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表达了什么情感

2021-01-25 11:49:16 字数 3966 阅读 3121

1楼:匿名用户

《桃花源记》

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专,人人安居乐属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图景,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世外桃源"一词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而《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其核心是"天下为公":

一切为公,选贤举能,讲求信义,追求和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残疾人皆有所养,男女各有分工,没有偷盗窃贼,夜不闭户.因此,两文在思想内涵上很有联系,设想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辨别两文作者及其"理想社会"的异同.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2楼:香料魔法

1、写作本质不同

《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只是作者陶渊明虚构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和美好的社会愿景,“世外桃源”是虚幻而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相当于一篇科幻**。

《大道之行也》中提出的“大同社会”理论,是基于现实社会而提出的理想社会模式构想,阐明了社会纲领、社会特征以及人们应当遵守的法则,具有积极意义相当于一篇议**。

2、写作手法不同

《桃花源记》是一篇写作故事,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讲述了渔人在桃源仙境的所见所感的故事。展现了作者陶渊明高超的叙事写景艺术才能,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美好故事。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是战国末年,秦汉之初儒家学者孔子问答的著作,以“言论”的形式表明对太平盛世的追求和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文章多采用排偶句式来表明作者观点,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3、作者的表达态度不同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田园派诗人、隐士,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像桃源仙境那般没有苛刻的税收、没有官兵的欺压、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安逸社会。希望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对于现实社会,他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一种“社会态度”,同时也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和对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文章的态度是希望现实社会有所改变、改革。表达的是一种相对积极的态度。

3楼:メ小怪

比较《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的异同

《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两篇课文一同构想了理想社会,它们相同之中又有不同.

1、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大道之行也》原文之前有一段文字记述课文来由: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 zhà),事毕,出游于观(观,读ɡuà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

“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争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起的社会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士族地主把持政权,对农村人民的受压迫受剥削的黑暗现实有深入的了解,对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希望回到原始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平宁静的生活,希望有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因而有了千古传诵的“世外桃源”,这个词语现在已经成了美好境界的代名词.

2、构想的社会制度、人们应有的生活状态是一致的.

孔子曾经说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证明孔子思想取法于先人,将夏以前的社会形态提到理论高度,加工提炼出一个理想社会模式.

这个社会的纲领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桃花源记》更多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用“渔人”进入桃源所见来展示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他把“大道”里构想的社会特征具体化了,给读者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丽风俗画.《桃花源记》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图景,就是《大道之行也》中所设想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艺术再现.

3、都折射出当时黑暗社会的影子.

《大道之行也》在结尾用“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作为全文总括语,这暗含着一种对比,现实社会里有许多黑暗的现象如搞阴谋、盗窃、作乱等,这些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桃花源记》是通过渔人与村中人的对话反应当时社会的黑暗:“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是直接点明,桃源人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躲避战乱.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里作者并未详细写出村人“叹惋”的内容,但根据背景资料和上下文意,可以推知:村中人叹息外面的人依旧受压迫受剥削,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

叹息这种战乱和动荡的生活何时结束.还有“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也可以看出,村中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些话语都折射出当时社会黑暗的影子.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在相同之中,课文又有不同之处,这表现在:

1、 本质不同.

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是理论上理想的社会模式构想.阐明了社会纲领、社会特征以及人们应当遵守的法则,具有积极意义.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

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世外桃源”只是作者为了躲避现实,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情境.从文章结尾,“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和“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来看,它是虚幻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这是消极避世的思想.这与“大同社会”的理想,本质上是不同的.

2、写法不同.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中的《礼运》,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是以“言论”的形式,表明对太平盛世的追求,多用排偶句式,表明作者观点,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讲述了世人感受桃源仙境的故事.虚实结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是一个完整又引人入胜的故事

4楼:吃货萌萌滴

1、 本质不同.

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是理论上理想的社会模式构想.阐明了社会纲领、社会特征以及人们应当遵守的法则,具有积极意义.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

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世外桃源”只是作者为了躲避现实,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情境.从文章结尾,“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和“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来看,它是虚幻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这是消极避世的思想.这与“大同社会”的理想,本质上是不同的.

2、写法不同.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中的《礼运》,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是以“言论”的形式,表明对太平盛世的追求,多用排偶句式,表明作者观点,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讲述了世人感受桃源仙境的故事.虚实结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是一个完整又引人入胜的故事

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表达思想相对应的句子

5楼:睢宁一指禅

陶抄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袭:

土地平旷,bai屋舍俨然,有du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zhi通,鸡犬dao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大道之行也》(礼记·礼运)中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在表达上区别何在

1楼 红河红梅一样好 比较《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的异同 《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两篇课文一同构想了理想社会,它们相同之中又有不同。 1 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大道之行也》原文之前有一段文字记述课文来由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

《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有何异同之处

1楼 匿名用户 相同之处 1 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2 构想的社会制度 人们应有的生活状态是一致的。 3 都折射出当时黑暗社会的影子。 不同之处 1 本质不同。 1 孔子提出的 大同 社会是理论上理想的社会模式构想。 2 世外桃源 只是作者为了躲避现实,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情境。 2 写法不同。 《大道...

《桃花源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楼 匿名用户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 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楼 匿名用户 当时的社会连连战乱,老百姓痛苦不堪。作者创作此作只是报的一种幻想,希望战事平息,能像桃花源所描述的那样。人们过着和谐宁静的生活。不受世事的干扰。 3楼 梦回吹剑 表达啦作者对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