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小袁
俄罗斯幅员辽阔,横跨欧亚两大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致使其文化既具东方魅力,又兼容西方的特征。面对西方,俄罗斯是东方;而面对东方,俄罗斯又成了西方。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交界处,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东西文化双重作用、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俄罗斯文化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面性。
为什么俄罗斯的文化艺术上的造诣上有那呢多成就 啊
2楼:知道日历
大噶好,【知道日历】官方回答时间到!
俄罗斯是一个艺术大国,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领域,有居伊、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形式多样,囊括交响乐、协奏曲、歌剧、器乐独奏,可谓应有尽有;
舞蹈上,出现过尼因斯基一度震惊世界的现代舞,也有古典芭蕾;
文学方面,托尔斯泰、果戈里、别雷、陀斯多耶夫斯基各有建树;
艺术上也有开创了构成主义的塔特林、罗辰柯等…
追溯俄罗斯艺术繁盛的原因,首先要从彼得大帝讲起。
17世纪时,彼得大帝旅居荷兰,受西欧文化的深厚影响,故在俄罗斯推动了一系列欧化改革,其中就包括圣彼得堡的建立,史称“全民欧化运动”。彼得大帝强制所有的男性贵族后裔和军队人员、文职人员受欧洲文明基础教育,所谓“艺术要从从娃娃抓起”,这的确为孕育艺术人才打下了深厚基础。
上文提到的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斯特拉文斯基、别雷、肖斯塔科维奇和塔特林,无不受益于彼得大帝的教育改革。
彼得一世的全盘西化给了俄罗斯文学艺术发展条件,带领俄罗斯文学和艺术才基本上脱离了宗教的束缚。后世几位君主,如伊丽莎白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等对艺术的支持与赞助、以及整个启蒙时代贵族与平民对艺术的喜爱与追求,更加巩固了俄罗斯艺术大国的地位。
另外,不光吸收欧洲的文化,横跨亚欧大陆的**,也吸收了许多亚洲文明,才形成了现在欧亚结合的独特俄罗斯文化。沙皇退位及苏联建立后,许多俄罗斯艺术家作品的主题都来自亚洲,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现代主义作家别雷的《彼得堡》…….
综上所述,独特的社会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政治上从上而下的推广、人民自发的热爱等等,以上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有了俄罗斯繁盛的文化建树,如今去俄罗斯留学进修艺术的学子,依然为数众多。
关注【知道日历】官方账号,历史上的今天有什么,知道日历都知道。
3楼:匿名用户
俄罗斯的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不过,只有在**教传入以后,曲于拜占庭艺术的影响,**才开始有镶嵌画、壁画、圣象画、细密画等几种主要形式。安德列·鲁布廖夫(约1360一约1430)是俄罗斯最早的名画家。他在十四至十五世纪期间画的《三圣图》至今保存在莫斯科特烈恰柯夫画廊里。
画的是宗教内容,但画家表现出的不是中世纪天使的体态,而是活生生的人。
十七世纪,俄罗斯绘画开始摆脱中世纪艺术的束缚,不再囿于宗教圣象题材,而致力于表现现实世界,力图如实地反映生活。十八世纪由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肖像画备受重视,出现了忠实地描写人的个性特点的画家。德·格·列维茨基(1735一1822)是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肖像名画家,他画的《杰米多夫肖像》能够在庄重的贵族生活场合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他的学生弗·卢·鲍罗维科夫斯基(1757一1825)则更进一步在日常生活的普通环境中描写人,捕捉人面部的自然表情,尤其善于以柔和的色调表现人闲逸的姿势、温雅的态度、安静而伤感的情绪。
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圣经神话题材逐步为世俗生活题材所代替。奥·阿·吉普林斯基(1782一1836)和瓦·安·特罗比宁(1776一1857)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肖像画家。他们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描绘出同代人的形象。
两人画的普希金肖像都很著名。这一时期出现了俄罗斯风俗画的奠基人阿·加·魏涅齐安诺夫(1780一1847)。他是卖饼商人的儿子,儿时对工匠和农民生活的留心观察使他日后得以成为描绘农民劳动和农民生活的画家。
他常以乡村生活为背景表现体魄健壮的农民的精神美,其名画有《春耕》、《夏收》、《打谷场》、《睡梦中的牧童》等。上半世纪官方学院派绘画的代表人物卡·帕·勃留洛夫(1799一1852)。他的名画《庞贝城的末日》以令人惊叹的色彩表现了毁于维苏威火山熔岩和灰烬的古代城市的悲剧,给出了可怕的惨祸到来时人们表现的复杂心理和感情。
由于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文**动的影响,表现人民觉醒、揭露农奴制腐败成了十九世纪上半世纪绘画的重要主题。阿·安·伊凡诺夫(1806一1858)是借用宗教题材表现人民精神觉醒的画家。他的巨幅油画《**出现在人们的面前》,通过人们期待的**形象,反映出俄罗斯需要一种新的力量来拯救的思想。
画面上的**和蔼可亲,浮雕感很强,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以讽刺性画笔揭露农奴制溃疡的代表画家是帕·安·费多托夫(1815一1852)。他以油画《少校求婚》成名,被称为造型艺术中的果戈理,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民主运动的高涨,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863年,一批有才华的美术学院高年级学生同只准画神话和圣经题材的学院传统相绝裂,退出美术学院,单独组织起来,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成立了彼得堡的“自由画家协会”,后来在1870年改组为“巡回展览派画家协会”。六十至八十年代**最著名的画家大多属于这一派。
“巡回画派”画家提倡面对现实,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绘画艺术应该参加改造:现实生活的斗争。他们的绘画不但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表现城乡贫民的苦难生活,而且创造了一批为争取新生活而斗争的革命者形象。
伊·尼·克拉姆斯科伊(1837-1887)是肖像画家和艺术理论家,“巡回画派”的思想领袖,他创作了一个**作家、画家和社会活动家画像的画廊:托尔斯泰、涅克拉索夫、谢德林、希施金等。他善于描绘人的内心情感和复杂心境。
他的名画《在荒野中的**》、《列夫·托尔斯泰》等都以深沉的目光和真切的面部表情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
瓦·格·彼罗夫(1833-1882)是“巡回画派”中的一个多产画家。他的名画《复活节的农村宗教行列》和《警察局长来进行审判》分别嘲笑了僧侣、神父和警察。他的名画《送葬》描绘一个失去抚养者的家庭的悲剧,暗淡的色调,忧伤的人物表情真实地表现了死者家属凄惨而无出路的境遇。
他的风俗画《猎人的休息》和《捕鱼》含蓄、幽默,体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他的肖像画《陀思妥耶夫斯基像》画出了作家的内心世界——苦闷的心情、神经质的手、凝聚的目光,显得十分逼真。彼罗夫的画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涅克拉索夫的诗和屠格涅夫的散文互相呼应,有着内在的联系
4楼:萧碩聰
整个欧洲,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及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在君主制年代,艺术都是以皇家为中心,如美术的中心是皇家美术学院,俄罗斯也不例外。
19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开始让位于浪漫主义,而浪漫主义又遇到现实主义学派日益强劲的冲击。 19世纪早期,俄罗斯国内的各种矛盾日趋严重,外有拿破仑的进攻,内有统治阶级的腐化教会的专横、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的不平已成为难以掩盖的事实,因而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虽较其他各国晚,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19世纪60年代民主运动的高涨,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863年,一批有才华的美术学院高年级学生不满只准画神话和圣经题材的学院传统,退出美术学院,单独组织起来,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成立了彼得堡“自由画家协会”, 70年由莫斯科画家米亚索耶道夫、彼罗夫发起成立,并得到圣彼得堡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等人的响应,成立全俄巡回艺术展览协会。 该组织在创建之初有15位画家在协会章程上签名,其中包括彼罗夫、克拉姆斯柯依、米索耶道夫、希什金、盖依等人。这个协会打破了当时美术展览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览的格局,不断到外省展出,因而被称为“巡回展览画派”。
1871年10月在圣彼得堡他们举办了首次画展,以后在其存在的53年中,几乎每年在不同地区举办巡回展览。
“巡回画派”画家提倡面对现实,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绘画艺术应该参加改造:现实生活的斗争。他们的绘画不但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表现城乡贫民的苦难生活,而且创造了一批为争取新生活而斗争的革命者形象。
70~80年代,巡回展览画派经历了最繁荣的时期。有作为的画家都参加了这个组织,**绘画史上的代表人物如列宾、苏里科夫、瓦斯涅佐夫、亚罗申科等都是它的成员。巡回艺术展览协会成为**绘画界举足轻重的机构,而学院艺术完全退居到十分次要的地位。
巡回艺术展览协会到1923年结束,存在了53年,其间开过48次展览,展出地点遍及俄罗斯各地,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巡回展览画派画家们的创作,为俄罗斯美术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代表画家有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彼罗夫、萨维茨基、雅罗申科、萨甫拉索夫、希施金、瓦斯涅佐夫、列维坦等人。
同时,俄罗斯的文学,戏剧,**,舞蹈的也都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家,诗人,**家,戏剧家,舞蹈家和哲学家等等。
著名的托尔斯泰,普希金都是这个时期的
5楼:匿名用户
契诃夫曾自谦地说过:“俄罗斯艺术的三驾马车,第一个毫无疑问,首推文豪托尔斯泰,其次分别为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和画家列宾。”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1910)
小军官托尔斯泰可称得上是俄罗斯第一位战地记者。他的战争三部曲从火线传到后方,一下子就轰动了,从沙皇到百姓,“全俄罗斯都在读这些**”,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沙皇还下令将**翻译成法文。
是什么力量感动了读者?因为作家在**中第一次描写了所谓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牺牲精神与贵族军官的道德低下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条线索贯串了文豪一生的创作,特别是《战争与和平》。在这部煌煌巨作中,他无情地鞭鞑了阿那托里那种醉死梦生的纨绔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