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农历的由来,农历的来历简介

2021-01-27 12:29:12 字数 6229 阅读 2426

1楼:匿名用户

现在我们用的农历就是由明末清初的著名德国耶稣会传教士 汤若望修订的《时宪历》

《时宪历》一书,制定于明末,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亦是最后一次大改革。

明朝末年,经过四十多年实测,引用西洋法数,编成《崇祯历书》,未及正式颁行而明已亡。清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把它加以删改并压缩,进呈清**。清**把它改名为《西洋历法新书》,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叫做时宪历。

时宪历废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据以确定节气的平气(恒气),正式采用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1644)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睿亲王多尔衮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汤若望因得授钦天监监正,备受优礼,十五年(1658)。更受一品封典。

耶稣会传教士影响因而扩大,一时各地教徒增至10万余人,终于引起冲突。顺治十四年(1657),钦天监前回回科吴明炫奏新法之误,请“复立回回科,以存绝学”。新安卫官生杨光先进《摘谬论》、《选择议》,攻击新法。

康熙三年(1664),杨光先复上《请诛邪教状》,经议政王会议。以数条理由荒唐的罪名,于翌年判汤若望等分别迟凌处斩。后因京师**,汤氏遇赦,只杀了李祖白等5名钦天监**,“时宪历”亦遭废止。

杨光先乃出任钦天监正,吴明煊(明炫之弟)为监副,“复用大统旧术”。行之数年,误差日大。持新法之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等与持旧法之杨光先等交争不已,康熙七年(1668)十一月,特派员察勘两造实际观测,证明新法优于旧法。

杨光先被革职,任南怀仁为钦天监副,于康熙九年(1670)复行时宪历。经过这场斗争,新法终于战胜旧法,但也促使清廷对耶稣会的传播活动受到限制。

我们现在的春节实际上才有300多年的历史,始于康熙年间颁行的《时宪历》

农历的来历简介

2楼:我是龙的传人

农历,以前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量的接近365.2422日。因1回归年为12.

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

3楼:找寻梦的点滴

农历年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即春节,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有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寓意,忙碌一年的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得到休息,和家人诉说着一年的收获,畅想一下在新年里美好愿望!

4楼:匿名用户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

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

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

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

它跟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5楼:匿名用户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6楼:中国恐龙鸟

农历 [nóng lì]

中国传统历法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1][2]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

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由计算决定。

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阴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

[1][2]

中文名农历

外文名lunar calendar

别称华历、夏历、汉历

性质阴阳历

特点历月为朔望月,平均历年为回归年

使用地区

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

起源时代

古代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历法简介

基础历法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依历年、历月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总看历法分三种:

阴历、阳历、阴阳历。农历,其基础历法规则经历多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2]阴历是月亮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

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阴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归年,所以和一年四季无关。

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

7楼:匿名用户

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

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

8楼:匿名用户

中国人晚上看月亮,发现每经过29或30

个日出日落(意思就是“天”啦),月亮就会由缺到圆再变缺变化一次,所以称之为1个月。

而经过12个月,地面上的四季也会变化一次。农历就是以月亮的运动来制定的历法。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

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

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

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

中国传统历法。安排有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而且主要在广大农村中使用,因此又称农历。又名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

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做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长29.

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夏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月份的名称按照“中气”而定,含“雨水”的月份称为正月,含“春份”为月份叫二月等。

不含中气的月份就定为闰月,用上个月的月份名称称闰某月。

“农历”名称从何而来?

2004年是指公历,甲申年是什么历?现今大多历书都称“农历”,但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中,“农历”条目中注明国际规范名称。chinesetraditionalcalendar,直译成中文就是“中国的传统历”,可见“农历”之称并不规范。

它始于1968年元旦大陆各报的报头。此前中国传统历法自**起一直称“夏历”;新中国建立后,宣布以世界通用的公历为法定历,按公元纪年,夏历为辅历。《辞海》“夏历”条释义称:

“辛亥革命后,一般将中国历代颁订的阴阳历为夏历,也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故名。”这里的所谓“建寅之月”是指24节气中的“雨水”节气所在的月份,这样岁首正月初一必在“立春”前后。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它之后的商、周、秦、西汉初都分别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历法为“夏历”。

但到了*****,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并影响港澳台。

如今诸多“文革”问题都已拨乱反正,但对“农历”是否恢复“夏历”之称,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许多历改专家认为还是恢复“夏历”名称好。理由是:

“农历”之称是“文革”产物,应予拨乱反正;中国传统历法是全民族的,不仅仅限于农村农民,“农历”不足以概括该历法的历史意义;恢复“夏历”名称,既突出其悠久历史,“夏”又是代表华夏,“华夏历法”就与国际规范名称接轨。

五岳的历史,五岳的来历和简介

1楼 百度用户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 祭祀盛典。 五岳 说始于汉武帝。唐玄宗 宋真宗封五岳为王,为帝。 明太祖尊五岳为神。汉宣帝定的五岳中以安徽省天柱山为南岳,河北省阜平县的大茂山 金代析曲阳建阜平县,北岳庙一直保留在曲阳 为北岳,后始改以湖南省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成为定制。明...

风筝的来历和历史,风筝的起源和历史简介

1楼 匿名用户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隋唐开始的。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 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农历今日出生的人属羊还是属猴,农历农历19791222属羊还是猴

1楼 心灵的感悟 属相是按照农历年份划分,现在农历仍然是2015乙未年,所以,属相是未羊。 2楼 春天的故事 农历今日出生的人是 二 一五年 腊月 十三属羊 农历农历19791222属羊还是猴 3楼 匿名用户 阳历是1980年2月8日。 1980年的立春是2月5日。 你是在立春后出生的,所以是属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