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生病叶子的从边缘慢慢干枯从下至上的大月会

2021-01-25 19:44:28 字数 5827 阅读 4493

1楼:寒冬一抹绿

早疫病。霜贝尔30—50ml+适量同性能化学药剂如68%精甲霜*锰锌30g或72%霜脲*锰锌25—30g等,兑水15公斤, 5天左右用药一次,连用2—3次。

番茄叶子边缘干枯慢慢整棵死亡是什么病

2楼:真药

1、斑枯病、灰

bai叶斑病:特du点是叶片有许多小zhi斑,斑大1—4mm,近圆形dao,用:10%世高(势克,版同一种)1500倍权+70%甲基硫菌灵600倍,连喷2次。

2、青枯病:整株萎蔫,初期晚上可恢复,归后枯死,叶片还保持青绿色。可试着用:好润500倍灌根,2天后再用噻菌铜灌根,5天后再轮用一次,以后每7天叶面喷一次

3、枯萎病,整株枯死,也有半边枯死的,叶片是黄的。防治同上,结合喷世高、甲基硫菌灵等。

4、猝倒病、立枯病:为害幼苗,猝倒苗基部有病斑,变细,倒地枯死,立枯则是立着死,一般水多易出现猝倒病。防治:普力克+势克,每包(10ml)加水15公斤淋苗床。

5、根霉疫病:也多为害苗期,根腐烂,枯死,也能为嫁接苗,有些人就认为,嫁接后砧木抗病强,根不会得病的,但目前大部分砧木不抗这个病害,防治:普力克、甲霜灵、克露等,淋喷根部2次。

6、病毒病:无可治,只能通过防治传病媒价(蚜、粉虱,田间操作等),喷一些剂(如病毒a等)减轻病害

番茄叶片由边缘开始发黄,后慢慢干枯,什么原因引起?如何防治?

3楼:农医生

马铃薯晚疫病 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该内病各地普遍发容

生,为害严重。晚疫病以往多在保护地发生,但近几年特别是多雨年份—年四季都能发生,发生严重时,叶片萎蔫,整株死亡。 可用银法利、克露、56%嘧菌酯百菌清、霜贝尔、瑞毒霉、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枯草芽孢杆菌等交替喷雾防治即可,间隔一周左右一次,连喷2-3次。

幼苗西红柿叶片为什么从下到上渐渐干枯

4楼:月神

幼苗西红柿叶片从下到上渐渐干枯可能由于以下原因:

番茄生产上常常会出现叶片卷曲现象,除极少数是属于品种的特征外,大多是环境条件不适或病毒病造成的。一般病毒病引起叶片卷曲只发生于顶部新叶,下部老叶不易受害;而环境条件不适引起的生理性叶子卷曲则发生在整个植株的叶片上,防治上要加以区别。引起生理性叶片卷曲的原因主要是摘心、整枝过早或过重导致叶片的同化面积减小;高温干旱时叶片蒸腾作用强而浇水不及时;氮肥施用过多或土壤中缺铁、锰等微量元素;蘸花时浓度过高或洒落在叶片上等等。

防治办法:防治措施首先选用适应性强、抗毒病的的品种,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保持土壤湿润,水肥管理要均衡;二是整枝、摘心要根据植株的长势进行,保证合理的同化面积;三是蘸花时要严格掌握浓度和时期,注意不要误洒在植株和叶子上。另外及时防治蚜虫,切断传毒媒介。

5楼:

是一种生理性病害: 1、番茄缺钾症:番茄中下部叶片叶缘失绿黄化,黄化只限于叶缘。

缺钾可严重影咱幼果发育,降低果实品质,还可引发筋腐果等生理性病害发生。 2、番茄缺镁症:番茄下部叶片普遍黄化,并由下往上发展,多因缺镁所致。

缺镁时叶片失绿,叶绿素含量低,光合作用微弱,严重影响有机营养的积累,可造成大幅度减产。 发病原因:设施栽培中的缺素症,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为是土壤缺素引起。

然而,在设施栽培中发生缺素症,并非是土壤缺素引起,而是因为阳光弱、地温低、土壤板结,土壤溶液浓度高、土壤中严重缺氧,发根量少,根系老化,活性低,生理功能失调,吸收肥水能力差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实际情况是:设施栽培的施肥量,不论是有机肥,还是氮、磷、钾、微肥等速效化肥,其使用量都远远多于大田的施肥量,一般是大田施肥量的5—10倍;而设施栽培的浇水量,反而仅有大田降雨量+浇水量的二分之一左右。

大田栽培在施肥量少、浇水量大,肥料流失重的情况下,并没发生、或很少发生缺素症!难道施肥量多、浇水量少、肥料流失轻的设施栽培的土壤,反而缺少肥料元素吗?恰恰相反,通过土壤化验得知,绝大多数设施土壤中各种肥料元素都明显偏多,土壤溶液浓度偏高。

防治方法:鉴于上述原因,在设施栽培中,维持较高土壤温度,创造适宜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提高作物的耐低温性能和抗冻性能,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系活性,是防治缺素症与生理性病害最为重要的技术措施。

西红柿生病,怎么破?

6楼:质子

晚疫病:在发病初期开始用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稀释800-1000倍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灰霉病:发病初期抓紧连续喷药控病,用40%施灰乐悬浮剂1000倍液,和其他防治灰霉病的药及轮换交替或混合喷施2-3次,隔7-10天1次。

棉铃虫:可选用30%的触倒乳油、15%阿维毒乳油1000-1500倍液于晴天下午4时以后或阴天喷雾,隔5天再喷一次。

白粉虱:可用2.5%中保蚜无踪乳油1000-1500倍液,或4%剑诛乳油1000-1500倍液等喷杀。

7楼:匿名用户

这个得看得的是什么病,关于西红柿常见病以及**方法如下:

叶霉病是番茄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表现:

西红柿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果实等。叶片染病,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灰褐色的绒状霉层。条件适宜时,病叶正面也长出霉层。

病害严重时可引起全叶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果实染病,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硬化稍凹陷,不能食用。嫩茎及果柄上的症状与叶上相似。

病原: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的褐孢霉 fulvia fulva (cooke) cif. 侵染所致。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但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在22度的温度条件下,只要保持4小时叶面上有水膜,即可诱发病害。若棚内温度20—25℃,空气湿度大于90%,3天内叶霉病可从无到有,并且严重发生,如不加任何控制,一周内可导致绝收。弱光照有利于叶霉的发生。

解决方案:

1,平时经常叶面喷施优质液肥,增强叶片抗病能力。

2、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发病初期25%苯甲丙环唑乳油混加甲基硫菌灵喷雾。7-10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尽量做到正反两面喷雾。

4、发病严重时用多抗霉素、氟硅唑、腈菌唑等药剂喷雾。

5、使用百菌清烟剂熏烟,每亩地用量300-500克。

番茄早疫病

为害症状:

番茄的全生长期都可以发病.侵害叶、茎、果实各个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病害一般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

叶片上最初可见到深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或近圆形,外围有黄色或黄绿色的晕环,病斑灰褐色,有深褐色的同心轮纹,有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形不规则病斑.茎叶分枝处发病,病斑椭圆形,稍凹陷,也有深褐色的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植株易从病处折断.

幼苗在近地面茎基部生环状病斑,黑褐色,引起幼苗枯倒.果实发病先从果蒂裂缝处开始,在果蒂附近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暗褐病斑,表面凹陷,有轮纹,生黑色霉层,病果易开裂,提早变红.叶柄、果柄都可受害,病斑与叶、茎上的相同.

番茄早疫病常易与番茄圆纹病相混,主要区别在于早疫病病斑轮纹表面有毛刺不平坦,圆纹病纹路较光滑.

病原菌形态特征:

菌丝有隔,有分枝,分生孢子梗圆筒形至短杆状,暗褐色,束生或单生;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淡黄褐色,有纵横隔膜,从孢子梗顶端产生,单生.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一45摄氏度,适宜温度是26一28℃.

分类属性:茄链格孢

分布区域: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发病特点: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村官的互动交流平台孢子萌发后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寄主,也可以从表皮直接侵入,经5~7天即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病菌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再侵染,扩大蔓延.高温高湿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当气温在20-25℃,有几天连续降雨,或空气相对湿度高于70%,则病害易流行.因此,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雨日的多少、降雨量的大小左右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病害多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病害加重.田间管理差,植株脱肥,不及时排水,或种植过密、株间湿度大,病害均重.

防治方法:

(1)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

(2)选用抗(耐)病品种,具体品种可根据当地情况选用.

(3)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起垄高畦铺膜栽培,做好田间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种植不可过密,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果,适当整枝、疏叶,利于通风透光.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

注意检查田间病情,见零星病株即全田喷药防病.可用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以上药剂可根据具体情况轮换交替使用.早疫病防治必须要早,一般7天左右防治1次,连续防治5次左右.

番茄晚疫病

病害症状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

苗期感病最初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逐渐向主茎发展,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致全株萎蔫或折倒,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边缘不整齐,扩大后呈褐色。茎上病斑呈黑褐色腐败状,引致植株萎蔫。青果病斑呈油浸状,开始暗绿色,后变为黑褐色,病部比较硬,稍凹陷,边缘明显,云纹不规则,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其上长少量白霉,并很快腐烂。

病原: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分枝,无色无隔,较细,多核。

孢囊梗无色,单根或多根成束,由气孔或病部表皮伸出。卵孢子不多见。菌丝发育温度为1~30℃,最适温度为24℃;孢子囊形成温限3-36℃,相对湿度高于91℃,或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在100%最适。

此菌只危害番茄和马铃薯,且对番茄的致病力强。

传播途径: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在冬季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的块茎中越冬,有时可以厚垣孢子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病菌的营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经3-4天潜育,病部长出菌丝和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流行。

发病条件

温度条件容易满足,能否发病或流行取决于有无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水滴。因此,降雨的早晚,雨日多少,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高温低湿,孢子囊易失活。

常温下,相对湿度低于80%仅存活几小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致田间湿度大,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不同番茄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在栽培时要优先考虑选用抗病品种。另外,还要根据茬口或地域的适应性,适当选种,露地栽培要选露地专用型品种,早熟栽培的不可选晚熟品种,气候潮湿地区或雨水偏多年份更要选高抗晚疫病品种。

2、实行轮作:实行轮作因留在栽培地里的病残体是越冬的初侵染源,所以拉秧时需要清除地面病叶、病果。而且可避免因病菌积累引起突然大发生,采取与非茄科蔬菜进行3年以上轮作。

3、合理密植:以亩定值2500-3500株为宜。

4、合理施肥: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5、加强田间管理:不可盲目加大氮肥施用量,防止叶面积过大,叶面结有水滴;露地栽培注意雨后排水,防止大水漫灌,及时中耕破除板结;及时绑架、整枝和打底叶,促使通风透光,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植株抗逆性。

6、保护地棚室管理: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

7、采用烟雾法:亩施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00-250克,预防或熏治。

8、采用粉尘法: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隔9天1次。

9、药剂防治:喷洒药液要及时、周到,以防为主。在田间发病初期开始喷洒霜脲锰锌、丁吡吗啉、烯酰吗啉或甲霜灵等药剂,均匀茎叶喷雾,一般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4-5次。

10、灌根:也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0.3升,隔10天左右1次,连续灌注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