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鼎盛时期。
唐朝初期,西域虽大都在西突厥控制之下,但西域各国国王都曾派人或亲自到大唐,表示归附,因此唐初很快恢复了丝路交通。贞观四年(630年),伊吉城主归附于唐,唐在这里设置伊州,控制了西域北道。这时,在西域地区拥有较强政权的高昌为了垄断丝绸**,高昌曲文泰封闭了西域南部进入中原的道路,商贾都要经过高昌,并需交纳商税。
贞观六年(632年)大碛路恢复开通后,高昌王与西突厥联合,阻拦、抢掠酉域其他地区商贾使者,阻止他们进入中原,同时还发兵攻打伊吾、焉耆,掠夺其他域镇。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派侯君集带兵平定了高昌,在高昌设西州,置西州刺史,西州的户口计帐等申报,完全和中原地区相同。不久,又在这里设安西都护府,屯驻军队,镇守整个西域地区。
在平定高昌的同一年,驻守于可汗浮图域(今吉木萨尔以北)的西突厥叶护归唐,唐**在这里设庭州,置庭州刺史,唐又将伊州、西州、庭州划入陇右道,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击败了东突厥吐谷浑,臣服了漠南北。唐高宗又灭西突厥。至武则天女皇时,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又辖龟兹、碎叶、于阗、疏勒四镇。唐朝疆域,东起朝鲜海滨,西至达昌水
(阿姆河,一说底格里斯河)。不久,便于新兴的撒拉逊帝国(阿刺伯帝国,大食)接壤。而唐王朝则称当时世界第一发达强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
这样,东西方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以大食帝国为桥梁,官方、民间都进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
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亦称“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唐太宗)”。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
在海道上,中国也可以船舶赴林邑(今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河陵(今爪哇岛)、骠国(今缅甸),经天竺(今印度)直至大食,与欧洲各国发生关系。当时广州、泉州、刘家港(今上海吴淞口近处)等地,成了最著名的对外港口。史书记载广州当时便有南海舶、昆仑舶、狮子国舶、婆罗门舶、西域舶、波斯舶等趸船性的船坞。
西方各国在陆上取道中亚、西域,沿途驼马商旅不断;海路则多由大食首都巴格达出波斯湾,几乎每日都有船只远涉重洋来到东方。
2楼:匿名用户
唐代是丝绸之路沿途**活动的鼎盛时期,在唐代王朝灭亡后不久,令人闻风丧胆的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大军征服了横跨中亚大部分地区的广阔领土。丝绸之路于是成为蒙古帝国各部落间重要的交通线路。
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一时期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3楼:匿名用户
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d元朝
4楼:我就呵呵你怎
选d南宋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发展,对外的港口主要有:泉州、广州、杭州、福州、的四大港口;这一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
5楼:薄荷绿
鼎盛时期是唐朝,选择b。
6楼:匿名用户
宋代指南针刚用于航海,应该是元朝。
墨的发展是什么时候进入鼎盛时期的?
7楼:北京创典文化
隋唐时代,制墨更加受到重视,**专门设官办制墨厂。当时有一个叫祖敏的墨官,最为著名,他制的墨,名闻天下。
当时墨的产地也由前代的扶风、隃糜、延州扩展到易水和潞州,这些地方不但产松木,而且所产的松木都很名贵,为制造上等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唐代制墨中已有多种颜色。据《唐书·韦述传》记载,韦述家里藏书丰富,全部都经他亲自点校,他点校时用的是黄墨。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合制的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点校图书。
朱墨更是被当时徽州居民制墨家传户习,广泛使用,它是用朱砂研细加胶而成,但容易褪色。
唐末五代由于战乱频繁,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也随之转移。此后,徽墨雄踞天下,在制墨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墨模在唐代的制墨业中逐渐地普及。墨的烟料捣杵原来尽用人力,因为人的握力有限,所以墨模便应运而生。墨模的压力大,因此而制成的墨质坚实而耐用。
同时,由于墨模的出现,墨的形状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江苏丹徒的南朝墓葬中,曾出土一锭扁圆柱体墨,长3厘米,宽4.2厘米,厚1.
9厘米,墨色纯黑,质坚硬,据分析可能是用模压制成的。当时的地方**每年要向朝廷进贡龙凤墨四斤。
唐代制墨业空前兴盛,制作益精,名匠辈出,制墨中心从陕西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有名。在唐末乃至历代各朝中最富盛名的制墨大师奚超,就是河北易州人。
到唐代已有专门制墨的著名墨工,如祖敏、奚鼐、奚鼎等人。
唐后期,奚超等人因避战乱迁居歙州,与其子奚廷圭以黄山松烟为原料,改进调胶、捣松等工艺,制出来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因而声名大作,并得到南唐李后主赏识,赐姓李,并封李廷圭为墨务官,李廷圭墨由此扬名天下。李廷圭所制之墨被大书法家蔡襄称为天下第一品。李廷圭墨实物已经见不到了,近代所称李廷圭墨都不可信。
宋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文人学士对墨的需求量更为扩大。这也刺激了制墨的发展,墨的生产以徽墨为龙头,范围不断增大。
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辖歙、休、夥、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制墨业形成了家传户习的盛况,自此,墨便统称徽墨。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为了墨中之精品,誉满天下。
宋代著名墨工增多,可考者达一百多人,如盛匡道、王迪、潘谷、常和、蒲大韶等。
宋墨在原料配制、艺术加工、种类品质上均较前大为提高和拓展。宋朝墨分两派,一是加龙麝助香的,一是不用香料的。潘谷、张遇属香墨派,王迪则主张不加香料的,保持墨的自然气息,因为他认为不加香料,墨也有天然的龙麝香气。
油烟墨的制作在宋代已经出现,据明罗欣《物原》中说:奚廷珪做油烟墨。油烟墨的产生绝非偶然,它与松烟制墨大量砍代松树造成资源的匮乏有一定的关系。
石油烟作墨是宋代科技的一大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应该属于油烟墨的一类。
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五个时期分别是?
8楼:小草的心闯天涯
一、武丁盛世
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他日夕思复兴殷,苦于未得忠良之佐,后来傅说等辅佐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推进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
武丁在位59年开创的盛世,一般认为维持到他的儿子祖甲时。期间,哥哥祖庚当王,享了10年左右的清福,弟弟祖甲继之,又干了33年,国家持续强盛,民众安居乐业,对外的征伐不大,西戎的一次也是大胜而归。
粗算一下,武丁至祖甲,大约百年,应该是商代最**岁月,文治武功都达至巅峰,完全可以称得上华夏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大盛世。
二、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时期,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在这一时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三、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或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奠定了基础。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四、永宣盛世
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长城以北,一统天下。经永乐、洪熙、宣德三代,近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三十三年(1403—1435年)的繁盛局面“永宣盛世”。明王朝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1402年朱棣改元永乐并于1421年迁都北京。明成祖时曾五次北进蒙古,南征安南,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致万邦来朝,此举显现了明朝蓬勃前进的不已之势。朝廷组织编纂了大型丛书《永乐大典》,空前规模地、系统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了一次大的整理、大的总结。
明永乐年间北京、南京、苏州、杨州、广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业、手工业先后相继发达、兴旺、私繁荣。史称永乐盛世。
五、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 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此时期称为康乾之治。
扩展资料
武丁在位时期,灭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千里。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
汉武盛世,使西汉帝国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成就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在这一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在林立于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系之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著名经济史学家、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玉峰说,“开元盛世”和唐玄宗的轻徭薄赋、均田制、公私兼营山泽之利、基本不征工商业税等改革政策分不开。可以说改革花开,加上博大的开放胸襟,终于结出了盛世之果。
永宣盛世时期,出现了军屯于田、民乐于业的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的景象。《明史》称仁宣之治为:“官吏称职,政治清平,纲纪严明,仓库常满,百姓安居乐业,遇灾多救不为害。
此治理是明朝开国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气得以渐渐舒展,整个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气象了。”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时达到顶峰,被视为最繁华时期,有学者认为这段时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新的高峰。也有学者认为虽然康乾时期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英国来横向比较的话,无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速来看均具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