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中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是什么

2021-02-05 11:59:12 字数 3918 阅读 3961

1楼:匿名用户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是: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楼:匿名用户

这10个字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一股苍茫之气直逼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一种静穆与悲凉的北地征戍之苦。

3楼:匿名用户

老师会讲的

很长有三点

渔家傲秋思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起了什么作用

4楼:

这一句诗,出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北宋范仲淹的词曲,这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创作背景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此时,北宋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原文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的上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前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后三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重重叠叠的山峰里,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孤孤单单的城,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5楼:冠清况千易

描写了重峦叠嶂的山峰和夕阳,孤城中飘出的长烟,渲染了戈壁边塞的荒凉与将士们压抑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6楼:yzwb我爱我家

秋风萧瑟,残阳如血。万重山中,烟雾迷茫。一座孤城,潇然兀立;边声四超,清角吹凉。边关艰辛,尽在其中。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赏析: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融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仁宗时,累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再进前所陈十事》,要求原有法度的范围内,作一些改革,因遭到反对,主持“庆历新政”,次年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历知邓州、杭州。

皇祐四年,徙知颖州,卒于途中,年六十四。谥文正。

7楼:独听灯前风雨

表现了一幅

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渔家傲 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8楼:匿名用户

这一句诗,出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北宋范仲淹的词曲,这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创作背景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此时,北宋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原文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的上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前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后三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重重叠叠的山峰里,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孤孤单单的城,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9楼:回忆凌乱了我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10楼:翩翩_小夕

描绘了一幅冷清、孤寂、群山环绕的景色

11楼:野澹壬孤兰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描绘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象。

“落日与孤骛齐飞”中的“孤骛”是什么意思

1楼 彭咿呀 孤鹜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孤单的野鸭。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翻译 大雁追着追逐着晚霞消失在天际 高空的晚霞倒印在平滑如镜的水面上 犹如水天相接 融为一体 赏析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 天水相接 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 孤鹜自下而上 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