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有何重大意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2021-03-03 16:46:55 字数 5617 阅读 9333

1楼:种花家的小米兔

1、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

3、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

4、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

城镇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2楼:蓝眼睛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1. 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2. 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 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 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 文化交流。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楼:匿名用户

推进城镇化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城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城镇化建设,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4楼:匿名用户

城市化水平提升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过程是由传统、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培育、升华的过程,她体现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质跃与优化。党和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建设多少城镇,而是为了逐步转移和妥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为城镇待业、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城乡人民享受城市文明和现代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讲“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5楼:匿名用户

话说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6楼:灏忚強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今年**工作重点之一,明确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的目标任务,充分表明我国城镇化已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这一转型体现了“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城镇化就是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

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为我省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一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发展理念表明今后将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速度很快,但质量却不高。

当前,我国城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雾霾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治理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健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阶段重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些矛盾的存在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势在必行。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人 ”的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因此报告中把着力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作为重点突破口和主要抓手。我省采取“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举措,是对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遵循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相对渐增的城市化过程始终是与他们缓慢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过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都将对经济社会、环境承载、资源利用、要素流动等产生不利影响。黑龙江作为资源型的农业大省,必须尊重历史成因、现实资源基础、区位特点优势,积极稳妥扎实推进的选择是客观有效的。

二是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很多人认为“三个1亿人”问题是**报告一个亮点,其实它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城镇化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报告明确“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对民众来说是民生利好,让人民充分真切体会到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让群众有了盼头。

报告指出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我们可以将这“三个1亿”具体理解为:一是转移人口;二是打造宜居城市;三是区域均衡发展。

其实这不仅仅是“三个1亿人”问题,它是一个涉及到产业、就业、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性的改革来支撑,否则是无法达成这个目标的。目前,我省城镇化率为5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8.

8%,还有相当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没有在城镇落户。“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问题仍然突出。我省地广人稀,城市布局不均衡,资源型城市比重大。

这些即是我省解决“三个1亿人”矛盾所在,又是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把握机遇,利用好政策是关键。

三是大力发展以县城为重点的特色城镇。**报告指出“提高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目前看县城是实现“就近从业”的最好载体,要大力发展以县城为重点的特色城镇。

以往城镇化发展中我们要么注重大中城市发展,要么注重小城镇发展,而县城被忽略了。关于城市发展类型选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但实践表明,县以下城镇化效率比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众多是基本国情,单纯发展大中城市致雾霾、居住、交通等“城市病”频发。

实事求是,完善城镇体系就显尤为重要。我省**工作报告明确“把县城作为城镇化重点”亦是亮点所在。我省地广人稀,现有的479个建制镇中大部分人口规模不超万人,规模小,布局比较分散,经济集聚功能差,“有城无市”现象较为普遍,对当地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有限,承载农村转移人口就历史地落在了县城和重点镇肩上。

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城的产业支撑和吸纳就业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整体繁荣程度是积极推进两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支撑。通过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来推进工业化发展,形成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来带动农业现代化。

四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报告强调指出“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就要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来支撑。我省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其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确立保障“三农”发展的底

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重大意义。以政治角度作答

7楼:固安弱智

您好,中国新型城镇化产业联盟(简称中产联)为您回答: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

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

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

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

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我国人均耕地仅0.

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

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

8%。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城市地理学》试分析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有何重大意义

1楼 匿名用户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2个省江苏省 安徽省3个计划单列市宁波市 大连市 青岛市7个省会城市石家庄 长春 哈尔滨 武汉 长沙 广州和重庆主城九区25个地级市 区 县 北京通州区 天津蓟县 吉林省吉林市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 黑龙江牡丹江市 上海金山区 浙江嘉兴市 福建莆田市 江西鹰...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何意义

1楼 匿名用户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作为今年 工作重点之一,明确着重解决好 三个1亿人 的目标任务,充分表明我国城镇化已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这一转型体现了 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城镇化就是要走 以人为本 四化同步 优化布局 ...

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何意义,我省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1楼 靓固 最主要的意义在于雨洪有效管理,也就是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细分了说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增加城市的海绵体,让降落的雨水能快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 其次,海绵城市还能起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作用。修复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态体系。 另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