关于徐悲鸿的关于徐悲鸿的资料

2021-03-04 05:45:07 字数 5485 阅读 2161

1楼:那个闪电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1000余件,其他作品散见于台湾、香港、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数十件油画精品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2楼:金果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

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扩展资料:

徐悲鸿的出身比较贫寒,从小就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就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的徐悲鸿,原名为徐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耕作之余,在镇上以课徒和鬻字卖画补贴家用。家里挂满了父亲的字画,幼小的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当他要求学画时,却被父亲温和地拒绝了。两年后,九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父亲命他每日午后摹吴友如石印界画人物一幅,并学设计。

自此,徐悲鸿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并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绘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的多事之秋,外有西方列强的肆意入侵,内有封建政权的腐朽统治。

天灾人祸接连不断。1908年,徐悲鸿的家乡连降暴雨,庄稼悉遭吞噬。万般无奈之下,年仅13岁的徐悲鸿跟着父亲到邻近的县镇鬻字卖画,以谋全家生计。

流浪江湖的卖画生涯因徐达章身染重病而中止,徐悲鸿扶着全身浮肿的父亲回到了家乡,作为长子,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久,父亲去逝,家里却连一文安葬费也没有。

徐悲鸿含泪向亲戚告贷,热心的陶留芬先生不但立刻送来了钱,还亲自帮助安排了丧事。父亲去世后,徐悲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19岁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存的艰辛和人世的无常。

为了养家,他决定到上海去寻找出路。他的一位同乡徐子明先生,当时任教于上海的中国公学。在徐先生的热情帮助下,他的作品得到了复旦大学校长的首肯,并答应为他安排一个工作。

但当校长见到还一脸孩子相的徐悲鸿时,就悄悄对徐子明说:"此人完全还是个孩子,岂能工作?"不久徐子明赴北京大学任教,徐悲鸿工作的事也没了着落。

天气一天天地冷了起来,他仅有的一点盘缠也用光了,最后因身无分文而被旅馆老板赶出大门。在极度失望中,他回到了家乡。

然而在贫穷的农村,靠画画根本不能谋生,于是他仍决定去上海寻找出路。1915年夏末,他怀揣徐子明的介绍信前往商务印书馆,求见《**月报》主编恽铁樵。

恽看了介绍信及他的几幅作品之后很满意,答应让他为中小学教科书画插图。但第二天,当他再次来到商务印书馆时,又被告知国文部另一个主事人认为他的画不合格。

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徐悲鸿踉踉跄跄地跑出大门,一直跑到黄浦江边,看着滚滚而去的江水,他真想纵身一跃,从此万事皆休,但想到家乡的乡亲和弟妹们殷殷期盼的目光。

他流下了酸楚的泪水。正在生死间彷徨之际,突然有人拉住了他的胳膊,原来是商务印书馆里的小职员黄警顽。徐悲鸿离开商务印书馆时的绝望之态使这位热心人放心不下。

于是一路尾随而来,果然见他要寻短见,赶忙及时制止了他。黄警顽将他带回自己狭小的宿舍,两人同睡一张床,同盖一床薄棉被,徐悲鸿暂时有了栖身之所。

3楼:匿名用户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徐悲鸿自幼随父徐达章习诗文书画,1912年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5年在上海从事插图和广告绘画。1916年入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29年移居南京,于国立**大学(1949年在大陆更名为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湾复校)任教。

1933年起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此后重返南京,担任**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0年任**美术学院院长。

曾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徐悲鸿17岁时父母为他娶亲,但他不满这门婚事离家出走,后被父亲抓回来结婚。18岁生长子取名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但家人为他改名为吉生 ; 后来徐悲鸿的太太在家乡病逝,留下长子,由祖母养育,7岁时因天花而夭折。徐悲鸿不愿被家室拖累,到上海学画。

认识老师兼同乡蒋梅笙教授,同时认识他二女儿蒋碧微(棠珍),蒋碧薇原已安排好许配给蘇州查家,在徐悲鸿到法国前与他私奔。1927年12月26日,徐悲鸿和蒋碧微生子徐伯阳,[1]后来生了长女徐静斐。1930年,徐悲鸿在国立**大学恋上18岁的学生孙韵君(多慈)。

和孙多慈分手后 ; 当时蒋碧微已成为有妻女的张道藩的情人,致28年後夫妇分手。[2]廖静文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身体不好的时候照顾他,1946年嫁给比自己大28岁的老师,同年生子徐庆平、后来生女徐芳芳,一直陪伴徐悲鸿直到他去世,结婚只有7年。

在绘画创作上,他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提倡“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

曾创作《九方皋》、《六朝人诗意图》、《中国负伤之狮遥望美国飞虎飞将军》[1]、《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画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4楼:匿名用户

50

徐悲鸿现代画家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1]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中文名徐悲鸿

别名徐寿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人物关系

廖静文

妻子

徐静斐女儿

徐庆平

儿子

徐伯阳儿子

蒋碧薇

前妻

黎洪模女婿

陈日新

学生

朱怀新学生

刘勃舒

学生热点关注

解读 国画大师徐悲鸿与三个女人的爱恨情仇

1895年7月19日,一代国画大师徐悲鸿于江苏出生。说起徐悲鸿,想起的除了他的名作《奔马图》外,还有他生命中的三个女子——蒋碧薇、孙多慈、廖静文,三位女性在不同时期陪伴他各自走过了一段情感历程。...

2018-06-06

人物生平

自幼习画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的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2]赴外辗转

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

[2]确立思路

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2]

留学期间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在北洋**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

徐悲鸿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 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画马给我的启示,看徐悲鸿画的马的感受

1楼 匿名用户 学习画马很简单,但是能把马画出各种神气来很不容易,入门简单,学专很难。 看徐悲鸿画的马的感受 2楼 匿名用户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 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 一洗万古凡马空 ,独有一种精神抖擞 豪气勃发的意态。 3楼 俺不是 徐悲鸿先生不得不令人记住的故事 ...

徐悲鸿的那幅画最有名,徐悲鸿的哪一幅画最有名

1楼 匿名用户 《八骏图》,徐悲鸿以画马见长 《马》一九三五年作 纸本设色立轴 131 76厘米 是新中国第一批到苏联列宾美院学习的画家,集国画的写意风格与西画的严谨结构于一身,画出的马不但有中国画的意境,也有西画的严谨结构关系。其他代表作还有《田横五百士》 2楼 袁善初油画 徐悲鸿以马而闻名天下,...

徐悲鸿的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徐悲鸿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1楼 现代风格的春天 1 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 2 从此,徐悲鸿学习更勤奋了。 这句话是第三 四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或点明中心的作用。 3 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4 学到了中国人坚强的毅力。 《徐悲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