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飘零下线
天主教堂与山融为一体,轮廓直辖市自然,堂红山绿相映成辉。整个建筑平面呈拉丁式十字形,充分体现了建筑美学上右对称中不对称的美感。教堂内设3000个座位,可容纳近4000名教徒,而且音响效果极佳。
大殿正祭台用大理石砌成,殿窗部分镶嵌五彩玻璃,顶部盖以碧色的琉璃瓦。高耸的钟楼,按一定音符排列着8只大钟,塔尖高38米,是由紫铜铸成的圣母像,高8米。圣母高举双手呈十字状的小耶稣,寓意欢迎各地前来的朝圣者。
1942年罗马教皇曾将佘山天主教堂封为“圣殿”,成为我国天主教徒朝觐的圣地。从山脚到山顶的曲折小路上有147座苦路亭,每亭中有一幅耶稣受难浮雕,还有3座圣亭和一个中堂,逐级向上的苦路把苦路亭、圣亭,中堂及山顶教堂联成一体。信徒们到佘山朝圣时,沿着曲折的苦路逐级而上,领略耶稣代人受难的经历。
佘山天主教堂建于佘山山顶,系法国传教士所建,其建筑特点为总体设计山与建筑为一体,色彩协调自然;教堂融希腊,罗马,哥特式建筑艺术于一炉,部分采用中国传统手法,可谓中西合璧;宏观上充分体现了建筑学上对称中不对称的美学原则;教堂雄伟宽阔,堂内讲话不用扩音器便具有扩音作用,又无回音干扰。由于佘山天主教堂的宏伟壮观,1942年罗马教皇将其敕封为“圣殿”。信徒到佘山朝圣,沿苦路拾级而上,领略耶稣代人受难的经历,获得宗教感情上的升华。
每年5月的朝圣日,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徒上山朝圣。
佘山天主教堂雕像的意义
2楼:重庆曙光医院
你好。佘山一共有两座天主教堂。一座位于山顶,全称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又名佘山圣母大教堂、佘山圣母大殿、远东圣母大殿、佘山天主教堂;另一座位于山腰,规模较前者小,名为佘山中山圣母堂,亦名佘山天主教中堂、佘山中山教堂。
由于前者在规模和名声上占优,因此“佘山天主教堂”通常被用来指代前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松江区佘山天主教堂是信圣母玛利亚为主,还是信天主(圣父)、耶稣**、圣灵三位一体的神为主。为什么佘
3楼:
佘山一共有两座天主教堂。一座位于山顶,全称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又名佘山圣母大教堂、佘山圣母大殿、远东圣母大殿、佘山天主教堂;另一座位于山腰,规模较前者小,名为佘山中山圣母堂,亦名佘山天主教中堂、佘山中山教堂。由于前者在规模和名声上占优,因此“佘山天主教堂”通常被用来指代前者。
圣母大殿编辑
简介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佘山教堂的全称,又名佘山圣母大
教堂、佘山天主堂、佘山圣母大殿、远东圣母大殿。位于中国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山顶,为中国天主教著名的圣母朝圣地,与法国罗德圣母大殿齐名。
这座大殿1942年被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册封佘山教堂为宗座乙级圣殿(minor basilica),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1946年罗马教廷又给佘山特恩,准许给佘山圣母(our lady of zose)行加冕礼。佘山是中国境内唯一仍然活跃的全国性天主教朝圣中心。
该堂于1871年由法国传教士始建,1935年落成。早在1844年,法籍传教士南格禄即到此处勘测地形,准备建屋。此后不断扩建宗教设施。
它集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采用无木无钉无钢无梁的四无结构,堪称不对称的典范。从20世纪40年代起即为世界闻名的天主教圣地,也是国内天主教最主要的朝圣地。
历史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像
诞生背景:佘山附近的松江、青浦一带天主教传入很早,在长达100多年的禁教时期,横塘、张朴桥等村庄的天主教徒一直在地下状态保持着自己的信仰。1844年,天主教在中国恢复合法地位后,江南代牧区的法籍耶稣会会长南格禄来到佘山,认为这里认为这里满山竹林,环境幽静,可以在这里为传教区年老体弱的传教士建造一座祈祷所。
南格禄于1856年去世。1863年,继任的法籍耶稣会会长鄂尔璧从徐家汇来到佘山,在半山建造了五间供神父休养的平房,内设小堂。1864年,松江总铎杜若兰神父在山顶建造六角亭,供奉圣母像。
山下张朴桥等地教徒开始上佘山朝圣。
1868年3月1日,江南代牧区主教郎怀仁祝圣了小堂和圣母像。这尊圣母像是由一位中国辅理修士陆省三模仿巴黎“胜利之后圣母像”而绘制的,改称为“进教之佑圣母”。1868年5月24日(圣母进教之佑瞻礼日),佘山来了数百名朝圣的教徒。
当时小堂无法容纳,只好搭起帐篷举行弥撒。
兴建大教堂:1868年,安徽、江苏2省多处地方发生教案(参见扬州教案),神甫和教堂遭到袭击。甚至在中外关系一向较为和睦的上海街头也出现仇视外国人的揭帖。
耶稣会的法国传教士们深感不安,江南代牧区耶稣会会长谷振声神甫赶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圣母像前许愿:江南代牧区如能平安度过危难,化险为夷,将在山上建造一座大教堂。9月,谷振声向各位本堂神父发出公告,要求他们发动教徒捐资,早日建成大教堂,以感谢圣母的庇护。
佘山大教堂由耶稣会的马历耀辅理修士负责建筑设计,1871年5月24日(圣母进教之佑瞻礼日)举行奠基典
佘山圣母大教堂
礼,郎怀仁代牧主教举行了有6000名教徒参加的露天大礼弥撒。众多朝圣的教徒参与义务劳动,把笨重的建筑材料从平地搬到山顶。到1873年4月15日,希腊式的山顶大堂建成,郎怀仁前来祝圣教堂,同时从半山腰到山顶修筑了一条“之”字形的苦路,在每个拐弯处共树立了14个苦路亭。
当年5月1日和24日,郎怀仁又前往佘山,主持朝圣仪式。当时约有一万到一万五千人前来朝圣。从此佘山圣母成为江南代牧区的特别主保,当年五月被称为佘山历史上第一个圣母月。
1894年,半山又翻建了可容500余人的、中国传统风格的中山圣母堂。中堂正门两侧刻有一副对联:上联“小堂筑山腰,且憩片刻休孝子礼”,下联“大殿临峰顶,再登几级求慈母恩”。
门前有可容千人的广场,设有栏杆、石凳,供教徒们休息、观景,西面建有三圣亭(耶稣圣心亭、圣母亭、若瑟亭)。
重建新堂:1924年,首任宗座代表刚恒毅总主教在上海召开全体中国主教会议,6月12日,即会议闭幕日,刚恒毅率领全体中国主教举行将中国奉献给圣母的隆重典礼;次日,又率领15位主教赴佘山,再次奉献中华于圣母。
受到中国第一次天主教公会议的推动,1925年4月24日,佘山山顶大堂开始拆除重建,由葡萄牙籍神甫叶肇昌负责设计施工,由姚宗李主教祝圣了基地。修建工程历时十年之久之久,到1935年11月16日才竣工,由当时的主教惠济良主持祝圣弥撒。叶肇昌对工程管理十分严格,桩基一直打到岩石上,施工时不符合规定即要返工;砖砌定质定量,不符合要求必须推倒重砌。
教宗封圣:1942年9月12日,正在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册封佘山教堂为宗座乙级圣殿(minor basilica),这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
1946年5月8日,罗马教廷又加给佘山一页特恩,准许给佘山圣母(our lady of zose)行加冕礼。南京总主教于斌和上海主教惠济良为进教之佑圣母托小耶稣像举行加冕典礼,参加的教徒达1万余人。[5]。
1947年5月18日,教廷新任驻华公使黎培理又代表全体中国天主教徒举行了复献礼,朗诵《奉献中国于圣母诵》。
破坏:1966年“文革”中,大殿遭到严重破坏,钟楼顶上的圣母托小耶稣铜像、彩色玻璃窗以及经折路上的十四次苦路像和耶稣山园祈祷像都被作为“四旧”被摧毁。
钟楼顶端的圣母托举耶稣像
恢复:“文革”结束后,中国大陆的宗教活动得以恢复。1981年3月,佘山天主堂归还给上海教区。
1981年5月24日,山顶大殿举行有5000人参加的复殿大礼弥撒,开始大修,至1984年结束,1985年举行复祝圣典礼。
复殿之初,由于原钟楼顶上的圣母托小耶稣铜像已经不知去向,临时用铁制十字架安装在钟楼上。2000年,上海教区发动信徒奉献,又恢复了顶部的“进教之佑圣母托小耶稣”铜像。4月18日,金鲁贤主教祝圣了佘山山顶圣母像。
5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迎圣母仪式,并在山顶圣母大殿举行感恩祭。
1982年,在佘山南麓创办了一所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大修院——佘山修院。每年5月朝圣期间,修士们在中山堂设立服务处,给教徒们讲解教理、教唱圣歌。
特色此堂为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融希腊、罗马、哥特建筑艺术于一炉,部分建材与装饰采用中国传统
教堂** (20张)
建筑手法。天主教堂与山融为一体,轮廓直辖市自然,堂红山绿相映成辉。整个建筑平面呈拉丁式十字形,充分体现了建筑美学上右对称中不对称的美感。
教堂内设3000个座位,可容纳近4000名教徒,而且音响效果极佳。大殿正祭台用大理石砌成,殿窗部分镶嵌五彩玻璃,顶部盖以碧色的琉璃瓦。高耸的钟楼,按一定音符排列着8只大钟,塔尖高38米,是由紫铜铸成的圣母像,高8米。
圣母高举双手呈十字状的小耶稣,寓意欢迎各地前来的朝圣者。1942年罗马教皇曾将佘山天主教堂封为“圣殿”,成为我国天主教徒朝觐的圣地。从山脚到山顶的曲折小路上有147座苦路亭,每亭中有一幅耶稣受难浮雕,还有3座圣亭和一个中堂,逐级向上的苦路把苦路亭、圣亭,中堂及山顶教堂联成一体。
信徒们到佘山朝圣时,沿着曲折的苦路逐级而上,领略耶稣代人受难的经历。
内景佘山天主教堂建于佘山山顶,系法国传教士所建,其建筑特点为总体设计山与建筑为一体,色彩协调自然;教堂融希腊,罗马,哥特式建筑艺术于一炉,部分采用中国传统手法,可谓中西合璧;宏观上充分体现了建筑学上对称中不对称的美学原则;教堂雄伟宽阔,堂内讲话不用扩音器便具有扩音作用,又无回音干扰。由于佘山天主教堂的宏伟壮观,1942年罗马教皇将其敕封为“圣殿”。信徒到佘山朝圣,沿苦路拾级而上,领略耶稣代人受难的经历,获得宗教感情上的升华。
每年5月的朝圣日,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徒上山朝圣。
圣母堂编辑
简介佘山中山圣母堂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西佘山山腰。佘山中山圣母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同治二年(1863年),传教士在山腰处选了五间平房建造疗养所,内有一间小堂。
光绪二十年,翻建小堂,名为“中山圣母堂”。同治九年(1870年),先在中山堂西面广场造了若瑟亭、圣母亭、耶稣圣心亭,合称“三圣亭”,同时在中山堂广场的登山途中经折路上分列十四处苦路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佘山中山圣母堂
又在中山堂北面广场后阶顶端建造了“耶稣山园祈祷”塑像。1958年起,该堂停止宗教活动。1981年,经重新整修后,恢复宗教活动。
历史1844年,法籍耶稣会会长南格禄来到佘山勘测地形。看到这里九峰起伏,佘山环境幽静别致,就设想要在这里为年老体弱的传教士建造一座祈祷所。南会长于1856年积劳成疾离开人世安
中山圣母堂内部
息主怀,1863年鄂尔壁会长继承南格禄神父的遗愿,就在西佘山的南坡买进了一大块山地,在半山腰建造了五简平房,作为传教士修养憩息之所,其中一间设有祭台和圣龛,中间供有圣母像作为小堂,专为到这里休养的传教士过宗教生活的场所,那时在佘山附近的张朴桥有不少教友也经常到这所小堂里来参与弥撒。随着参与弥撒的教友人数不断增加教堂的建筑和宗教设施也逐渐扩大。到1873年佘山山顶的希腊式大教堂落成后每年五月的朝圣人数激增。
教友们已经形成一个传统习惯:上山朝圣时,先要到中山堂里去拜圣母,表示对圣母的孝爱,然后列队到山顶大堂向圣母求恩。这样,中山的那所教堂就显得太小了,看来翻建中山教堂已迫在眉睫了。
到1894年终于 把原来的老堂拆除,在原来的地基上新建了可容500余人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教堂。这就是现在的佘山中山圣母堂,与此同时又建起了宽敞的神职人员和堂口工
佘山中山圣母堂
作人员住所和办公用房。
环境佘山中山圣母堂中堂正门两侧,雕有醒目的对联一副:上联“小堂筑山腰,且憩片刻休孝子礼”下联“大殿临峰顶,再登几级求慈母恩”中堂门前有可容千人的堂场,周围有栏杆、石凳,教友们在此休息时可凭栏观赏四周风景,堂场西面跨下几级石阶又是一块平坦的广场,建有耶稣圣心亭、圣母亭、和若瑟
三圣亭 (3张)
亭,合称“三圣亭”。最早建于1870年,庄严典雅,也是教友祈祷的场所。
朝圣每年5月的“圣母月”,都有数以万计来自各地的天主教徒前往佘山朝圣。由于河北东闾的朝圣活动受到**管制,佘山成为中国境内唯一仍然活跃的全国性天主教朝圣中心。
佘山朝圣多年来已经形成传统固定程序:教友们来到佘山,先到中山堂念经祈祷,崇敬佘山圣母,表示对圣母的孝爱;再列队沿经折路公拜苦路上山。拜苦路毕再进大堂望弥撒,向圣母求恩。
最后,再回到“三圣亭”念经祈祷。这样才算了却朝圣者的心愿,所以有些老年教友说:“到了佘山只望弥撒而不到三圣亭念经祈祷是不算朝圣的。
”另外,由于传统上渔民在江南地区天主教徒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许多渔民教徒都是自己划船到佘山脚下,再上山朝圣。于是在5月,佘山附近的小河浜中,常常聚集了不少渔民教徒的小船。
我爱家乡的圣土山作文作文,我爱家乡的圣土山作文300字作文
1楼 方便饭卡 春天,家乡像刚从梦里醒来的小娃娃,它睁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 柳树摇曳着纤长的发丝,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河两岸野花也急切地从地里冒出来,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鸣叫着,春的气息布满了每个角落。 夏天,家乡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包围着,密密的树叶在灿...
母亲的教育给我启迪"作文,父母教养方式给我的人生启迪500字作文?
1楼 天使族族长 no1 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母亲都奉献着一种无私的情感。我的妈妈也一样,但是她对我的爱却表现在另一种形式上。 为了让我开拓视野,三岁起妈妈就带我四处旅游。为了让我学会坚强,旅途中,尽管我还呀呀学语,走路摔跤,可妈妈从不抱我,甚至在我摔倒时,妈妈还要用 严厉 的目光看着我 看着我祈...
心灵的美与丑的作文,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与丑”800字作文 40
1楼 花语网 美与丑是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外表美才是真正的美,所以一些长的丑的人往往被人忽略。而在我看来心灵美比外表美更迷人。 也有些人会因此陷入误区,认为长的丑的人则是心灵美的,而长得美的人则是内心丑陋的。这却不然,长的丑的人并不全是心灵美的,而长的美的人并不全是心灵丑的。 为什么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