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濮之战和长千之战爆发在原因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021-02-24 19:32:36 字数 1782 阅读 6775

1楼:请教者

长平春秋和战来国的战争很大不同的源。春秋战bai争规模小、du时间短、人少、杀戮zhi也少。且讲阵仗dao

,权谋相对战国少。 战国战争规模大、时间长、人多、杀戮多。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兵器战术的革新以及各国的君主**了的各**国主义思潮的泛滥。

从城濮之战来看,晋借履行前约而退“三舍”体现了春秋时期作战尚有一种“骑士精神”和“信义”问题的。如前所述,是那么多原因造成的。再看长平之战,秦白起用尽计谋诱赵括出战、其后分割包围、最后斩将杀降。

可谓无信义可言。我想,春秋战国的战争不同就是我最初总结的那些吧。还有就是春秋的战在于争霸,是西周政治的残余;战国战争为了兼并土地,是一个新的时期。

你可再读下《左传-子鱼论战》就明白春秋作战咋回事了。

城濮之战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楼:抱香蕉睡觉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主将子玉,狂妄自大,坚持要与晋国决战。

晋军利用楚军左右两翼兵力薄弱的特点,采取了先击左右侧,再攻打中军的策略。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楚军陷入了重围之中,最后不得已落败而逃。

3楼:紫栀之韵店

以下为主要内容

城濮之战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

据记载此战为先轸所谋划。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简介编辑

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

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

历史上的晋楚城濮之战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4楼:匿名用户

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这告诉我们要灵活的使用各种条件,规避自己的短处,发挥自身的特长,不要过分拘泥于规则,灵活多变才是取胜之道~

5楼:木叶绯绯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与齐、秦、宋各**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成就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反观楚军方面,则是君臣不睦,将骄兵惰,君主昏庸无能,主帅狂妄轻敌,既不知妥善争取与国,又不能随机多谋善断。

加上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终于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将自己在争霸中原中的优势地位拱手让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 需要总结吗

长江之歌和黄河颂在写作和抒发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1楼 屠夫呆 都用第二人称来写,但又略有不同,《长江之歌》用第二人称 你 贯穿始终,《黄河颂》则先用第一人称 我 ,然后转用第二人称 你 。 用第二人称来写,就显得更为直接,更为亲切,也更能抒发丰富复杂的感情。 长江之歌和黄河颂两首诗在写作的目的内容和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2楼 抹不掉呀 两首歌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