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竹令人俗”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哪个典故

2021-02-28 07:58:13 字数 5935 阅读 7051

1楼:过了不懂事年纪

“无bai竹令人俗”这句话出自北苏轼的du《於潜僧绿筠轩zhi》。dao

1、“无竹令人俗”

读音:回wú zhú lìng rén sú释义答:用通俗简单的话解释就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没有房子住。

2、简介:

《於潜僧绿筠轩》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

3、全文赏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什么意思

2楼:大野瘦子

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居住在没有竹子的地方。

出自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

全文如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意思为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3楼:流光异世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

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4楼:艾艾the兰溪

苏轼非常喜欢墨竹,因为竹子是君子的象征,苏轼希望以竹子自比,宁愿吃饭的时候没有肉,也不能居住的地方没有墨竹

满意请采纳,谢谢

有关苏轼的用典

5楼:杭育_杭育

苏轼及多数诗人于诗作引用典故,多数是某词汇或某一句用典,苏轼诗作之中也有整首诗句句用典故者,或一个典故衍生多个诗句,或一个句子融会多个典故等不同的用法,分述如下:

(一) 句句用典

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诗:「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诗集》,页508)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四句之中引用四个人的四件事当作典故。首句典出《维摩经》:「维摩诘言: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减。」第二句语出《传灯录》:「乌窠禅师曰:

『汝若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真出家,阿假外相,汝当为在家菩萨戒施俱修,如谢灵运之流也。』」第三句语出《宋史乐志》:「魏文《折杨柳行》:

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赐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

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第四句语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一椀喉吻润,二椀破孤闷,三椀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椀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椀通仙灵;七椀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二) 多句用一典

1. 六句一典:〈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

「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苏轼诗集》,页1178)这首诗的前六句都是引用石延年生前死后的事迹为典故。第一句见欧阳修《六一诗话》:「石曼卿自少以诗酒豪放自得,气貌伟然,诗格奇峭,又工于书,体兼颜、柳,为世所珍。

......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愤然骑一素驴,去如飞。

」(《宋诗话全编》,页218),后五句〈施注〉引《欧阳公诗话》:「石曼卿通判海州,以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使人以泥裹核桃为弹,抛掷于山岭之上,一二岁间,花发满山,烂如锦绣。」(《苏轼诗集》,页1178)以石延年事铺写为六句,显见苏轼善以典故敷陈的技巧。

2. 四句一典:〈破琴诗,并叙〉: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苏轼诗集》,页1769)房次律即唐代房管,典出《旧唐书房管传》:

「此时管为宰相,略无匪懈之意。但与庶子刘秩、谏议李揖、何忌等高谈虚论,说释氏因果、老子虚无而已。此外,则听董庭兰弹琴,大招集琴客筵宴,朝官往往因庭兰以见管,自是亦大招纳货贿,奸赃颇甚。

颜真卿时为大夫,弹何忌不孝,管既党何忌,遽托以酒醉入朝,贬为西平郡司马。宪司又奏弹董庭兰招纳货贿,管入朝自诉,上叱出之,因归私第,不敢关预人事。谏议大夫张镐上疏,言管大臣,门客受赃,不宜见累。

二年五月,贬为太子少师,仍以镐代管为宰相。」(《新校本旧唐书》,页3322)苏轼这首〈破琴诗〉藉房管事讽刺刘挚、贾易、朱光庭等人之作为,刘挚最后也如**管一样获罪被贬。

3. 二句一典:〈次韵刘景文见寄〉:

「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苏轼诗集》,页1797)典出《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

」(《新校本晋书》,页2557)

(三) 一句用多典

苏轼常将二个以上的典故融入一个诗句里,而彼此又有诗意上的关连性,例如:

1. 一句二典:〈次韵景仁留别〉:

「倒屣发一握」(《苏轼诗集》,页721)「倒屣」典出《三国志魏书王粲》:「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新校本三国志》,页597)「发一握」典出《史记 鲁世家》,周公戒其子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新校本史记》,页1518)。

2. 一句三典:〈张安道乐全堂〉:

「步兵饮酒中散琴」(《苏轼诗集》,页642)「步兵饮酒」,步兵指阮籍,典出《晋书阮籍传》:「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

」(《新校本晋书》,页1360)、「中散琴」,中散即嵇康,典出嵇康〈与山涛绝交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疏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昭明文选》,页1929)以及庾信〈咏怀〉诗: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一句诗共计引用二个事典,一个语典。

二、 用典含义

(一) 直用其义

直用其义应是使用典故最简单的技巧,例如:〈临安三绝:锦溪〉:

「楚人休笑沐猴冠」(《苏轼诗集》,页490)引用《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新校本史记》,页315)

(二) 多典多转折

苏轼使用典故被认为「不易读」,是因为苏轼时常将二个以上的典故融合在一个句子里,取用的词义又经过转折,举例如下:〈和董传留别〉:「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诗集》,页221)苏轼这首诗写于从凤翔回到长安时,苏轼在凤翔时,董传曾与之相从,有诗名于当时。文献对董传的记载很少,从这首诗看来,董传当时应是贫困的。诗中「囊空不办寻春马」句引用孟郊《登科后》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及《南史虞玩之传》:

「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

『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着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

』」(《新校本南史》,页1178)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而引用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但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着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三) 出处相同,取义不同:

苏轼有时引用同一个典故在不同诗作中,但因心境不同,所要表达的诗意不同,所以同一个典故,会因前后文不同,使典故取义也因而不同,例如〈别黄州〉:「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帏。」(《苏轼诗集》,页1201)与〈和陶咏三良〉:

「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苏轼诗集》,页2184)同样引用《礼记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

『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丘也贫,无盖,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路马死,埋之以帷。

」的典故,苏轼因乌台诗案于神宗元丰二年被贬黄州,元丰七年获赦离开黄州时,写下〈别黄州〉诗,以「病疮老马」自居,因获赦而有「犹向君王得敝帏」的感激,但是后来屡为谗言所害,一再遭贬,谪居惠州时写〈和陶咏三良〉:「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心境已从感激转为悲愤,同一个典故,侧重之词义不同。

(四) 词汇相同,出处不同,词义不同:

苏轼诗典故难解,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苏轼诗使用典故,有词汇相同,出处不同,词义不同的情形,如〈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诗集》,页448)〈夜直秘阁呈王敏甫〉:「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苏轼诗集》,页225)二诗均有「此君」词,「此君」在诗词里通常指「竹子」,典出《晋书王徽之传》:

「徽之字子猷。......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新校本晋书》,页2103)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的「此君」指竹子,殆无疑义,但是〈夜直秘阁呈王敏甫〉:「只有闲心对此君」句下有冯、翁二人的注,所注不同。

冯应榴注曰:「『此君』用王子猷语。」(《苏轼诗集》,页225),但翁方纲引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并序)之六〉:

「天秋无片云,地静无纤尘。团团新晴月,林外生白轮。忆昨阴霖天,连连三四旬。

赖逢家酝酿熟,不觉过朝昏。私言雨霁后,可以罢余尊。及对新月色,不醉亦愁人。

床头残酒榼,欲尽味弥淳。携置南檐下,举酌自殷勤。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

乃知阴与晴,安可无此君。我有乐府诗,成来人未闻。今宵醉有兴,狂咏惊四邻。

独赏犹复尔,何况有交亲。」认为此处的「此君」指的是酒,二人批注不同。唐宋诗写「此君」虽然多数是指竹子,但除了唐代白居易用以指酒,宋代秦观〈送张和叔兼简鲁直〉:

「未试霹雳手,低回从此君。......岂无一樽酒,谁与通殷勤。」陆游〈拄杖歌〉:

「禅房按膝秋听雨,野店敲门暮赊酒。......老矣更踏千山云,何可一日无此君?」也都用以指酒。

检视苏轼诗,有六首诗用「此君」,五首指的是「竹」,只有这一首指的是「酒」。这一首诗之前一句「共谁交臂论今古」典出《九州春秋》:「韩遂、樊稠交臂相加,共语良久。

」整首诗虽未言及酒,也未言及竹,但想来苏轼夜直秘阁,作诗呈好友,与好友交臂论今古,对的应是酒不是竹,翁方纲的批注是对的,而冯应榴的批注是错的。

苏轼使用典故被认为「不易读」,是因为苏轼时常将二个以上的典故融合在一个句子里,取用的词义又经过转折,举例如下:〈和董传留别〉:「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诗集》,页221)苏轼这首诗写于从凤翔回到长安时,苏轼在凤翔时,董传曾与之相从,有诗名于当时。文献对董传的记载很少,从这首诗看来,董传当时应是贫困的。诗中「囊空不办寻春马」句引用孟郊《登科后》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及《南史虞玩之传》:

「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

『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着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

』」(《新校本南史》,页1178)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而引用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但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着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