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如果玩具没有达到抄“一箱”的程度,不算多,另外最好多给孩子买些积木,diy类的玩具,想什么机器人,遥控车,最好不要,这些是教育家一直很反对的东西,这些基本孩子玩两下也就不玩了。玩具和孩子的关系,就像一个成年人和一个电脑的关系,它是用来认知这个世界的一个渠道,如果经济允许,怎么多都不过分,当然这是在3岁之前。如果孩子稍微大一点了,就要树立条件了,你只能买多少件玩具,严格遵守,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破例,当然孩子哭闹你也不能去打骂,试想,当你伤心的时候,你爱的人不去安慰你,反而给你一脚,你什么感受?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孩子玩玩具的时候,父母要陪着他玩,可以增加感情的,如果孩子更大了,玩电脑游戏,家长也要陪着玩,当然是有节制的,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染上网瘾,说的有点多了,祝您生活愉快:)
告诉家长:给孩子多少玩具才是合适的
2楼:嘉彧芩
这个孩子本身就已经有很多的玩具,但是每当和父母出去逛街的时候,看见喜欢的玩具就要买,不买就哭!搞的家长买也不好——浪费,不买也不好——孩子一直在公共场合哭闹着,家长的面子也搁不下。
也许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位妈妈遇到,应该很多当父母的都遇到这样的问题,或许也有很多家长很成功的解决二者的冲突,我想也有很多家长要么就是屈从于孩子,要么就是打骂收场。
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下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再适当的给家长一些建议。由于我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谈的内容可能更多是停在夸夸其谈上,在各位家长面前班门弄斧了。
哭闹着要父母买玩具的孩子,一般是在3岁到7、8岁之间,也就是在幼儿园到孩子小学
一、二年级期间,在儿童心理学上,此阶段的孩子称为幼儿期。此阶段的孩子身体的发育已有很大的进步,能很好的行走与跑跳,双手能较灵活的操纵物体,也能进行语言交流。由于这些能力,孩子就迫切的希望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但他们又不能真正进入社会,于是游戏的出现弥补了孩子的心理诉求。
游戏,自然少不了玩具,因此家长给孩子买些玩具是应该的,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的家长都能意识到这点,都乐意给孩子买玩具,但现在,父母们苦恼的是玩具太多,有的孩子家里玩具多得几乎成了负担。可是,孩子们还是不停地对父母说:“妈妈给我买玩具。
”不买的话,孩子在公共场合,他可不管面子不面子,放声大哭,恨不得告诉所有的人:“我的爸妈不爱我,不给我买玩具”。但是家长好面子啊,当着商场那么多人面,脸自然拉不下来,家长的问题来了。。。。。。
哭是幼儿期孩子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孩子对付家长的一种有效的“伎俩”。面对这样的局面,家长不要怪孩子不懂事,也不要施之暴力,因为这一切都是家长间接教给孩子的,告诉孩子这种对付自己的“伎俩”,其实是家长自身在教育子女时存在的错误导致的。
说到这里,我先给家长讲心理学里的一个“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斯金纳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正强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负强化)。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
理论可能有点难懂,我就拿孩子哭闹要买玩具这个行为来解释强化理论。当孩子在某一次要求家长为他买某个东西的时候,假如家长不给买,孩子自然不高兴了,哭了,这时候哭的意义很简单,就是一种不满不高兴的情绪表达。但这时候家长可能方法不对,为了哄孩子不哭,给他买了他要的东西,孩子破涕而笑。
这样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发现哭这一招挺管用的,一哭家长准给买,哭能带来更多的玩具啊,或者是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时候孩子的哭和家长的行为就够成了正强化现象的发生。虽然孩子还小,不可能有这么高超的手段,这些是孩子的一种间接学习方式,是一种连孩子自己都感受不到自己在采用这种“伎俩”的学习。
1、负强化理论的应用
如果孩子无理取闹,提出不切实际的购买要求,爸爸妈妈要坚决地拒绝他。只要坚持住了第一次,以后坚持起来,就会更容易。这种方法背后蕴涵的是负强化的原理的应用。
当孩子无理索要时又采用哭闹的“伎俩”时,家长如果能够做到坚决说“不”,意味着告诉孩子你哭闹的方法不再有效了,孩子也发现哭闹不能再换来他想要的东西,慢慢的这个毛病也就改了。
利用该理论,改掉孩子的不好习惯,最好是在家里,毕竟在公共场合,家长拉不下面子,很难对孩子说“不”,所以家长可以有意的在家里尝试做下。
2、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既要培养孩子的智商的发展,动手的能力等,也要培养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能力,学会彼此沟通,学会合作,这样孩子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的也快,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全发展。
与此同时,动员孩子把小朋友请到家里来一起玩,孩子平时不在意的玩具,在别的小朋友眼里常常是“宝贝”,看到别人玩得开心,或者玩出了新花样,孩子可能会发现旧玩具的新价值。同时,有了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不觉得孤单,也会减少对玩具的依赖。爸爸妈妈也要多和孩子玩,使孩子觉得生活丰富充实,不再过多地依赖玩具。
我们不能拒绝孩子,有时是因为我们自己受不了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玩具的可怜样子,更多情况下可能是当孩子哭闹时,在围观的人审视自己的眼光下觉得很尴尬,只好答应孩子。其实,孩子对这类情景的适应也许比我们想像的好。而最适应不了的,也许恰好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