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021-02-28 13:27:07 字数 5074 阅读 4636

1楼:谷歌爱好者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回时恨别,却使诗答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2楼:☆友情

拟人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

3楼:匿名用户

移情,有点类似于通感,可以更生动的表明作者的感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楼:阿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中,使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两句诗中,两两相对。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出处:《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5楼:9点说史

使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两句诗中,两两相对;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扩展资料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1、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2、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3、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6楼:匿名用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使用了拟人、对偶修辞手法。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从中似乎感到,未老先衰,愁容满面的诗人正含泪眺望长安的断垣残壁的遍地草木,一种难以排遣的忧愤袭上心头,不由得对山河依旧,人事巳非的荒凉景象发出沉重的感叹.然后,无可奈何地把模糊的视线由远而近渐渐地移了眼前的花、鸟.大概花、鸟这种本无人情的自然之物着实被诗人的绵绵愁绪感染,也禁不住为感叹时事,痛恨离别而哭泣、惊心.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对偶句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7楼:匿名用户

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8楼:私想者

精锐教育春申校区温馨提示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运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楼:小白家里小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中,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两句诗中,两两相对。

原诗:《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10楼:心之王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意思是: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出自:杜甫《春望》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杜甫在长安所作。当时他45岁,被安禄山的部下俘获,滞留长安。面对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荒城,诗人哀叹战乱,思念亲人,发出忧时伤世的深沉感慨。

第二句“城春草木深”从“山河”转到描写具体的衰败景象,旋律渐渐变得低缓。第

三、四句由景象描写转入内心活动,旋律继续低行,哀痛之情溢于言表。

接下来“烽火连三月”的旋律又陡然升起,表现战争残酷,无尽无休,“月”字本是入声字,但吟诵者对其进行了延长的处理,以表现战火延绵,下句“家书抵万金”旋律又渐渐缓和,“家书”二字的轻缓和“烽火”二字的高亢形成对比,以显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

最后两句的旋律更加低沉缓慢,作者忧心国家,却无能为力,只能任凭白发稀疏,甚至都插不上簪子,表现出了深深的无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楼 匿名用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了对偶 拟人 通感的修辞手法。 2楼 多言者曰 运用拟人的修辞,花因感伤时局而落泪,鸟因悲恨离别而惊心,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楼 小白家里小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诗中,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楼 私想者 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感时 恨别 花 鸟 溅 惊 泪 心 分别一一对应。 希望能帮到您,谢谢! 2楼 亥朝辛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了 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 意思是 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