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的早期收藏的启动资金从哪来

2021-01-22 11:42:39 字数 2206 阅读 4626

1楼:匿名用户

早期他是个编辑部的编辑,通过文化圈内,也认识当时不少名人,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就是他参加编写的。

2楼:匿名用户

倒五马六呗,皮裤换棉裤,不是皮裤没毛,就是棉裤太薄,呵呵

马未都的早期收藏的启动资金从哪来?

3楼:匿名用户

他们那年代是普通人不懂和不重视古玩,给他们钻了空子拼命压价收购**出手让他发了财,目前他还能象80年收古货吗?

4楼:匿名用户

那个年代不重视收藏,所以很容易淘到宝贝,马先生自己也说过 那时候买嘉靖的盘子 再送你俩道光的碗,他 是编辑部的 ,平时也用工资买东西,然后有了相同的 或类似的 就会搞加卖 然后 钱慢慢滚出来了。

5楼:计力巢沈思

倒五马六呗,皮裤换棉裤,不是皮裤没毛,就是棉裤太薄,呵呵

马未都 收藏的钱**来的?

6楼:金圣顾问

交易市场,一些收藏公司,还有在重大历史事件时银行兑换

7楼:嘻嘻熊

我也超级有这个疑问,在参观了他的观复博物馆之后,更加疑惑了……

从破烂王到身价百亿 马未都怎么做到的

8楼:宏聚变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其实不然,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事业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是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正是因为当年的“执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着,他又把这“悟”通过他的私人博物馆、著书和百家讲坛,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热爱收藏的人们。

收藏家马未都的个人经历

9楼:森海和你

马未都,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今夜月儿圆》,**发表后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扩展资料

据马未都统计,历史上,中国经历了五次“收藏热”。第一次是北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初期,第五次就是当下。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

1992年,在香港苏富比,马未都拍下了第一件艺术品。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2011年,马未都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提出:“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他指出“现在文物鉴定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行业,也就没有行规。

文物知识很深奥,不是谁都能胜任的。文物收藏又很火爆,不少专业工作者或“疑似专业工作者”的机会就来了,电视里的好多“专家”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具备。”

他的话再次提醒收藏爱好者,人眼已经不可靠,光凭经验太不科学。专业的鉴定工具和一流的监管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收藏界。

10楼:匿名用户

观复博物馆馆长

生平简介:

马未都,汉族,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马未都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十余年里他发表**、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今夜月儿圆》。后,马未都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十余年里,马未都以瘦马等为笔名发表**、报告文学等上百篇。作品后来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11楼:匿名用户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十余年里发表**、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后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20世纪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出版过《马说陶瓷》、《明清笔筒》、《马未都说收藏》、《中国古代门窗》等收藏类书籍。

现在具有投资价值的收藏品有哪些,现在收藏什么 未来十年后有投资价值

1楼 匿名用户 中国最传统的 书法绘画, 本人有朋友是一个实力派书法家, 独具创新,作品极具收藏价值,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站内短信联系。 2楼 匿名用户 http baike baidu view 8458824 htm 书法博士 3楼 除了不懂得全懂 现在邮票也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生肖版票是最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