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的时间内

2021-02-24 19:43:35 字数 4659 阅读 6008

1楼:蠢博渊

您好,一五计划的开始时间到结束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3年公布的,1953年也是过渡时期,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完成了,我知道的就这么多,忘能帮到你

2楼:匿名用户

“一五”是1953—-1957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1957-1966 过渡时期是1949-1956 三大改造是1953-1956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有什么联系吗?

3楼:文学尝试

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都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的决策部署。

1949年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其中重工业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煤炭产量减少48%,钢铁产量减少80%以上。粮食产量减少近1/4,棉花产量减少48%。因此,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52年底结束,其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

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的。

二、一五计划包含对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同时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三、三大改造对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大改造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一五计划经济建设开展三大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扩展资料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了激烈较量。

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楼:ying影英音

三大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进行一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由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5楼:匿名用户

相互促进吧,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楼:乌龟蛋

一五计划包括三大改造

7楼:匿名用户

三大改造促进了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区别

8楼:活宝

1、时间不同

一五计划从1953年至1957年。

三大改造从建国起就有想法,在1955年夏基本完成。

2、目的不同

一五计划重点是为了发展重工业。

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3、生产关系不同

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

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

4、时代背景不同

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三大改造期间,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9楼:文学尝试

一、定义不同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的直接领导下,由***、**同志主持制定的,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时间不同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7年。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任务不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任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意义不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

扩展资料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了激烈较量。

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0楼:飘飘小泡泡

简单来说三大改造是把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也就是全部公有制。这样更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而一五计划就是工业化建设的计划。生产力提高有利于公有制建立。

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调整生产关系。

11楼:匿名用户

三大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进行一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由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的。

12楼:匿名用户

过渡时期总路线

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就是总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是53年以后国家建设的基本精神。

根据总路线精神制定若干阶段计划,一五计划也就是依据它而出台的。只不过一五计划更具体,步骤更清晰。三大改造是根据总路线的精神而进行的,具体操作是按照一五计划的。

13楼:紫鲑

首先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比三大

改造要早

(一五:1953年执行; 三大改造:1954年农业开始出现合作社)然后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提高中国重工业严重落后的水平.而三大改造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就是那时候改变的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过渡为”社会主义”

两件史事的目的和性质是有根本上的区别的.

14楼:素龙佬

一五计划是在建国之后的第一个计划,五年内实现工业腾飞。五年计划之后国内的经济和工业水平有了上升,就开始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这是一个基础和目的的区别,一五计划打下了基础,三大改造是目的!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关系

15楼:匿名用户

三大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进行一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由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的。

16楼:匿名用户

过渡时来期总路线的内容是:实自现社会主

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就是总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是53年以后国家建设的基本精神。根据总路线精神制定若干阶段计划,一五计划也就是依据它而出台的。

只不过一五计划更具体,步骤更清晰。三大改造是根据总路线的精神而进行的,具体操作是按照一五计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