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叶天目建盏是哪个国家烧制的,天目杯跟建盏是什么意思

2021-02-24 07:26:22 字数 6285 阅读 7335

1楼:匿名用户

稻叶天目

bai是南宋时期福建建阳水du吉窑的黑釉建盏。后来zhi由dao机缘巧合下流传至日本;稻叶天内目更有容一盏一城的传说。稻叶天目引发了两个军阀的一场战争,却因为一方交出建盏,而获得了一座城市的和平,成就了一段“一盏一城”的佳话。

这些建盏内容是我之前在盏行天下工作号里看到的

2楼:阿佳

天目应该属于建盏,建盏就是建窑

烧制的一种黑釉盏,主要特征就是胎土和釉料内都是采用当容地特有的含铁量很高的原料,采用单挂釉、还原烧方法烧制而成的黑瓷盏。器形主要有撇口、斗笠、束口、香炉等等。在还原烧时,凭师傅的经验控制,产生出各种发色和斑纹,如柿红、兔毫、油滴、鹧鸪斑等等。

天目杯跟建盏是什么意思

3楼:梦中雨满罗兰玉

天目杯:天目杯是南宋时期福建建安水吉窑出品的一种黑釉建盏。众所周知,南宋文人的闲情雅趣中有一样活动就是斗茶。

当年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夫婿赵明诚就非常喜欢闲来无事时猜猜谜,斗斗茶。而天目杯刚烧制出来时就是用来斗茶的。

特点:天目杯又名曜变天目茶碗,它的烧制成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散发迷人的七彩光晕。当初,烧瓷高手们为了使原本略显沉闷单调的黑瓷也能具有丰富华丽的纹饰,就研发了“曜变”技术。

所谓“曜变”是指烧制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于器表薄膜上焕发出黄、蓝、绿、紫等色彩融揉起的彩光。但要使得成品瓷器的表面上出现宛若天际彩虹一般的缤纷效果,必须在烧制过程中使其形成一种非常薄的铁结晶膜。

可惜南宋灭亡后,这种制瓷工艺就失传了。所以现代人一直觉得曜变天目茶碗的制作是一个历史工艺之谜,但中国的确在800多年前就已烧出了如此精妙的陶瓷器物。

建盏: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

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

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

特点: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

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

曜变天目茶碗如今收藏在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中。

《古陶瓷识鉴讲义》一书记载:“闽中建窑有今人所谓曜变盏一式,冠绝等论,其结晶状为褐色圆点,外圈围以银蓝光晕,如日食月食之曜环。日本或称‘稻叶天目’,以为其状似稻叶菌斑故命之。

”值得一提的是,曜变天目茶碗在日本也被称为“稻

扩展资料

建盏与天目的区别:

1)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施半釉,一般唇边露锈色,有的近似芒口。而天目盏唇边较圆润,少有挂釉现象。

2)建盏胎土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而日本和台湾许多陶艺家烧制的天目茶碗,不仅胎质较细腻,且釉色变化丰富。

3)从着色剂判断,建盏主要是以铁做着色剂,铁在不同情况下呈现不同的颜色,除了胎和釉配方的不同,造成颜色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烧成气氛的不同。而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天目系,釉色也很丰富,受到许多朋友的喜爱,不过整体质感稍微欠缺一点。

总结:建盏玩的是质感,天目玩的是色彩。

4楼:紫色无花果莉莉

天目杯是天目釉杯子,是瓷器釉色名。指建安、吉州等地瓷器上的一种黑褐色或黑褐底色上呈现条状或斑点花纹的色釉。据文献记载,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故名。

天目釉品种繁多,名贵的有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原属建州瓯宁县,今建瓯市),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州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

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推杯换盏有两种意义:古人不仅指喝酒的意义更深的含义是达官贵人一般都不用杯子用盏,指升官了把杯子换掉可以用盏了;二者是送盏和受盏之人都把对方视为好友知己之人可以交心推心置腹之意义。

天目釉建盏天目杯和建盏的区别天目盏和建盏区别

5楼:我在厦门等风来

天目”一词,源于日本,日本学者奥田直荣在《天目》一文中写到:“现在常用的广辞苑的天目条上写着:‘用绿茶末沏茶的一种茶碗,为浅而敞的擂钵形器,因中国浙江天目山佛寺的什器而得名。

在中国是以建窑产的为代表,在我国濑户产最为出名’”。小山富士夫则写道:“天目这个词,最初可能是建盏的意思,继而吉州窑的茶碗也叫做天目,后来变成只要是黑釉陶瓷都叫做天目。

到了江户时代,天目这个词变成了茶碗或陶瓷器的代名词一样使用。”,由此可知,即便是在日本使用“天目”一词,也因不同时期,对“天目”赋予的内涵以及外延亦有所不同,故而奥田直荣认为,在日本,“天目”指的是天目茶碗(建盏和吉州窑黑釉盏)本身和茶碗。而且,“天目”在茶中起着象征性的存在意义。

日本最早传入天目的时期,一般认为是在荣西禅师传入碾茶法的镰仓前期。《吾妻镜》曾载,建宝二年(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二月四日,建军源实朝宿醉难熬之际,叶上僧正(即荣西禅师)劝他和一碗茶并献上一本赞颂茶德的书,将军大悦。虽然没有提及荣西进茶的就是天目,但是在荣西《吃茶养生记》中所形容的口广底窄、茶汤久热难冷的茶瓯特征倒是与建盏一致。

目前日本国内已知最早记载有关建盏的文献,当推金泽贞显(1278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333 年)写予镰仓称名寺主持剑阿(1261~1338年)的信函。该信是为了从剑阿处借用“建盏”等茶具而书写的,在给剑阿的其信函中,还提及将建盏装镶金属扣边一事。巧合的是,这与前述失事沉没于至治三年(1323元朝至治三年)新安船上的带金属扣的建盏(或为仿建品)时间相吻合,新安沉船上所运的茶盏,当是日方采购自中国的各种茶器之一。

而在南北朝时期,对建盏、天目概念有过分类的相关文献。《新札往来》中载有“建盏、油滴……天目……”,其中将“建盏”与“天目”并列,显然所指不是一物。“油滴”建窑与磁州窑均有生产,在此应该是磁州窑的“油滴”,矢部良明主编的《唐物茶碗》一书中的传世“油滴”也证明了这一点。

《尺素往来》、《下学集》、《异制庭训往来》、《禅图 灰被天目 林小歌》、《庭训往来》、《桂川地藏记》、《撮壤集》等各时期的辞书和往来书信里可散见类似的将“建盏”和“天目”并提的记载。

根据日本福冈博多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在 12 世纪前期(公元 1101—1125 年,相当于中国北宋晚期的宋徽宗时代)的地层中,已有“建盏”出土,显然早于“建盏”一词文字记载的出现。现在日本传世品中的“灰被天目”和“黄天目”茶碗,与建盏出土的地层不同。

它们皆出于 15 世纪前后(公元 1401明建文三年、永乐元年—1499 年)的地层中,而在建窑发掘中,未见有与这些传世品相同器物出土。在福建所有建窑以外的已发现的古窑址中,目前仅在南平茶洋窑发现有与其相同者,因此可以证明日本出土和传世的“灰被天目”是茶洋窑的产品。在日本东北大学的藏本《君台观左右帐记》是日本茶道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一部书。

这部文献是当时足利将军的文化侍从能阿弥等,对他家藏的中国生产的“唐物”(其中有黑釉茶碗等)进行鉴赏评级的一本书。在这部文献里,把“天目”和“建盏”分别评出等级,首先把建盏中的“曜变”评为是“最上品”,认为曜变是“建盏中的最上品,世上独有,黑地上施有浓淡的琉璃斑点,又有黄色、白色等各种颜色浓淡交融,光彩如锦”;而油滴则次之:“仅次于曜变的珍品,黑地上附有浅紫色的白色斑点,内外均是,比起曜变,油滴保存在世上的可能为数不少,大约有五千件”。

结合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本的左右帐记所载的“曜变、建盏,名传天下,不可多得也”以及“油滴,同名也,比曜变多”等记载看,书中所说的“油滴”,当指“油滴“建盏。而“鼈盏”、“乌盏”、“能皮盏”等而下之,被列为末等的是“天目”。该文献并且将这些茶盏论质评价。

如排在首位的是“曜变”(价值万疋);其次是“油滴”(价值五千疋);再其次是“建盏”(价值三千疋);其余的则又次之。未标明价值的“天目”,其在藏品中等级显然较低,价值也不是特别珍贵。从文献的记载中明显可以看出“天目”与“建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黑釉茶盏。

成书于该文献之前的《祇氏园执行日记》(康永二年,即公元;南宋淳佑三年 1243 年)中,首次出现的“天目”茶碗,购入时只需四百文,同价值“万疋”的建盏相比,可谓极其低廉了。这里的“天目”显然不是指建盏,而是另外一种茶盏(碗)。

在桃山时代的天正末写的《山上宗二记》里,“天目”完全是作为总称,其“天目事项”:“名物天目,绍鸥所持一个,天下只有三个,二个在关白,引拙的天目,在堺油屋,皆为灰被天目,灰被在各处有上中下之分。……建盏中,曜变、油滴、乌盏、鼈盏、玳皮盏。

此六种皆建盏也。”尽管其中玳皮盏被划入建盏有误,但是“天目”是茶盏的总称这一事实是无疑的。

在日本的平安末期至镰仓时期,因寺院茶逐渐推广,日本的饮茶风气渐盛,由中国输入的建盏被视为珍贵的茶碗而倍受欢迎。尤其在寺院和显要阶层极受推崇,如前述的《满济准后日记》、《荫凉轩日录》、《佛日庵公物目录》、金泽贞显至剑阿的信函等文献,出现了“曜变”、“银色禾目”(兔毫盏)、“银建盏”、“油滴”等不同的命名,能够肯定的是,这些称谓是对建盏的不同种类的称呼。

直到江户时代,以德川家为首的贵族武士,重新开始举办注重格调的茶道。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早期自中国引进的‘唐物天目’,又被视为名人贵族身份的象征而被这些上层人士所收藏,其身价再次上升。明治时代,随着幕藩制度的取消,上层贵族收藏的‘唐物天目’也逐渐流散于世。

”至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崇,那些在日本陶瓷与茶道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以建窑黑釉盏为代表的天目盏,逐渐被人们重视,对于其收藏和研究者也愈来愈多。建盏在日本国内许多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各地的研究收藏机构,有为数不少的收藏,在一些古老的著名寺院,同样也藏有传世的建盏。例如在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京都国立博物馆,藤田美术馆、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 moa 美术馆、德川美术馆、永青文库、林原美术馆、五岛美术馆、奈良称名寺、京都龙光院以及一些大学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都分别藏有唐物“天目”,其中不乏珍品建盏。

如被《君台观左右帐记》奉为“上品”的建窑“曜变”类天目,在日本目前仅发现三件传世品,分别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龙光院和藤田美术馆。“曜变”又称窑变,是宋瓷茶盏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品种,一般指器皿釉色在烧制过程中,会因为釉料中不同的成份而呈现不同颜色釉质的现象。《稗史汇编》云:

“其中有同是质,而遂成异质,有同是色,而特为异色者,水土所合、人力之巧,不复能与。是之谓窑变。葢数十窑中,千万品而一遇焉。

”《博物要览》云:“官、哥二窑烧出器皿,时有窑变,状类蝴蝶、禽鸟、麟豹等像,于本色泑外变色,或黄或红紫,肖形可爱,乃火之幻化,理不可晓。”可见窑变的出现是偶然的。

宋代钧窑,在烧制技术上独辟蹊径,利用氧化铜和氧化铁的呈色不同的原理,在天蓝或者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的紫色或红色。“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窑变的釉色与形状奇异,如空中晚霞般变幻莫测;而官窑、哥窑也出产窑变瓷器,形似蝴蝶或禽鸟等,釉色变幻微妙,不可言表。据其他文献记载,景德镇窑、吉州窑也曾烧制过此类瓷器。

建盏流传至日本的名品,有四件“天目”被日本国家指定为“国宝”。其中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所藏的建窑“曜变天目”,在深沉的黑色釉中,出现蔚蓝或紫蓝色斑块,在斑块上又有宛若日晕样的曜变斑点,整个内壁的曜变效果看上去仿佛星空般深邃无垠,美不胜收。该曜变建盏原为德川将军家(1603明万历三十一年—1868)宝物(柳営御物·大名物),经淀藩稻叶美浓守正则(1634—1683),于大正七年由小野光景购入,后归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创办人岩崎弥之助(1851—1908)。

其余三件“国宝”,计有两只“曜变天目”,一只“油滴天目”。“曜变天目”其一为藤田美术馆藏,其承传为:德川家康(1543—1616)→德川赖房(1603—1661)→藤田平太郎(1918 年购入)→藤田美术馆;“曜变天目”其二,据箱内箱书可知是龙光院开山江月宗玩(1574—1643)旧藏,有研究者推测其原持有者可能是江月和尚之父、著名堺茶人津田宗及(—1591)。

而另外一只“油滴天目”,传世次序为:丰臣秀次(1568—1595)→西本愿寺→三井八郎右卫门→酒井家→安宅コレクシヨン(1901—1994)→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从以上的四件国宝建盏的传承记录来看,这些建盏至迟于 17 世纪就已传入日本,而龙光院所藏的曜变建盏则可能要上溯到 16 世纪。

而根据前述的《君台观左右帐记》的有关“曜变”建盏特征的描述和《室町殿行幸御餝记》等日本文献资料,有学者推断现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国宝“曜变天目”,是明成祖永乐颁赐给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传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