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浞
自汉代以后,广西铜鼓鉴于文献记载者,可谓史不绝书。广西发现铜鼓的类型比较齐全,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八个类型当中,广西已发现的就有七个类型,即: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
发现的类型如此之多,实为全国之最。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广西各级文物部门收集保存的铜鼓有610面之多。北流县六靖镇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铜鼓,号称“铜鼓之王”,在中国古铜鼓分类上被命名为粤系“北流型”(甲型),存于广西博物馆。
壮族铜鼓的传说与风俗
2楼:蛇蝎美人
铜鼓作为乐器,和舞蹈是难以分开的,自有铜鼓时就有了铜鼓舞。乐舞是古时人们祭祀仪式的主要内容。壮族先民每逢祭祀仪式,就跳铜鼓舞。
在广西左江花山崖壁画上,就绘有壮族先民跳铜鼓舞敬神的祭祀场面。铜鼓传说《雷鼓的传说》中说,壮家人每逢双亲过世时就跳铜鼓舞。这是壮族在丧葬时敲铜鼓跳铜鼓舞以祭死者灵魂习俗的反映。
如今铜鼓舞仍然流行于壮族民间,只是它的祭祀功能已经衰退,更多的是娱乐性。
铜鼓在古时还是象征权力和财富的重器,只有部落首领或村寨的头人才拥有铜鼓。《隋书·地理志》说:“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
”[9]888“都老”是壮语“老者”的意思,意译为“头人”。壮族铜鼓传说《铜鼓老祖包登》[10]278-280中说把壮族的重甲人把铜鼓尊奉为保护神,把包登①尊奉为波掌——世界上的大能人。每个重甲人的村子里,都有一名包登,专为人们求神问卜,消灾免难、驱邪捉鬼。
凡是做包登的人家里,都供有一面无底的铜鼓。反映了古时只有部落首领或头人才拥有铜鼓的历史事实。
铜鼓传说反映了壮族民间使用铜鼓的一些习俗,这些习俗有的至今保存,有的已经消失,说明铜鼓在壮族人民生活中的功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发生变化的。
壮族铜鼓文化的演变
3楼:
铜鼓上的蛙饰是壮族图腾的第三个理由:各民族总是把自已的图腾描绘或雕刻在适当的地方,以便供奉,这是图腾崇拜...反过来讲,在历史上,壮族有过青蛙图腾。
我国的铜鼓之乡,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在却被遗忘了
4楼:匿名用户
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保留铜鼓文化的“活化石”。目前,该县民间传承使用的铜鼓达612面,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铜鼓类型以麻江型最多,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四分之一。
同时,还发展出以东兰为主要传承地的“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文化派生的铜鼓舞、猴鼓舞、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1990年以来,先后有日本、法国、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陆续到东兰进行铜鼓文化习俗考察。
为保护和向世人展示神秘铜鼓文化,该县自1993年以来,对县内的传世铜鼓进行普查登记,同时对“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文化派生的铜鼓舞、猴鼓舞、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加以保护传承。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春榔舞》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猴鼓舞》和《布努瑶二声部瑶歌》被列入河池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该县依托铜鼓文化获得“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
铜鼓县的历史,壮族铜鼓的历史
1楼 真神哥 铜鼓,汉 吴 晋 南朝均属艾地。隋,开皇九年 589年 ,艾入建昌县。唐,武后长安四年 704年 ,析建昌置武宁县,艾入武宁县。 景云元年 710年 ,改武宁县为豫宁县。代宗宝应元年 762年 ,豫宁县复为武宁县。德宗贞元十六年 800年 二月,析武宁西八乡置分宁县,隶属洪州。 五代,...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1楼 畅月烛光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 麦日 ,与农历的除夕相似 第二天傣语叫 恼日 空日 第三天是新年,叫 叭网玛 ,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
白云格格的传说阅读短文,满族的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
1楼 匿名用户 早上六点,我刚起床伸了个懒腰。然后,坐在阳台上欣赏白云。像棉花糖一样白云就在那湛蓝深远的天空上,它们很悠闲在美丽的天空上飘来飘去,不时有飞机穿过云层飞向远方,在那蓝蓝的天空上划过一条弧线。 随着时间的变化,白云变得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有的云朵变成了一只羊,有的云朵变成一条狗,有的云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