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与李白的《王昭君》在艺术风格与表达

2021-01-21 18:54:21 字数 5444 阅读 9466

1楼:香草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

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

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

绝唱。”信然。

李白的:【赏析】开头两句对偶写出王昭君来到漠北的感受和心理:“胡风似剑镂人骨”,是写环境,是写感受,也是写王昭君来到异地他乡的心情;“汉月如钩钓胃肠”也用比的手法写王昭君对长安的思念,对故乡的撕心裂肺的怀想。

第三句“魂梦不知身在路”就直接点出身在漠北路上,魂梦却在故乡;第四句“夜来犹自到昭阳”承着三句进一步写夜夜梦回长安,梦回昭阳宫,从而表达了王昭君的强烈爱家乡爱长安爱故国的思想。这是一首诗人借咏王昭君而表达爱国思想的诗。艺术上用比借代虽显露而不直白。

以上为复制``

个人觉得,这两首诗风格上``李白刻画情景更深刻,更大气,而杜子美则偏向柔婉了``但是老杜同学的诗里明显有对郁郁不得志的闷骚啊``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与白居易的《王昭君》在艺术风格与表达情感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2楼:树与少年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咏怀明妃王昭君。

起句“群山万壑”,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奔赴荆门,山川灵秀钟于此处,才生长出明妃这样的人物来。诗人瞻慕古人之情,写得极为郑重,起得极为突兀。二句引出明妃,说“尚有村”,生长名邦,殁身塞外,仅遗此迹,一个“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

三四句承上转出一出深宫,竟死塞外之意。

“一去”二字说得痛切。“紫台”,汉宫名。“去紫台”而“连朔漠”,出汉宫而入塞外,这是怨恨之始。

“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得凄绝。生离汉国,死葬异地,其骨虽朽,其冢犹青,这是怨恨之结。“独留”,“向黄昏”,“ 青冢”,都透出明妃之怨恨。

五六句承上作转折,“画图省识”一语说得委婉而尖历,是以虚笔运实事。“省识”与“空归”对文,“省识”即详识。

识人靠画图,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宫之黑暗可知,多少才人被埋没又可想而知了。故“画图省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而“一去紫台”、“独留青冢”都因此而生,因此而起。

“一去紫台”、“独留青冢”,说去国之恨,留葬异乡之怨,这里饱含家国之思,因此六句引出“环佩归魂”。美如明妃,抱恨绝域,因而此句说其死之遗恨未偿,故曰“归魂”;而此“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

结尾借出塞之曲点明题旨。《琴操》:“昭君作怨思之歌。

”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是指其怨恨之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唯有琵琶写意,千载留恨。

结尾一气喷薄,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慷慨。

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通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咏怀古迹》组诗借古迹以咏怀,叹庾信之“萧瑟”,伤宋玉之“空文藻”,悲明妃之“怨恨”,感怀蜀主身后之“虚无”,奴惜诸葛孔明之大功不成。诗人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因此全组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优秀诗作。

白同学貌似没写过王同学

3楼:匿名用户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咏怀明妃王昭君。

起句“群山万壑”,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奔赴荆门,山川灵秀钟于此处,才生长出明妃这样的人物来。诗人瞻慕古人之情,写得极为郑重,起得极为突兀。二句引出明妃,说“尚有村”,生长名邦,殁身塞外,仅遗此迹,一个“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

三四句承上转出一出深宫,竟死塞外之意。

“一去”二字说得痛切。“紫台”,汉宫名。“去紫台”而“连朔漠”,出汉宫而入塞外,这是怨恨之始。

“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得凄绝。生离汉国,死葬异地,其骨虽朽,其冢犹青,这是怨恨之结。“独留”,“向黄昏”,“ 青冢”,都透出明妃之怨恨。

五六句承上作转折,“画图省识”一语说得委婉而尖历,是以虚笔运实事。“省识”与“空归”对文,“省识”即详识。

识人靠画图,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宫之黑暗可知,多少才人被埋没又可想而知了。故“画图省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而“一去紫台”、“独留青冢”都因此而生,因此而起。

“一去紫台”、“独留青冢”,说去国之恨,留葬异乡之怨,这里饱含家国之思,因此六句引出“环佩归魂”。美如明妃,抱恨绝域,因而此句说其死之遗恨未偿,故曰“归魂”;而此“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

结尾借出塞之曲点明题旨。《琴操》:“昭君作怨思之歌。

”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是指其怨恨之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唯有琵琶写意,千载留恨。

结尾一气喷薄,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慷慨。

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通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咏怀古迹》组诗借古迹以咏怀,叹庾信之“萧瑟”,伤宋玉之“空文藻”,悲明妃之“怨恨”,感怀蜀主身后之“虚无”,奴惜诸葛孔明之大功不成。诗人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因此全组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优秀诗作。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表达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楼:可爱的康康哥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全诗(节选)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一作:环佩)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如下: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5楼:苘茗蔏菏荼

此诗吟咏王昭君,并对王昭君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在写作手法上,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6楼:岸里何以顾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7楼:樰悦晗

哀叹王昭君貌美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最终嫁给匈奴,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也是诗人的自比,暗示自己也是有一身的才华,却没有被君王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理

8楼:阿房女

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9楼:匿名用户

参***:

《咏bai怀du

古迹》(其三)咏zhi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dao对王昭君寄予了版

深厚的同情权,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

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10楼:匿名用户

寄予的情感: 借昭君之怨,抒自身流离之苦。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对仗

11楼:匿名用户

《咏怀古迹》(其三)写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对

内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容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对仗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

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12楼:潭恕怀申

杜甫的诗题叫《bai咏怀古迹du》,显然他在写zhi昭君的怨恨dao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回家国之情的答。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有去与留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通过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13楼:匿名用户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书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王昭君有国色之貌无人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就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诗完全是借助对古迹的凭吊、对古代人物的身世遭际的悲叹,抒写自己的怀抱,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是怎样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满腔怨情的

1楼 匿名用户 在《咏怀古迹》 其三 中,诗人借咏昭君村 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 飘泊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