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易书科技
寿文化祝寿源自一种质朴的感恩思想。婴儿出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一到自己生日时,就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对母亲的感恩和纪念,后来发展成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贺,并演绎出祝寿文化来。
祝寿这一习惯在我国很早就存在了。传说在尧的时代华山封人就曾向尧祝寿,这是指对老人祝寿,祝他健康长寿,青春永驻。而普通人过生日,大约是南北朝时兴起的,到唐朝,祝贺**生日的习俗已很流行。
史料记载,唐太宗生日时,宴会百官,臣下上表把皇帝生日这一天定为千秋节。民间不管给老人祝寿,或年轻人过生日,或给孩子过生日,都是在家庭或亲属、朋友间进行,属民间风俗习惯,无可非议。
中国人的寿文化丰富多样。遇到以下年龄更要隆重庆祝:
六十六,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这个年龄,占了两个六字,照中国的风俗习惯,预示着六六大顺。老人和晚辈对六十六岁庆寿活动都非常重视。
“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此俗在河南汉族中很是流行。父母活到六十六岁过生日那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寿,寿礼必须是一块猪肉。这块肉表示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
女儿长大了,趁父母六六大顺之时,买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虽然是买的肉,也意味着是割自己身上的肉。为此,对卖肉者不能计较肉的多少,也不能讨价还价,还必须是一刀割下来,有多少算多少,全都送给父母,以显示闺女对老人的敬意。
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豫北称它为循头年。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因此每当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心情都特别紧张。当父母活到这个年龄的时候,做儿女的,要帮助老人渡过难关。
趁父母生日时,买条活鲤鱼,让老人吃了。鲤鱼善“窜”,这一“窜”,老人就算过了难关,以后就会平安无事了。豫南有些地区,要把寿鱼放在锅里整个炖,放盐、葱、姜等作料调味。
炖鱼时不要翻动,待鱼汤煮成白色,鱼肉化在汤里时,将鱼汤盛出请老人喝了,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鱼骨架放在村中的河里顺水漂走,他们觉得这样老人的灾祸就可去除了。在豫北一女儿要在父母循头年的时节,选择农历立春的清晨,天色还未发亮时,以满怀祝福的心情,将亲手煮的两个熟鸡蛋拿到麦场上,骨碌几圈后,回家让父亲或母亲躲在门后吃掉。这样,父母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就会像鸡蛋滚麦场一样,平安度过循头年。
在北京人们认为,人活到这个岁数如果度得好便能长寿,否则,便可夭折。人们为了长寿,所以在这样的年岁倍加小心,并想办法“破解”以图长寿。常用的办法是系红布腰带,传说红色可以避邪消灾。
老北京还有在本命年和60岁以后系红布腰带的习俗。
寿龄雅称
中国人对老人的年龄有很多雅称,均含有不一样的含义。六十岁称为“花甲”,又称耳顺之年。源自孔子《论语》中“六十而耳顺”。
六十六是比较珍视的一个寿诞。许多地方都有为老人做六十六寿的习俗。一般用六十六样食物来预示老人健康长寿。
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古时七十又称“杖国”,意思是这个年龄可以拄着拐杖来回行走。**十岁称为“耄耋之年”。
给**十岁的老人贺寿,常送带有蝴蝶及猫和折枝花组成的图案。猫是“耄"的同音,蝶是“耋"的同音,是“耄耋富贵"之意,喻祝老人长寿之意。九十岁又称为“九龄”、“眉寿"等。
由于人老眉长,眉长则寿长。一百岁称为期颐之年,百岁为人生之极,故日期;此时生活需要人照顾,故日颐。
吃长寿面
过生日时,还要吃长寿面,据说是从西汉盛行的。汉武帝迷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臣下闲聊,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汉武帝说:“《相书》上说,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一寸,就可以活到一百岁。
”此时坐在旁边的诙谐笑星东方朔就哈哈地笑了出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说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说:
“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一百岁,人中一寸长,彭祖活了八百岁,他的人中便长八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汉武帝和众臣听后都大笑起来,看来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
不过《相书》上明明写着,皇上也相信,于是众臣下就想了个变通的方法,脸者,面也,“脸长即面长”。给汉武帝祝寿时臣下就献了碗不切断的长面条,听完解释,汉武帝很高兴地吃了。众臣也仿照皇上过寿时吃长寿面。
后来这个风俗传到民间,很快流行开来。因为我国食品中面条历史最为悠长,吃长寿面既简便易行,又含延年益寿之意,即使困苦的平民执行起来也不会有多少困难。现今的长寿面有了讲究,寿面要求三尺,每束需百根以上,盘成塔状,用红绿镂纸拉花罩上面作为贺礼,敬献寿星,寿面必须双份。
祝寿时摆于寿案之上,寿星吃寿面时要举办仪式,发表祝寿辞,在一片欢乐气氛中挑起第一箸面吃掉。
献“寿”字
祝寿还时兴一个风雅的寿礼,向寿星敬献大“寿”字,书写者常常是大家,真草隶篆。寿字的多种写法,异彩纷呈,积时久远竞形成“寿字文化”。寿字的写法有一百多种,有的索兴献上写法各异的“百寿图”。
最有名的是清代马德昭书写的高157厘米的大“寿”字,不仅运笔刚劲挺拔,气势雄伟,并且独具匠心,用“九十九”和“廿一”五个数字形成了草体寿字;九十九加上二十一等于一百二十,叫“花甲重周”,祝贺寿星活到一百多岁,两度花甲之年。“百寿图",表示了人们长寿百岁、吉祥如意的愿望,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千百年来,“百寿图’’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至今仍是人们庆贺寿诞的佳品。
献寿图寿山福海图:在祝寿图中,多指绘以蝙蝠围绕海中山崖飞翔,之所以绘以蝙蝠,是因“蝠"与“福”谐音,象征有福;突出于海面的山崖是寿石,石头上端长有灵芝,来比喻长寿如意。类似的吉祥图还有“海屋添寿”图、 “福如东海”图、 “寿比南山”图等。
明朝时节,**服饰及瓷器上多绘以“寿山福海”图。从吉祥话到吉祥图,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于长寿的渴望和祈求。
松龟鹤图:在祝寿图中,普遍用松、鹤、龟等来表现吉祥。广为流传的主要有松与鹤、鹤与龟的组合形式。
如“松鹤延年图”、“松龄鹤寿图”、“龟鹤齐龄图”等,以表延年益寿、品德高尚之意。在中国文化中,松是长寿之木,它耐寒耐旱,四季常青,霜、雪不凋,生命力极强。古人将松寿命长的特征加以神秘化,使其成了长寿不老的标志。
鹤在人们心中是吉祥之鸟,其地位仅次于传说中的凤凰。古人觉得鹤是长寿仙禽,鹤龄、鹤寿都是民间祝寿时常用的吉祥用语。龟因为其寿命之长和其灵性,也被人们所崇拜,有万年灵龟之说。
人们把百岁称为“龟龄”,来表示长寿。
八仙庆寿图:祝寿图中多有八仙庆寿、八仙过海图。民间公认的八仙为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
民间有许多关于八仙的传说。传说八仙经常赴王母蟠桃宴会,一次八仙在寿宴上吃饱喝足后,归途中遇海。吕洞宾提议八仙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过。
于是八仙各用其独门法器渡海而去,因此就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故民间将其作为祝寿题材,成为祝寿中必不可少的形象。
送灯花儿
灯花用彩色灯花纸捻成花形,蘸上香油,灯花的数目比作寿者的岁数要多两个,一个为“本命年”,一个为“增寿年”。晚间由作寿者上香点燃,由其子女每人托一灯盘,列队至大门外与神码、敬神钱等共焚之。
祝寿词在祝寿时,一句常用的祝贺语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此典出自道书。
相传古时青州衡王五十大寿的寿宴上,来了一个乞丐,不等人请就大大方方地坐于上席。管家向他索要寿礼。他则脱下身上的衣服,蘸上酒,向南山上扔去,说礼在山上。
众人一看,果见南山上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寿字,全场一片欢腾。从此就有了“寿比南山"的佳话。
常用的祝寿词有:
通常是寿星的儿子们献上:祝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祝老寿星日月昌明,松鹤长春。
祝老寿星笑口常开,天伦永享。
老寿星女儿、女婿们献上:祝老寿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祝老寿星万事如意,晚年幸福。
祝老寿星生日快乐,后福无疆。
老寿星孙子、孙女们献上:祝老寿星吉祥如意,富贵安康。
祝老寿星事事顺心,幸福长伴。
祝老寿星笑口常开,身体安康。
古时给老人祝寿有哪些习俗?
2楼:文学尝试
过寿时,儿孙们要提前为寿星准备新衣,在贺寿前一天,要布置寿堂。布置寿堂一般包括挂寿图,贴寿联,摆放寿果、寿酒、寿鱼等,供南极仙翁、麻姑等寿神。寿堂布置完毕后,一般全家人一起吃寿面,称为“暖寿”。
在贺寿当日,寿星穿上新衣,坐于寿案。点烛烧香放鞭炮后,儿孙们穿戴整齐,给寿星磕头、祝寿、送寿礼,企望寿星多福多寿。庆寿仪式的时辰各地不同,有些在上午,有些则在中午,寿礼和寿仪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都是祝愿寿星长寿安康。
人们庆贺生辰,六十岁之前叫过生日,之后即称过寿。六十岁以后,每十年称为“大寿”,每五年称为“小寿”,过寿人称为“寿星”。
扩展资料
旧时,通常从40岁开始行做寿礼。一般在六
十、七十、八十等逢十年举行,也有少数人在五十就举行的。有的地方在逢九之年行祝寿礼,有的地方则在逢一之年举行,如六十
一、七十一等。七十七岁为喜寿,八十八岁为米寿,是比较重要的两次寿礼。
关于具体的日期,或是在生日进行,或是在正月初刚满这一年岁知举行。
举办祝寿礼时寿堂的设置很有讲究。在厅堂中,正面墙正中,挂寿星图,或红底金色的大“寿”字,两旁挂寿联。这寿联很有讲究,必须是重要的亲友送的,而又是寿星主角所喜欢的。
其他寿联、寿幛和寿序等,都挂在两旁,年辈高的或重要的客人送的挂在前,年晚辈的或不重要的客人的挂在后。
3楼:曦墨淡夜
古代贺寿的由来:
为老人祝寿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祝寿的名目也不同。古时按甲子、乙丑、丙寅纪年,60年一个花甲,人活到60岁,称为花甲之年。古人习惯把60岁作为正式祝寿的起点,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60岁之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每十年称为“大寿”。
祝寿多按虚岁提前一年,59岁做60大寿,69岁做70大寿。做过寿后,往后就不能间断,平常小庆,整十岁大庆。而且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龄,晚辈给父母做的寿还要更特殊一些。
比较特殊的贺寿习俗:
按旧俗,有些人做寿不从60岁开始,而是从66岁开始。庆祝66岁大寿,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这个年龄,占了两个6字,象征着“六六大顺”,老人和晚辈一般对此都很重视。
“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父母66岁生日那天,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寿,寿礼少不了一块肉。这块肉,意味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女儿长大了,趁父母生日之时,买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虽然是买的肉,也象征着是割自己身上的肉。买肉时不能计较肉的多少,须一刀割下来,以示儿女对老人的敬意。有的儿女则购六斤六两肉为父母祝寿,还要蒸小馒头66个,请老人食之,别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
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有的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心情比较紧张。做儿女的趁父母生日时,买条活鲤鱼让老人吃。鲤鱼善“蹿”,寓意这一“蹿”,老人就过了难关。
这天的早餐,老人一定要吃鸡蛋。鸡蛋煮熟后,女儿在天还未亮时,将鸡蛋拿到麦场上,骨碌几圈后,回家让父母躲在门后吃掉,称为“骨碌运气”,说是吃了这鸡蛋,可以交好运。
祝寿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增进了长辈与晚辈的感情,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用来祝寿的古诗词有哪些,给老人祝寿的古诗有哪些?
1楼 我若為俠 水龙吟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版甫诸人,神州权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是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 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我认为,这...
金寨有哪些古老的习俗,中国有哪些古老的风俗。
1楼 匿名用户 1 放胡鸭fanghuya 每到栽秧或者秋收割稻时节,就有外地 中国有哪些古老的风俗。 2楼 你好嘛 1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 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 一 二 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
处暑古代的习俗,处暑习俗有哪些
1楼 你是有恃无恐 1 祭祖 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 作七月半 或 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2 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