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小南
l.急性盆腔炎 (1)发热期(热毒壅盛证) 主证:高热寒战,腹痛拒按,带下黄浊,或脓带腥臭,腹胀便秘或搪而不爽,口干舌燥,小便黄赤,舌苔黄厚或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方药:①银翘红酱解毒汤(临床验方)。
银花30g,连翘30g,红藤30g,败酱草30g,丹皮9g,生山桅10g,赤芍10g,延胡索12g,川楝子10g。 ②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加减。 生大黄(后下)9g,牡丹皮12g,赤芍12g,薏仁15g,银花15g,败酱草39g。
蛇舌草30g。 加减:热重者,加生石膏30g、黄连3g;大便里急者,加葛根9g、黄苹9g;腹痛者,加失笑散(包)9g、没药6g、乳香9g;腹胀者,加枳实9g、川朴9g;带多腥臭者,加土茯苓15g、茵陈12g、椿根皮10g;高热神昏者,加紫雪丹0.3—0.6g;产后者,加益母草15g,山楂12g。
(2)癥瘕期(瘀热互阻证) 主证:发热恶寒,或低热起伏,少腹胀痛,或疼痛拒按,腰能酸痛,带下量多色黄,盆腔包块增大,压痛明显,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 治法:
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方药:①棱莪消积汤(临床验方)。
三棱10g,莪术10g,丹参10g,赤芍9g,桃薏仁各12g,延胡索12g,丹皮12g,红藤30g,败酱草30g,炙乳没各6g。 ②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金银花12g,甘草节9g,穿山甲9g,皂角刺12g,当归尾12g,赤芍12g,乳香9g,没药9g,天花粉12g,陈皮6g,防风9g,贝母12g,白芷12g。 加减:
腹胀者,加大腹皮20g、川椅子12g、积实9g;便秘者,加生川军(后下)6g或全瓜萎10g;白带多者,加黄柏12g、椿根皮15g;炎性包块者,加皂角刺15g。 2.慢性盆腔炎 (1)湿热壅阻证 主证:低热起伏,少腹隐痛或腹痛拒按,带下增多,色黄粘稠有秽气,尿赤便秘,口干致饮,舌黯滞,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热利湿,祛瘀散结。 方药:
银甲方(临床验方) 金银花12g,鳖甲15g,连翘12g,升麻9g,红藤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2g,生蒲黄12g,春根皮15g,大青叶9g,茵陈15g,桔梗9g,琥珀末3g。 加减:发热者,加柴胡9g、黄苹9g;大便干结者,加桃仁9g、大黄9g。
(2)气滞血癌证 主证:少腹两侧吊痛或胀痛、刺痛拒按,腰骶酸痛,腹胀便秘,带下增多,色黄或白,月经不调,婚久不孕,苔薄,舌质黯而有瘀点,脉细弦。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10g,川芍5g,延胡索15g,五灵脂20g,乳没药各5g,川楝子10g,小茴香log,刘寄奴10g,焦山桅12g。 加减:低热者,加红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15g;经下不畅者,加益母草l 5g、红花6g,路路通12g;腹痛较甚者,加失笑散(包)10g、艾叶9g、血竭o.6g;便秘者,加生川军(后下)6g、枳实10g。
(3)寒湿凝滞证 主证:少腹冷痛,或胀或如针刺,遇热痛减,腰骶酸痛,经行或劳累后加剧,月经后期,量少有血块,带下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瘀斑,脉沉迟。 治法:
温经化湿,理气活血。 方药: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加减。
桂枝6g,茯苓10各桃薏仁各10g,丹皮10g,赤芍l0g,艾叶6g,香附12g,乌药10g,小茴香10g,失笑散(包)12g,炙甘草5g。 加减:盆腔炎性包块较大者,加三棱9g、莪术9g,或血竭6g、泽兰叶10g;痛经严重者,加胡延索15g、川楝子12g;下腹冷痛者,加吴荣英5g、胡芦巴10g。
(4)肝肾不足证 主证:下腹隐痛,久久不息,带多清稀,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苔薄,质黯,舌边有瘀斑,脉细弦。 治法:
调补肝肾,理气和营。 方药:归芍地黄丸(验方)。
当归l0g,炒白芍15g,熟地12g,山萸6g,山药12g,泽泻10g,丹皮6g,获苔10g,杞子10g,鸡血藤15g,川楝子12g,炙甘草3g。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0g、黄芪15g、炒白术10g;血虚者,加首乌12g、黄精l 5g、补骨脂10g,头晕者,加钩藤10、石决明10g、桑椹子10g;带多色清者,加牡蛎18g、乌贼骨10g、芡实10g、薏仁10g。
(二)中成药 1.四季青注射液12~16ml加人5%gsl000ml静脉滴注,或四季青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或四季青片,每日3次,每次5片,口服。 2.
穿心连注射液10ml加入5%gs20ml静脉推注(急性期)。 3.双黄连3.
6g加入5%gs500ml静脉滴注。 4.抗炎灵片,每日4次,每次4片,口服。 5.牛黄解毒片,每日2次,每次3片,用于肠粘连大便不畅者。
6.茴香橘核丸,每日2次,每次6~9g,用于腹胀气滞者。 1.中药灌肠 (1)红藤汤:红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鸭趾草30g,紫花地丁30g。
上药浓煎成100ml,保留灌肠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慢性期) (2)虎杖30g,红藤30g,乳没药各10g。用法同上。
加减:有炎性包块者,加三棱10g、莪术10g、桃仁9g;腹痛较甚者;加延胡索30g,青陈皮各12g;腹冷痛严重者,加附子9g。 2.外敷 (1)金黄膏外敷下腹部,每日一次,适用于急性期。
(2)新鲜蒲公英250g捣烂如泥,加白酒调匀,外敷下腹部,适用于急性期。 (3)风寒砂敷腹痛处,每日1次,每次用时炒热加食醋调匀,每包可反复使用5~7天适用于慢性期。 (4)透骨草、追地风各15g,防风、荆芥、当归、艾叶各10g,白芷、良姜、苏木、鹤虱各10g,花核6g,上药研粗未,入布袋扎紧袋口,置温水煮沸10~15分钟,稍冷取袋挤净药汁,趁热湿敷整腹痛处,每次20~30分钟,上药可反复使用3~4日更换(有过敏者停用) 月经后期或/和月经过少,常由久病失血或产后耗伤精血,或脾虚营血虚少;或先天不足、多产房劳耗伤肾精,肾虚冲任未充;或月经过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为寒凝;精神抑郁,情志不畅,气滞血郁等引起。
常见证型有: ①血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方用【人参营养汤、归芍异功散】等。 ②肾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方用【左归丸】 ③血寒型月经不调。
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温经汤、大营煎】 ④气郁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少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乌药汤】等。
常用到的调理月经的中成药: (1).当归丸 养血补气,调经止痛。
用于血虚症引起的月经不调。 (2).七制香附丸 开郁顺气,调经养血。
主治月经错后,胸肋胀痛,白带量多。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注意,阴虚发热着慎用。
(3).益母草膏 活血调经,用于月经量少,产后腹痛。 (4).
加味逍遥丸 舒肝清热、健胃养血。用于两肋胀痛,倦怠食少,月经提前。注意,忌食生冷油腻,切忌气恼劳碌。
(5).乌鸡白凤丸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腰腿酸软,白带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