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建成对印度绘画文化有什么意义

2021-02-03 15:11:16 字数 4937 阅读 7449

1楼:中地数媒

壁画创作时间约从公元前200年持续到公元650年,前后跨度达八百余年。由于佛教的衰微,在河谷中回荡了8个世纪之久的斧凿之声终成绝响。以阿旃陀石窟为代表的丰富而绚烂的壁画表明,绘画在古代印度已经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艺术,并且取得了垂为典范的巨大成就。

印度绘画艺术发展史是怎样的?

2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印度绘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学时期的岩洞壁画。原始的线条画是印度次大陆最早的视觉艺术作品。这些线条画绘制印度的史前岩画于岩洞之中,因此又称岩画。

迄今已发现的岩画达数百处,它们主要集中在以今**邦首府博帕尔市为中心的半径约100英里的范围之内。印度岩画的年代约从公元前5500年延续到公元4世纪。这些岩画主要描绘狩猎场面和各种野生动物,也有描绘人类舞蹈活动或殡葬场景的。

早期岩画的作者都是原始部落民,岩洞既是他们的栖身之所,也是他们的画廊。这些岩画主要画在砂岩上。后期岩画有表现骑马、骑象和战争等人类生活内容的,也有表现巫术和属于生殖崇拜的符号。

从画面可以看出,当时的武士已经在使用刀剑和盾牌。因此,它们显然是铁器时代的作品。所用颜料有红、黑、粉、绿、蓝、黄、橙、紫诸色,均为天然矿物颜料。

在比姆贝特卡发现的巨幅岩画《骑马的人的行列与骑象的人》,气势恢弘,色彩绚烂,画面内容已经十分丰富。据考古推断,该画可能创作于吠陀时期或还先于吠陀时期。有些岩画的作者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透视意识,在画母牛时还要捎带将其腹中的牛犊画出,画羚羊时竟然将其内脏也要表现出来。

这样绘画表现手法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史前岩画是印度绘画的起源之处,也是印度壁画的前身。

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等印度河文明遗址发掘出来的赤陶图案和印章图像判断,在印度河文明时期,人们已经拥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在哈拉巴出土的硕大陶罐上,绘着写实风格的鸟、树和叶片。在现存两千余枚印章中,动物形象构图简洁,笔法洗练,造型逼真,气韵生动,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野生动物原始生命的健康与活力。

令人惊喜的是,在印章上还刻有想象或传说中的动物独角兽的造型,甚至还出现了人物或神的形象。没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是断难在方寸之间有所作为的。因此,据美术史家推断,在印度河文明时期繁荣的城市中,可能已有壁画存在。

此外,从现有文献看,绘画在处于社会上层的人们的教育与生活中都十分重要。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获悉,国王的宫殿与富人的宅邸都饰有壁画和木版画。不过,由于年代过分久远,已无法进行考证。

举世闻名的阿旃陀壁画是印度古典绘画的成熟和典范之作,存于今德干高原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西北100公里处的阿旃陀石窟。瓦科拉河(waghora)奔流到这里后形成一个近乎180度的大转弯,河谷呈马蹄形状。阿旃陀石窟就是在河谷高约20米的花岗岩陡壁上开凿的,29座石窟沿河谷排列,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

周围林木葱郁,景色如画。

壁画创作时间约从公元前200年持续到公元650年,前后跨度达八百余年。由于佛教的衰微,在河谷中回荡了8个世纪之久的斧凿之声终成绝响。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以阿旃陀石窟为代表的丰富而绚烂的壁画表明,绘画在古代印度已经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艺术,并且取得了垂为典范的巨大成就。除了艺术和审美价值外,阿旃陀石窟壁画还向我们展示了古印度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向我们展现了真实的古印度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不但可以看到王公贵族以及名门侍女的生活,而且可以看到苦力、乞丐、农民、僧侣等形形闻名于世的阿旃陀壁画色色的人物的形象。古代印度的服饰与风尚也逼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阿旃陀石窟群的主题内容

3楼:手机用户

阿旃陀石窟群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温迪亚山的悬崖上,传为公元前2世纪左右开凿,历时1000年之久。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曾对它作了最早的记载。1819年英国人又重新发现。

该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诃罗两大类,以后者居多。支提窟内**置窣堵波,依天然岩凿成,内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显的仿竹木构造痕迹,且装饰简朴;至中晚期后则趋于精美。毗诃罗窟内部有石床、石枕、佛龛等,陈设较简单。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从题材上分佛教造像、装饰纹样。其中佛教造像可分早中晚3期,由于风化严重,早期雕像已很难辨识,中期雕刻手法趋于成熟,出现了许多精品,如16窟中的说法佛、19窟中的列柱和板框上的采花女子像及蛇王像等,技艺精熟,为石窟造像之佼佼者。后期雕像,规模扩大,人物的刻画更加细腻精巧,形态也更加优美,如26窟中的佛陀降魔和涅盘、1窟中的释迦牟尼像,以及布满窟内四壁的佛传、佛本生故事浮雕等。

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人们瞩目的艺术,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上出现的大量的现实生活场景,说明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已出现世俗化倾向。画中所描绘的众多的妇女形象,体态丰满,姿态优雅,形象高贵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艺术的美学思想。

壁画依时代风格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壁画构图多为横幅长条形,人物造型、表现技法较之同时代的其他遗迹中的佛教艺术,有明显的进步。如9窟残存有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线条柔和纯朴;10窟有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礼拜菩提树等画面,运笔大胆,风格豪放。

中期壁画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画面构图壮阔繁密,布局紧凑和谐,作风沉着老练,色彩典丽,富有抒情趣味,能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画和意境的表达,人物描绘手法精细,注重姿态的变化,其中对妇女的描绘,均风姿绰约,艳丽动人,其代表作有17窟的狮子国登陆图和佛说法图及太子与嫔妃劝酒图、16窟的佛传故事等。另外,各窟的装饰壁画,如卷云、蔓草、莲花及小动物等,均设计巧妙,想象丰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到了晚期,壁画创作在艺术上更臻完善。

此时壁画构图宏大庄重,整体感强,线条稳健,色彩典丽,讲求透视,画面景物立体感有所加强,人物装饰更加华美,为阿旃陀石窟壁画艺术的最佳者。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和壁画艺术,对以后印度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随着佛教的传播,对其他国家的美术亦有很大影响。98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

《世界遗产委员会第7届会议报告》。

古印度的代表建筑是什么?

4楼:梦色十年

古印度的建筑是石窟。

造型艺术中的重大成就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石窟艺术,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于海德拉巴省温德亚山脉的深山中,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开凿,公元7世纪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后约有1000年人烟绝迹,直到1819年才被欧洲人发现。

石窟开凿在河流旁半圆形的悬崖上,共29个石窟。石窟的建筑有佛殿和僧房两种,内有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美绘画和雕刻,也有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体现了古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筑、雕刻、绘画三种艺术结合的范例,被誉为世界艺术精萃之一。

据说唐玄奘到印度时曾拜访过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变成壮丽的艺术宝库,充分体现了古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5楼:郁闷的太阳

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筑

窣堵波是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最大的在桑吉,约建于公元前250年。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下为一个直径36.

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体用砖砌成,红色砂岩饰面,顶上有一圈正方石栏杆,中间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

窣堵波周围树有石栏杆,四面正中均设门,门高10米,门立柱间用插 榫法横排三条石枋,断面呈橄榄形。门上满布深浮雕,轮廓上装饰圆雕,题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两种。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名支提窟,平面长方形,纵端为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窣堵波。除入口处外,沿内墙面有一排柱子。

另一种石窟称精舍,以一个方厅为核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修之用,第四面为入口,设有门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地方──菩提迦耶建有一座庙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于公元2世纪,14世纪重建。塔为金刚宝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有一个高大的方锥体,四角有四座式样相同的小塔,衬托出主体的雄伟。

塔身轮廓为弧形,由下至上逐渐收缩,表面满布雕刻。印度的佛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石窟艺术有一定影响。

婆罗门教建筑

10世纪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罗门教庙宇。形制参照农村的公共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采用梁柱和叠涩结构。其外形从台基到塔顶连成一个整体,布满雕刻。

建筑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体量不大,有一间神堂和一间门厅,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于高台基上。门厅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为密檐式方锥形顶,最上端是一个扁球形宝顶。

神堂上面是一个方锥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线柔和,塔顶也是扁球形宝顶。神堂里一间圣殿,四面正方位开门。整个庙宇象征婆罗门教湿婆、毗湿奴、梵天三位一体神。

最杰出的实例是科纳拉克的太阳寺。

南部寺院规模庞大,通常以神堂为主体,还有僧舍、旅驿、浴室、马厩等;周围有长方形围墙。神堂顶上,每边围墙**的大门顶上都有高耸的方锥形塔,造型挺拔、简洁,虽满布雕刻,仍保持单纯几何形体的轮廓。典型的例子是马杜拉大寺。

中部寺庙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内为僧舍或圣物库。院子**宽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间举行宗教仪式的柱厅,它的两侧和前方,对称地簇拥着3个或5个神堂。神堂平面为放射多角形。

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独立,塔身轮廓为柔和的曲线,有几道尖棱直通相轮宝顶。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几座独立的神堂和柱厅联为一体。

耆那教建筑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公元1000~1300年间,主要在北方兴建寺庙,其形制与婆罗门教庙宇差别不大。主要特征是有一个十字形平面的柱厅,柱子和柱头上长长的斜撑支承着八角形或圆形的藻井。

藻井精雕细琢,极其华丽。

伊斯兰教建筑

崇拜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和城堡。这些建筑的形制虽受中亚、波斯的影响,但已具有独立的特征。穹顶有很大改进,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角有体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

立面设有尖券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装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

建筑轮廓饱满,色彩明朗,装饰华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泰吉·玛哈尔陵(1630~1653)是印度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品。

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为其妃蒙泰姬修建的陵墓,沙贾汗死后也葬在这里。陵园用白色大理石筑成,墙上镶嵌五彩宝石,**覆盖着一个直径约18米的圆形穹窿,四角有四座高41米的尖塔。左右各有一座清真寺翼殿,前有花园和水池。

泰姬陵不仅堪称莫卧儿建筑和印度伊斯兰建筑的典范,更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