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用语中而的用法是什么怎样判断

2021-03-03 19:07:43 字数 5755 阅读 6912

1楼:画倾颜

古代用语而”用法是:

一、表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无主次轻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一般地,并列关系的前后两项可以互换位置。也就是说,在判断“而”到底是不是表并列关系时,只要看它连接的前后两项能不能互换位置,互换之后影响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如果能且不影响句意,则一定是表并列关系。大多数情况下,表并列关系的“而”一般不需译出,有时也可译为“并且”。

如: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二、表递进关系

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在语意上比前项更进一层。在译文时,“而”可译为“而且”“并且”。

如: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四、表修饰关系

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了,如果“而”连接的前项是状语,后项又是动词,那它肯定是表修饰关系的了。

如: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2、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荆轲刺秦王》)

3、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赤壁赋》)

五、表假设关系

表假设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结果是在前项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在译文时,能在前项前面加上关联词“如果”。

如: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豪而莫取。(《赤壁赋》)

3、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表承接关系

表承接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一种动作行为的前后相承关系。一般地,译文时,在前项和后项之间可能加进“然后”“接着”等表动作行为延续的词语。

如: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2、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3、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4、图穷而匕首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表因果关系

表因果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存在一种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在译文时,一般可加进关联词“因为”“所以”等。

如: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3、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八、表目的关系

表目的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是前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在译文时一般可以加进“为了”“目的是”等词语。

如: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扩展资料:

“而”详细释义

〈名〉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

〈代〉表示对称或领有,相当于“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表示指示,相当于“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个人。

〈连〉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可不译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助〉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结构助词,用于介宾结构修饰的状语之后。

应收股利是指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以及应收其他单位的利润。(“的”式定语从句结构中,介词“因”构成的状语表示动词“应收取”“应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辅助状语对动词的修饰。)

〈动〉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通“能”

1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2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楼:满意请采纳哟

古代用语虚词“而”用法判断

一、表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无主次轻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一般地,并列关系的前后两项可以互换位置。也就是说,在判断“而”到底是不是表并列关系时,只要看它连接的前后两项能不能互换位置,互换之后影响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如果能且不影响句意,则一定是表并列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表并列关系的“而”一般不需译出,有时也可译为“并且”。

如: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3、小学而大遗。(《师说》)

4、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二、表递进关系

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在语意上比前项更进一层。在译文时,“而”可译为“而且”“并且”。

如: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4、有怠而欲出者。(同上)

四、表修饰关系

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了,如果“而”连接的前项是状语,后项又是动词,那它肯定是表修饰关系的了。

如: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2、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荆轲刺秦王》)

3、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赤壁赋》)

4、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五、表假设关系

表假设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结果是在前项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在译文时,能在前项前面加上关联词“如果”。

如: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豪而莫取。(《赤壁赋》)

3、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六、表承接关系

表承接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一种动作行为的前后相承关系。一般地,译文时,在前项和后项之间可能加进“然后”“接着”等表动作行为延续的词语。如: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2、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3、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4、图穷而匕首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表因果关系

表因果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存在一种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在译文时,一般可加进关联词“因为”“所以”等。

如: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3、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八、表目的关系

表目的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是前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在译文时一般可以加进“为了”“目的是”等词语。

如: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在古代汉语中“而”字做连词的主要用法是什么?举例说明

3楼:honey哈妮妹妹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4.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拼音:ér

笔划:6

五笔:dmjj

部首:而

结构:单一结构

五行:金

笔顺:横、撇、竖、横折钩、竖、竖

释义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表平列,如“多~杂”。

表相承,如“取~代之”。

表递进,如“~且”。

表转折,如“似是~非”。

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

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表(从......到......):从上~下。

4.而,通“能”,才能。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5.助词,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古代汉语连词“而”的用法有哪些,"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种

1楼 大大大蕊 而 的用法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 然而 可是 却 。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 着 地 等。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 而且 又 和 。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 然后 于是 就 。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 如果 假使 。 而 用法的延伸 表示转折关系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愠,不...

磁铁南北极判断方法,怎样判断磁铁的南北极用什么方法

1楼 后几周 指南抄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bai制成的指示du方向的仪器。一般的指南针都由磁zhi针和方 dao位盘等组成。 用指南针定方向的方法 1 把指南针盒放平,让磁针自由转动。 2 待磁针停止摆动后,转动指南针盒,使方位盘上标明的南 s ,北 n 方向与磁针指的南 北方向一致。 3 对...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的用法,"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种

1楼 郑端子昱 以 字的用法 以 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 现对其辨析如下。 一 作介词。 以 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引进动作 行为的工具 凭借。可译为 用 拿 根据 等。 例如 不用 则以纸帖之。 《活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