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君家浓酎我狂歌
(李鸿章和红儿在庭院里抽陀螺,家人通报梁启超求见)
2楼:匿名用户
是见过的。梁启超还写过 李鸿章传 ,评价比较高但是相当客观,建议您看下,网上有免费的电子书。
3楼:彼泽在岸
见过。张之洞的侄子张权在给张之洞的密信中曾谈及:“梁卓如曾向合肥言,如以渠南海先生使日本,必能联络日人,于中国大有裨益。
”参见茅海建:《张之洞之子张权、之侄张检、张彬的京中密信》,《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3月,总第99期。
《走向共和》中 梁启超见李鸿章那段节选啊!急~
4楼:颐宁
(李鸿章和红儿在庭院里抽陀螺,家人通报梁启超求见)
李鸿章:红儿啊,你不是老要见康党吗?他们可来了。我告诉你啊,他们可都是三头六臂,你怕不怕?
红儿:红儿……不怕。
梁启超:(走进后院)晚生梁启超,拜见中堂大人。
李鸿章:梁先生,幸会幸会。怎么康党也到了我广东?
梁启超:其实我们倒是常来常往,只是没有机会拜见中堂。
李鸿章:(对红儿)红儿啊,你看到了?
红儿:你骗人,哪有什么三头六臂呀。
(李鸿章大笑)
梁启超:这……
李鸿章:我这个红儿啊,一直嚷嚷着要见康党。
(三人都笑了,红儿去备茶)
李鸿章:我曾跟太后说过,我也是个康党。可我背了康党的恶名,却没有见过康党的恶人。我心里为此,一直耿耿于怀啊。
梁启超:那中堂大人今日可释然于怀了。
(两人在庭院里坐下谈话)
李鸿章:我这里可是龙潭虎穴呀。
梁启超:北京才是真正的龙潭虎穴吧。
李鸿章:梁先生有何见教?
梁启超:不敢当。但目前局势,中堂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李鸿章:哦?你说说。
梁启超:乱世出英雄。晚生为大人计,摆脱朝廷,先拥两广自立,然后挥师北上,为亚洲创建一个君主立宪国。这就是上策。
(李鸿章沉默,梁启超紧紧盯着他)
李鸿章:嗯。那,谁来当你说的那个新皇帝呀?
梁启超:晚生在拜会大人前,现行拜会了香港总督卜力先生。他答应晚生,如果光绪皇帝对以他的名义所作的事情没有责任,那么英国**对他在一定条件下继续进行统治,是不会反对的。
李鸿章:(惊疑)嗯?
梁启超:晚生还遇见了孙文先生。
李鸿章:孙文?
梁启超:他说曾去天津拜会过您。
李鸿章:就是那个满口革命的后生吧,记得。
梁启超:孙文先生说,倘若两广在中堂大人的策动下,率先独立。革命党就支持大人做president。
李鸿章:什么?
梁启超:请中堂大人,当**。
李鸿章:(表情由愠怒转为无奈)谋反哪?(片刻沉默)那中策是什么呀?
梁启超:带领兵马,北上勤王。彻底剿灭义和团,以此与各国交好于前。
李鸿章:嗯,那你的下策,我就知道了。奉诏进京,跟八国联军谈判,投身虎口。呵,是这样吧,梁先生。
梁启超:中堂大人,晚生万没料到,中堂竟然还是摆脱不了这个下策。
李鸿章:(拍拍梁启超的肩膀)卓如啊,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梁启超:晚生只是为中堂可惜。
(两人走进书房)
李鸿章:卓如啊,你这次来,是你老师的意思吧。
梁启超:晚生狂妄,自作主张。
李鸿章:你一定能自立门户。
梁启超:中堂大人,晚生还有一请。
李鸿章:哦,你说。
梁启超:晚生不才,原为中堂大人立传,请中堂允准。
李鸿章:立传?不树碑吗?
梁启超:晚生秉笔直书,绝非为了巴结中堂。
李鸿章:(笑了)红儿啊,我那些文牍履历刚收拾好了,你都拿来,交给梁先生。那些个东西呀,我活着都是宝贝,我若死了,废纸一堆。
现在有卓如这样的大才子,为我作传,或许能入史传世,有益后人。老夫高兴啊。
梁启超:晚生荣幸。
摘自电视剧第25集。梁启超的上中下三策可见于他作的《李鸿章传》。但梁启超是否当面向他进言还待考,也许是编剧的发挥吧~~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应该是编剧借李鸿章之口抒发的感慨,也称得上全剧的点睛之笔。
5楼:幽煌魔火
给你原著里的 电视里的和下面差不多 只是换成梁启超亲来而已。
伍廷芳笑笑:“我倒没想怎样,但有一个人却给大人出主意来了。”
6楼:孙予薇
向他提出上,中,下三计,上为以李的声望,号令两广,脱清自立,建立君主立宪国,尊光绪为帝,中为率兵背上勤王,下为孤身上京,与列强谈判,但李鸿章任然执意选择下策,梁倍感失望,并希望替李做传,李欣然接受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写的是否中肯?
7楼:牙牙的弟弟
中肯。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的要人如: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了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
但是由于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而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
最后作者忧虑地说:“在晚清**中李鸿章是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个人,尚且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要比李鸿章时代还要严重数倍,但要想再找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了。
”扩展资料: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重视和铭记。
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
在晚清四十年中,没有人比李鸿章对中外关系的影响更为巨大;这些年中,虽然新人辈出、新鲜事物辈出,但一切浮云散尽后,你会发现李鸿章还在原位屹然不动,他与慈禧太后两人,是仅有的凭借个人影响力就能左右各国对华政策的人。
晚清重臣李鸿章故去之后,留下了一桩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或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或以数次和议为李鸿章罪。有感于此,两个月后,梁启超著就《李鸿章传》一书。
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
甲午年洋务运动的破产,让人感到“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梁启超也由此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在本书中,梁启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大计。
李鸿章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的失败,是晚清**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最深刻的惋惜,最中肯的评价。真实再现晚清版“国进民退”,重温背负百年历史黑锅的晚清改革总设计师!
8楼:盔甲映月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居位之高之久,却乃使庞然硕大之中国降为二等国。”“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
9楼:的人
这是一本最早的李鸿章全传.拂开尘封的记忆,百年之后,梁启超卓越的见识与历史批判的眼光,使得这本书仍旧是李鸿章传记中首屈一指的杰作。
10楼:麦兜习惯当当
不够中肯
虽然梁启超有着很多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但因为两人立场些许不同对李鸿章的点评取向与悲观
比如这段吧
李鸿章其实不知道国家事务,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不知道国家与**是怎样的关系,不知道**与人民的权限,不知道当大臣应尽的职责。他对西方富强的原因其实是不知道的,以为我国的政治、教化、文明、物产、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赶不上的不过是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罢了。我们就学这些,洋务运动就完成了。
这就是现在举国异口同声的论调,而李鸿章实际上是他们三十年前的前辈他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不过让他们的丑陋更加暴露出来,终究不会成功是必然的。 李鸿章这么忠诚,有这么敏锐的洞察力,他又长时间担任重要职务,掌握大权,但成就却仅仅到了今天这个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有外交。
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每天责备他人看不清时局,而他自己对时局就没有弄明白;每天责备他人搞派系,旧习气难以消除,而他自己的派系、旧习气跟那些人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他不知道今天的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
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
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
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
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简直就是谬论。
李鸿章曾经有一经典言论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补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这个不就是对国运最清醒的认识
他还说过:“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侮。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 处在这样的时代和国度,这是“裱糊匠”们最大的悲哀。
蒋廷黻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原因是士大夫一意言战,“好多事”,“轻举妄动”,破坏了洋务派“在自强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以前,中国应该谨守条约以免战争”的路线;另外,洋务派“没有集中的政权作后盾”,以致“被庸人和群众反对而淹没” 。
李鸿章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能强分界画?” 在曾国藩和他的心目中,只要守定“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既定战略方针不变,韬光养晦、隐忍蓄力、埋头发展,就一定能走出低谷,迎来真正的王朝中兴,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们从“求强”到“求富”,从办海军到修铁路,一路走来,虽阻力重重,毕竟在“师夷长技”的道路上迈出了沉重的第一步。仍然,他们当初也许低估了国内外的阻力,低估了在中国办事的难度。慈禧说过,国事即皇族的家事。
统治者以此观念执政,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怎么能放开手脚?同样是在西方列强压力下变法自强的日本,君臣一心,内外合力,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人均极受信用,放手施展才华,终于积三十年之力一跃而入强国之列。相比之下,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才干并不比伊藤等人差,但他们的作用能发挥出多少呢?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李鸿章赴日本马关签定和约,伊藤博文拿着条款逼他限日签字,云:但“允”与“不允”耳。我们无法猜测,此时此刻的李鸿章心中作何感想。
他是否会想到他的老师曾国藩,是否会对他们师生联手开创的洋务事业就此烟消云散而心怀不甘?
没有李鸿章等的努力,我国早已分崩离析,梁启超,竖子小儿,见识短浅。
《走向共和》中梁启超见李鸿章那段节选内容是什么
1楼 颐宁 李鸿章和红儿在庭院里抽陀螺,家人通报梁启超求见 李鸿章 红儿啊,你不是老要见康党吗?他们可来了。我告诉你啊,他们可都是三头六臂,你怕不怕? 红儿 红儿 不怕。 梁启超 走进后院 晚生梁启超,拜见中堂大人。 李鸿章 梁先生,幸会幸会。怎么康党也到了我广东? 梁启超 其实我们倒是常来常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