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计计划阶段如何考虑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2021-02-25 11:27:58 字数 6057 阅读 7861

1楼:稻丁特训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2.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

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4.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

如何理解审计中的重要性?在计划阶段如何运用专业判断?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运用重要性目的何在?

2楼:匿名用户

重要性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基础,审计毕竟不是会计,不能把所有的账目一一详细审计,因此提出了重要性的概念,即小于重要性水平的差错可以不予审计调整。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做出风险评估之后,在计划审计阶段制定的;但是随着审计的深入,对被审计单位逐步地了解,应该逐步对原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进行修订,以此适应不断深入的风险评估结果。总之,制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可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3楼:超级意外保险

一是从“定性”的角度考虑重要性。即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中错误或舞弊的性质方面分析确定审计重要性。例如被审计单位一项金额不重大的违法支付或者违反某项法律法规签订经济合同的行为,该违法支付或签约行为,可能导致重大资产损失或者是重大或有负债,则审计人员认为上述经济事项是重要的。

又如某公司产成品盘点短缺了100件,价值1万元。如果短缺是由于账簿记录错误或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的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仓库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审计人员在分析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以下因素:

是否属于涉嫌经济犯罪的问题;是否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所禁止的问题;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故意行为所产生的问题;是否涉及的宏观经济政策、管理体制或者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是否属于信息系统设计缺陷;是否属于**行政首长和相关管理机关及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等等。如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项目,一般不需要确定量化的重要性水平,可以只对重要性作出定性判断。

二是从“定量”的角度考虑重要性。即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中错误或舞弊的数量方面分析确定审计重要性。审计实务中对重要性的量化,可以用重大错报金额的方式,也可以用百分比的方式,即错报金额的差异率。

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首先是对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审计人员应根据业务惯例和审计经验,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通常是先选定一个合适的“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的整体重要性。

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同行业经济环境状况;被审计单位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财务报表要素。例如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通常选用主营业务税前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基准”。

若某企业税前利润为500万元,审计人员根据业务惯例采用5%的固定比率,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为25万元,即财务报表高于25万元以上的错报是重要的,低于25万元的错报是不重要的。其次是对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层次的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三是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即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确定的低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发现和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

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也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中对被审计单位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前期审计已识别出错报的性质和范围;根据前期已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预期。

四是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水平。在审计过程中,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者是审计人员获得了新的重要信息,以及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情况的了解发生变化,审计人员可以修改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和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层次的的重要性。

重要性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基础,审计毕竟不是会计,不能把所有的账目一一详细审计,因此提出了重要性的概念,即小于重要性水平的差错可以不予审计调整。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做出风险评估之后,在计划审计阶段制定的;但是随着审计的深入,对被审计单位逐步地了解,应该逐步对原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进行修订,以此适应不断深入的风险评估结果。总之,制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可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在审计各阶段对重要性水平的运用怎么样?

4楼:吾乃至尊杀机

一、重要性在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

1、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中,一般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在抽样审计的情况下,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证据数量)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愈低,所需的证据数量愈多,重要性水平愈高,所需的证据数量愈少。

注册会计师在运用抽样技术进行审计时,存在两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即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

非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抽样中必须根据计划的或修正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审计抽样的样本量,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提高审计外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施阶段应根据审计目标,考虑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注册会计师应当及**价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并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或在审计执行过程中进一步获取的信息,修正计划的重要性水平,进而修改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确定拟实施的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则审计风险增加。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采用的审计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整来控制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2)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

二、重要性水平在评价审计结果阶段的运用

1、将评价审计结果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与前阶段运用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判断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在评价审计结果阶段,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重要性水平是一个更趋于客观的量,可能与计划阶段或审计执行阶段修正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要将评价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与计划阶段或审计执行阶段修正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判断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如果前者大大低于后者,意味着原来较高的重要性水平,较低的审计风险,因而所执行的审计程序和所收集的证据相对较少;而现在看来,因为评价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性水平比原来有所降低,则审计风险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2、将尚未更正错报汇总错报与评价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发表审计意见。

经过判断或重新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之后,如果认为审计程序足够充分,则再直接将尚未更正错报汇总与评价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尚未更正错报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相比,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并且特定项目的尚未更正错报也低于考虑其性质所设定的更低的重要性水平,下同)。

如果尚未更正错报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或接近重要性水平。如果尚未更正错报汇总数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通过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降低审计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都应当要求管理层就已识别的错报调整财务报表。

如果管理层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是否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并考虑通过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降低审计风险。

5楼:高顿财经教育

运用 实质

审计计划阶段 初步判断重要性水平,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重要性水平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被发现的错报和漏报的限度

审计实施阶段 如果注册会计师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应当选用下列方法控制审计风险至可接受水平1、扩大控制测试,以降低对控制风险初步判断水平2、修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以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

6楼:angela韩雪倩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卨。这里所说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

通常,400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

在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必须注意,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如果重要性水平是4000元,则意味着低于4000元的错报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能发现高于4000元的错报。

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000元,则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错报就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能发现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错报。

显然,重要性水平为2000元时审计不出这样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即审计风险,要比重要性水平为4000元时的审计风险髙。审计风险越高,越要求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审计证椐,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重要性和审计证据之间也是反向变动关系。

值得注意的造,注册会计师不能通过不合理地人为调高重要性水平来降低审计风险。因为重要性是依据重要性概念中所述的判断标准确定的,而不是由主观期望的审计风险水平决定。

由于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存在上述反向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扩展资料:

重要性水平(materiality)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只有在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对会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才需要确定重要性水平。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cpa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cpa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变动幅度。同时,还应当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越高,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少,审计风险(ar)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风险越高。

原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现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 = 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重要性水平是财务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概念。重要性水平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对于科学地制定审计计划、确定抽查的样本规模和提出审计评价意见都有重要影响。如何恰当理解和应用重要性水平对于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至关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贯彻落实《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评价准则》过程中,在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分配、在审计评价时如何运用重要性水平等等方面, 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问题。以下就针对这些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应用重要性水平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 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只有在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对会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 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才需要确定重要性水平。

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它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

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被审单位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内在风险; 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能发现和改正业已发生的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不能查出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各个阶段都要考虑重要性对吗

1楼 一 重要性在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 1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中,一般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在抽样审计的情况下,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 证据数量 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愈低,所需的证据数量愈多,重要性水平愈高,所需...

如何规避审计风险,如何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

1楼 千里挥戈闯天涯 一 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1 培养风险责任感。强化审计人 员的风险意识,是提高审计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要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损失及其管理与控制,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是实际工作中重要的关系着审计工作质量的具体问题。 2 提高自我素质,注...

什么是审计重要性?如何理解审计重要性

1楼 皮囊之下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随着审计方法由详细审计转变为抽样审计, 审计重要性 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中运用越来越频繁。 审计的重要性从以下几方理解 1 判断考虑的角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