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乡愁这首诗中有几个意象,席慕蓉的《乡愁》中有哪4个意象?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有何作用?急,在线等。 70

2021-03-03 18:47:55 字数 5101 阅读 3272

1楼:箫洒舞剑

席慕容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分别用了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来形容乡愁的悠远、惆怅与永不断绝.

下面是赏析: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2楼:绿蕾丝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

席慕蓉的《乡愁》中有哪4个意象?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有何作用?急,**等。 70

3楼:匿名用户

《乡愁》是当代诗人席慕蓉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分三节。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写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

全诗境深幽比喻新异,语言贴切自然、朴素优美。

《乡愁》后被选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高教版《大学语文》等教材中的课文。[1][2][3][3][1][2]

作品名称

乡愁创作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

作品体裁

现代诗作者

席慕容作品出处

《席慕容诗选》

快速导航

创作背景文学赏析名家点评作品影响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4]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能公开往来。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却身在海外,心系大陆。而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这首《乡愁》。[5][6]

文学赏析

写乡愁的诗很多,而席慕蓉的这首《乡愁》写得清爽缠绵,清爽缠绵中又透着淳厚。

远离家乡的人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正像思念中的亲人的音容最容易出现在眼前一样,故乡的声音、故乡的容貌时时萦绕在游子的脑际。诗人将诗意赋予这种最普通也是最深切的思念。诗中写故乡的声音是清远的笛音,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月是故乡明。在古诗月夜思乡的意象中增添了牵魂摄魄的清丽悠远的笛音。与清远的乡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乡的容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这正是诗人对人们情感的准确把握,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愈是熟悉的、了解的、亲近的,往往愈不容易一下子说出其容貌来。那种仿佛在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觉更牵动人们的情思。

最精彩的是最后一节。看到月亮,就仿佛听到故乡的声音;想在记忆的屏幕上看清楚故乡的容貌,故乡却隐隐约约、朦朦胧胧。这就是乡愁,这就是被声音和容貌牵动起来的、梦萦魂绕的乡愁,不离不散的乡愁。

把这种飘忽无定的乡愁,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多少人找不到方法,但多少人表达不出来的,被诗人表达出来了,一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一比喻抒发了情深似海的愁绪和怀念怅惘的情感,充分表现“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具活力。语言的贴切自然、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7]

名家点评

中国作协第

五、六届全委会委员周政保:寥寥数语,却写出了“乡愁”的形态与方式。这是席慕蓉作诗的好处。

她那纤细的情感总是有所发现、有所抽象,特别是“故乡的面貌”、“雾里的挥手离别”。而“乡愁”是什么呢?诗人从自己的经验世界中捞出了绝妙的回答这回答只属于诗。

它突现了浸泡在乡愁中的人们普遍感受到了的、但又难以言表的心境。这诗易记而动人。可见,精短且富有意味也是诗之所以焕发魅力的原因之一。

(《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8]

现代诗人毛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既然挣不脱古人乡愁诗境的笼罩,就索性从这里出发,再图拓展。

而当“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月夜笛声中拔地而起时,一个全新的创造便完成了。(《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8]

当代作家陆梅:纸上的故乡,心里的乡愁。在席慕蓉的诗、文里,乡愁是一首唱了再唱的出塞曲:黄河岸,阴山旁,草原千里闪金光。(《满目星辰》)[9]

作品影响

《乡愁》后被选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高教版《大学语文》等教材中的课文。[1][2][3]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9月出生。四川重庆人。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

女诗人。笔名肖瑞、漠蓉、穆论、千华、席连勃等。1949年迁至香港。

1954年自香港赴台。14岁入台北师范大学艺术系,正式开始习画,同时开始写诗和散文。1956年向《自由青年》等刊物投稿。

1959年入台湾师大艺术系。毕业后曾在台北市仁爱初中执教。1981年9月,诗集《七里香》出版,出版一个月后就再版。

另外一本诗集《无怨的青春》也成为畅销书。主要作品有:诗画集《画诗》,诗集《七里香》《成长的痕迹》《无怨的青春》《有一首歌》,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4]纠错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 初中语文第3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第63页

[2] 李红霞主编. 大学语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7. 第180页

[3] 杜苏主编. 大学应用语文[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08. 第51页

百科星图发现万物之间的联系

席慕容的诗文作品

全部乡愁

七里香错误尘缘

4楼:热心网友

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作用: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5楼:匿名用户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席慕容的乡愁,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6楼:阿沾

诗人运用四个象征性的意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写乡愁的诗很多,而席慕蓉的这首《乡愁》写得清爽缠绵,清爽缠绵中又透着淳厚。

远离家乡的人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正像思念中的亲人的音容最容易出现在眼前一样,故乡的声音、故乡的容貌时时萦绕在游子的脑际。诗人将诗意赋予这种最普通也是最深切的思念。诗中写故乡的声音是清远的笛音,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月是故乡明。在古诗月夜思乡的意象中增添了牵魂摄魄的清丽悠远的笛音。与清远的乡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乡的容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这正是诗人对人们情感的准确把握,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愈是熟悉的、了解的、亲近的,往往愈不容易一下子说出其容貌来。那种仿佛在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觉更牵动人们的情思。

最精彩的是最后一节。看到月亮,就仿佛听到故乡的声音;想在记忆的屏幕上看清楚故乡的容貌,故乡却隐隐约约、朦朦胧胧。这就是乡愁,这就是被声音和容貌牵动起来的、梦萦魂绕的乡愁,不离不散的乡愁。

把这种飘忽无定的乡愁,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多少人找不到方法,但多少人表达不出来的,被诗人表达出来了,一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一比喻抒发了情深似海的愁绪和怀念怅惘的情感。

充分表现“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具活力。语言的贴切自然、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7楼:爱笑的柠檬草呐

席慕容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分别用了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来形容乡愁的悠远、惆怅与永不断绝.

下面是赏析: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