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红尘亲切
同学你是南方孩子吧?我们寝室也有l n不分的,但是这个貌似不太好改正
那是na,发音时舌尖顶在门牙上
辣是la,发音初期舌头是卷起来的顶着上牙堂,然后顺着门牙那个方向滑下来,发出辣的音
2楼:齐藤仔
单字拼音:
那 (nuó , nà , nè , nèi , nā , nǎ)笔画拆分:
那 (乛一一丿乛丨)
单字拼音:
辣 (là)
笔画拆分:
辣 (丶一丶丿一一丿一丨乛一丨丿丶)
3楼:shine丹砂
我从来不注
来意这个,听自你一说,还真有点儿“那”妹子不怕辣的感觉,偶突然想到一个shy女孩对着她男朋友想说:“那交钱呗!”可后来男朋友听成了---辣椒钱呗!
或许你应该多想一想,一旦你在上司说错话,惹了上司大发雷霆,上司就把你唯一的小资本给扣了,你会不会蛋疼?就哦了
4楼:great林道广
na是那的拼音,而la是辣的拼音,那有一个鼻音,而辣没有。
拼音是怎么来的?
5楼:文子
拼音指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6楼:
汉语拼音(chinese pho***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在教学生字时,常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出这个生字的读音.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
由于古代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致使很多汉字古代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给中华民族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
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
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
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无论中国自己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字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海外华人地区,特别是华语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7楼:西伯利亚的狼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1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2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3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
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
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
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8楼:匿名用户
王证明小车收费10元整
学奕的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之是什么意思
9楼:李大海小姐
综合上下文,学奕的“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之”为人物代词,代指:他,认真学习的人,前一个人。整句释义: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之”是一个变化非常大的一个代词,没有具体的意思,需要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来解释。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出自【学奕】,原文为: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
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着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不是这样的。
10楼:匿名用户
全市初中线上教学阶段性检测六年级语文试题
11楼:匿名用户
虽然跟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12楼:匿名用户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却不如前一个人
13楼:匿名用户
第一个之是指认真听课的另外一个学生,代词,最后一个之是指他;前一个人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越短越好
14楼:瀛洲烟雨
1,阳光下,只见一个身量不高,面色黑红的少年,浓眉下的一双大眼睛格外有神。左臂上戴着红袖章,上面那“值日”两个字十分显眼。
2,他的一对耳朵啊,活像两片神气活现地撑开着的河蚌壳儿!
3,她露出一口排列整齐的牙齿,好像珍珠一般。
4,这少女眉清目秀,小长长脸,尖尖的下巴像个白莲花瓣似的。
5,他的胡子足有半尺长,就像那老榕树的根须,在风中飘动。
6,他黑苍苍的脸上长满了密匝匝的络腮胡子,像一丛被踩过的乱糟糟的茅草。
7,小丫头脑后那两绺随便扎起的头发,像公鸡尾巴一样,走起路来,一跳一跳的。
8,她的一头秀发是深色的,像丝质似的光润,走起路来富有弹性地飘动着。
9,她的头发颜色漆黑,带有反光,像乌鸦的翅膀一样,又黑又亮。
10,他那银白的头发,使人联想起那披满白雪的劲松,这是他历尽风霜,饱尝艰辛的见证。
11,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如银丝一般,闪着晶莹的白光。
12,他那半寸长的短发像秋天的芦草一样又干又硬,没有一点儿油性。
13,她一头乌黑闪亮的秀发自然地披落下来,像黑色的锦缎一样光滑柔软。
14,她那乌黑的头发,梳成两条不长的辫子,垂挂在耳旁,上面还结着两个大红色的蝴蝶结,好像两只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15,只见那个人脸皮雪白,以致脖子上的血脉清清楚楚地现出来,像根根的青绳子。
人物的外貌指人的肖像。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如五官等)、身材(高、矮、胖、瘦)、衣着(穿着打扮)和表情(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