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公元前抄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
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有哪些
2楼:匿名用户
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公历 即格里历,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在格里历中, 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如1984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如1900年;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 如2000年。
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2425日,与长度为365.2422日的回归年之间,要积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达到中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 (早格里历380多年)制定的《统天历》水平。
格里历按月分配日数掺有格里等帝皇威势,不很合理。合理的每月天数用两句话即可概括:闰年单月小、双月大; 平年2月减一天。
但因为格里历已在全世界通用,人为因素影响极大,改历很难。 农历 农历是中国广泛使用的历法, 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 (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 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 相距29日的为小月, 30日为大月。
月从中气得名, 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无中气为闰月, 闰月无名, 取用前月名, 如四月后的闰月为闰四月,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 在农历中, 平年12个月, 日数为354或355日;闰年13个月, 日数为383或384日。
这就是中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在使用的 "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 的历法.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3楼:匿名用户
天文学是早期自然科学中的带头科学.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及我国古代的神权思想紧密相联,因此,它极受统治者的重视,秦汉时期专门设置了一些**来进行天文观测,制历授时,这些官吏为了日后查考和研究的需要,保存了他们各自形成的天文历法档案. 颛顼历、太初历、四分历、乾象历、大明历递相更替, 盖天、深天、宣夜、安天、穹天、昕天等宇宙理论并行,张衡、虞喜、祖冲 之等天文学家不断出现,谱写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最灿烂的篇章。
哎呀......这个太难了,不好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