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认知和科学事实差距大怎么办,公众认知线的定义

2021-02-24 21:09:23 字数 2681 阅读 8476

1楼:匿名用户

1、教育、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国家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2、科教电影、科教片、科普广告。

谁能给“公众认知”这个概念给个具体的解释,或文献出处,谢谢了

2楼:匿名用户

公众认知是公众心理的前提,公众对传播的信息内容认知愈深,了解愈透,那么,沟通的效果就愈佳。根据认知心理规律,公关语言艺术必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知。因此,掌握公众知觉、公众印象和公众心理定势,将有助于实现和谐沟通的目的。

公众知觉是指公众对传播主体所形成的知觉反应和认识过程。如公众对某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外部环境、人员素质等情况的了解和认识过程就是公众知觉。

公众印象是公众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心理过程,是大脑对过去的感觉的回忆或形象的再现,是留在公众记忆中的公关主体的形象。公众印象在本质上是对公关主体的面貌和特点,即风格的反映,它是比公众知觉更接近公关主体内在的东西。

公众心理定势是公众对于公关主体的共同心理状态与一致的行为倾向,是由经验积累而成功。它在知觉反应开始之前,就存在于行为习惯之中,支配着知觉者的知觉方向和反应方式。

在**方面,公务员的公众形象代表着**的形象。

**通过自身的复杂组织体系和公务员队伍进行国家的统治与治理时,必然与公众发生各种关联。在这一过程中,**对公众施以影响的同时,公众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对**的感知、记忆和评价。公众主观认知与**客观实在的交互混合,形成**及公务员公众形象。

在现代社会,**的广阔活动范围使得公众经常要与**机构接触。有调查表明,72%的成年美国人一年中至少与一个**机构打过交道,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与更多的**机构打过交道。接触最频繁的是税务官、学校行政人员和警察。

正是在这些盲目而频繁的接触中,公众确立了对公务员公众形象的直观认识和感受,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播。如果忽视了公务员公众形象的塑造,对**而言是巨大的损失。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确常常带有习惯性的麻痹或冷漠,一些小小的疏忽不断积累成伤害**整体形象的大缺陷,从而为**推行政策、实现目标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无论在学校里讲授的政治制度观点是多么积极,一个公民如果被警察折磨,被福利机关忽视,或者被不公平地征税,是不会对**当局有多大好感的。”公众脑海中的公务员公众形象的形成,首先必定经过一个感知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可逃避地都要与**发生接触。

正是在与**机构以及公务员的接触过程中,人们获得对**的初步感知。这些感知往往是零星的、浮浅的和不稳定的,甚至由于带有某种感**彩而变得片面、极端。它可能产生于对某一**公务员或**行为的直接观察,也可能产生于对某条新闻报道的本能反应。

感知为一种感性的体验与反应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以自发、朴素的形式迈出了对**认知的第一步。但是,倘若换个视角,则任何一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直接感知,都不好直接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偶然的一时冲动,它实质上是特定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长期积淀的结果。

现代社会中,人们与**的接触是经常性的、大范围的,人们周遭是形形色色的公务员、这样那样的**行为、通过各种渠道散播的**信息等等。如此丰富多彩甚至光怪陆离的外部刺激,在人们头脑中引起反应,使其内隐的心理过程产生某种变化或活动,不断重叠、加深人们对**的认识,从而在人们脑海深处形成某种记忆。这种记忆就是人们对**认知的第二阶段。

人们对**记忆往往是繁杂的,种种不同的印象交织在一起,作为某种存量资源影响着人们以后对**和政治现象的认知。

公众在对**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自然会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做出某种评价。与公众对**的感知、记忆不同,人们对**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理性行为,它在更为真实的意义上反映着人们的好恶取舍。如果**的现实状况对某人有益或符合其价值标准,便会受到肯定性的评价,从而获得认同与支持;反

之,如果**的现实状况对某人不利或不符合其价值标准,则会受到否定性的评价,从而招致不满与敌视。公众对**的评价,往往比较稳定,决定着他们对**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另外,人们对**的了解,除了直接接触外,还有大量事件是在我们的视野、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外,而且,即便是人们对**的直接接触,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所形成的认知也未必真实。

这就是“外部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想象”之间的落差。

现代社会中,**所持有和倡导的价值理念要想被公众广泛的认同与接纳,并成为塑造**形象的有效力量,需要满足以下符合社会所共同接受的文化传统;根

一些基本条件:源上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谋求公共福祉的最大化;范围上尽可能包容大多数人的信仰取向;价值理念所标明的最终目标不可轻易改变,但追求该目标的手段可以变换。

以上资料是我从别处搬来的。你最好看一下下面两本书。

1、潘肖珏著. 公关语言艺术.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该书论述了公众场合的语言形象、商务洽谈的沟通技巧、职场面试的应对谋略、演讲语言的表达风格、组织形象传播的语言艺术等内容。

2、江苏省人事厅组织编写. 公务员公众形象读本.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03. 该书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成熟经验,针对公务员公众形象建设的战略作出了有益的思考。

公众认知线的定义

3楼:砂粒

公众认知线也称公众认知度,是指公众对某一事件的了解程度。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