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讨论投资消费出口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2021-02-01 19:32:26 字数 3305 阅读 2134

1楼:暖风洗春泥

三驾马车: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 从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

投资,出口和消费在经济发展中,谁站主导地位?为什么? 20

2楼:匿名用户

从长远来看,消费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占据着绝对的、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

看一下当今我国经济结构中投资、出口、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及其三者结构失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投资—出口—消费结构的变动

长期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在gdp中的比例逐渐下降。最终消费率在“一五”时期在75%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65%左右,但过去20年中加速下降,到2007年降到48.8%。同期,资本形成率从80年代中期的35%左右上升到42.3%,净出口从0左右上升到8.9%,形成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局面。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一定范围内的高储蓄、低消费能够促进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定限度的**顺差还能增加外汇储备,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抗风险能力。

但当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会导致明显的结构失衡。

首先,过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能力增长过快,超过消费需求的消化能力,导致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容易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生产性投资,只能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继而将造成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恶化和增长乏力。

其次,我国过去一个时期净出口不断增长,正是内需不足的一个表现,也是对内需不足的补偿。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欧美市场萎缩,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受到严重打击,而且今后更长时期也不可能恢复到出口超高速增长、靠不断扩大净出口来拉动经济的状态。

因此,当前的启动内需,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的一次深刻调整,关键在于调整消费、出口和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提升消费比重。在短期内,提高消费比重困难很多,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需求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解决消费问题,扩张性投资过后,仍然会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经济仍将面临停滞的危险。

二、消费率下降原因何在

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基本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慢于经济增长。我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20年间,大体上保持在14%上下的范围内,而居民消费则从50%下降到35%(2007)。居民消费增长滞后,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劳动报酬的增长慢于产出的增长,因而消费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1992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9.9%,1998年为58.7%,2005年降低到50.6%,低于大多数国家的水平。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又处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造成过去30年来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抑制了工资水平上升。

特别是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上升过慢。这是刘易斯模型描述的典型情况。而高收入阶层主要依赖资本和人力资本收益,不受劳动力供求的制约。

再加上公共资源管理和初次收入分配体系的漏洞多,灰色收入大量存在,税收征管体系也不健全。以上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高收入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低收入居民,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主要用于投资,储蓄率高、消费率低,还有一部分收入用于国外消费;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国内消费,但他们缺乏消费能力。

因此,在收入差距很大的情况下,自然导致消费增长过慢。

第二,我国过去医疗、教育费用和房价增长过快,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又不健全,给中低收入居民造成很大的负担。取消小学和初中学杂费和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后,情况有所改善,但200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个人用于医疗和教育的支出仍然占他们消费支出的近20%。还有一些相关支出没有包括在统计内。

房价已经由涨转跌,但仍然超出低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这些迫使中等以下收入居民压缩消费、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孩子上学、大病、购房和养老的需要。

第三,过去国有企业利润不分红,而且没有一套健全的资源税体系,造成资源性收益、垄断性收益由企业独享,使企业储蓄过大,挤占了消费**。这些情况有的正在改变,有的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上述问题,有的是处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所必然产生的,有的是属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税收体制和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均收入2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世界各国都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收入转移支付体系。这是对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可能解决社会冲突加剧和消费不足的问题。

三、中美**与结构调整

过去一个时期,美国过度负债、超额消费;中国过度储蓄、消费不足,两国经济恰好形成了互补。中国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找到了出路,使经济高速增长能够保持。美国大量购买中国**低廉的消费品,并通过国债大量吸收中国的外汇储备以弥补其储蓄的不足,得到了双重的好处。

2007年中国对美出口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9%,**顺差占当年中国净出口的62%,相当于当年中国gdp的5.0%。而如果采纳美方的统计,美国对华**逆差更大,2007年为2563亿美元,占中国净出口的98%,占中国gdp的7.8%。2008年这些比值有所下降,但对美**顺差按中方统计,仍占中国全部净出口的58%。

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很深。

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美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必须进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增加储蓄,将消费压缩到一个可持续的比例。这将大规模影响中国输美产品的数量,而决不会是一个临时性的下降。

欧洲等国家受到危机的严重影响,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恢复时期。因此,中国进行扩大内需的调整,也不应当是一个临时性的应对措施,而应当是一个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四、需求结构的国际比较

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需求结构面临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6年中国的国内净储蓄(扣除了资本消耗)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高达43.6%,而世界低收入国家总体比例为21.5%,中等收入国家为19.6%,高收入国家只有6.9%,其中美国只有1.9%。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份额只有33%,而世界低收入国家总体水平是64%,中等收入国家55%,高收入国家62%,其中美国71%。

中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世界各国,而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各国(见表1)。

从以上数据也能看出,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居民消费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看来这是一个普遍趋势。中等收入国家消费率比较低。中国已经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消费率大幅度低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

美国目前的储蓄率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是其凭借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毫无顾忌地扩张消费的结果。但在美国历史上,居民消费占gdp或国民总收入(gni)的比重也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不过最低的阶段仍然在60%以上。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则直到2000年才降低到60%以下,但仍然高于中国(见表2)。

国际比较说明,中国目前的消费和储蓄结构已经到了一个不正常的状态,急需调整。

总产出总支出和总收入三者的关系,总收入,总产出,总支出,总需求,总供给,它们之间都是什么关系

1楼 百度用户 总产出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 总收入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收入的积累状态。 总产出包括两大部分,利润和成本,而利润是收入很容易理解 而成本又是另一部分的收入 如 工资,原材料等 。所以总产出 总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