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福建中公教育网
在事业单位招聘中,有很多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还有要求基层服务年限期满等等,这些都是岗位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不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可以胜任。
因此可以报考这些岗位的往届生大可不必过于担忧。不管事业单位招聘如何向应届生倾斜,这些岗位一定是留给往届生的。
2楼:幼儿园老司机
对于往届有其他行业需要工作经营的企业也是不少的,而且往届生有了工作生活经验,可以创业的。
为什么很多企业只招聘应届毕业生?
3楼:手机用户
网友一:
其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型的国企和央企,在招聘的时候往往只对外去招应届毕业生,而很少进行社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
是你看到的这些公开招聘,只要应届毕业生的企业,一般是效益较好,营收规模较大,很多人都抢破头皮想要进的企业,
第二点:你所不能看到的社招其实依然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采用内部推荐的方式,因为这些企业所需要的熟练工种在市场上规模并不大,而他们往往会通过自己员工的直接介绍来解决招聘需求。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就是他们是央企,是国企,要承担为国家吸收优秀毕业生的职责,我们每一年都看到,今年是最难就业的一年,而这些国企的央企,必须要帮助整个国家提升就业率,因此他们在进行招聘的时候往往要大量的招收应届毕业生来帮助国家解决问题。
所以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发布招聘需求的时候,往往岗位名称都叫做管培生,而管培生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企业暂时不需要某一个岗位,具体的人员,我们需要储备一些优秀人才,当某岗位需要人的时候,再让他进行顶上,这其实就印证了刚才那一点,他们暂时并不缺人,但是主要从国家的层面考虑,为了帮国家解决就业率的问题,因此需要先招一些人进来。
网友二:
准确的说,只有那种营收稳定、福利较好、比较体面的央企和国企,比如三大运营商、四大行、石油石化等垄断或半垄断这种,才会享受到大家抢破头的待遇,才能只招应届生。比如中石化在2018年的校招,就是10万应届生报名,预计录用4000人,录取率4%,所以才能由集团统一进行笔试,笔试以后再由各单位分别组织面试。
也只有这种单位,才有条件和能力进行一年又一年的校园招聘,培养自己根红苗正的人才梯队。换了那种比较辛苦的央企,没有那么多应届生追逐,在用人上就不拘一格多了。比如中国铁建,常年出差,主要时间在工地上的:
网友三:
举个栗子,以国家电网公司内部招聘为例,比如说江苏省电力公司本部科信部有一个处长的岗位空缺,那公司就会在**上挂内部招聘的公告,规定符合一定学历、工作年限、基层工作时长、年度业绩、竞赛成绩等相关标准的员工可以参加竞聘,无论你是哪个地市局的员工,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报名参加。但是公司外的人哪怕再nb也是没机会参与内部招聘这个机会的。
再说说题主理解的公开招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校园招聘,只招应届生;另一种是社会招聘,招收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人。国企、央企之所以只招收应届生,一方面是出于政策需要;另一方面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首先设置一个“门槛”,来过滤一部分应聘者。
这些企业不仅仅以盈利为目的,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也必须要招收一定数量的应届生。
即使是领导亲戚家的子女,也必须要走校园招聘这个流程的。一般来说校园招聘有两种,一种是要参加笔试+面试的;另一种只需参加面试,但无论哪一种,都并非“打打招呼就进去了”。
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相比而言,考试已经是相对最公平的竞争方式了。如果你只盯着别人的背景、关系,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那很可能一辈子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过完了;如果你承认自己虽然没有这样天生的优势,靠自己的努力,那别人靠关系得到的,你靠努力会比他做的更好。无论何时,学历与能力都是就业市场的硬通货。
网友四:
第一,是基于政策和外部环境的考虑。不少国企每年都有招聘任务和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国家为了稳定和促进大学生就业。毕竟现在大学生就业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啊,各大高校和地方**都非常关注。
第二,是基于自身人才的需求。现在国企也重视人才发展的,尤其是好的国企,很多都会去打造人才梯队,培养骨干或后背管理干部。这时候应届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1.工作经验方面比较少,但是受到的“污染”比较少啊,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可塑性很强,反之,那种工作了的不少就像大家说的都是“老油条”了,反倒不怎么受欢迎;2.大学生总体能力和素质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也还不错。
第三,是基于招聘角度的考虑。大学生大多背景相对简单,之前接触过一个国企,因为单位性质比较敏感,对于社会上来应聘的都需要格外关注他们的背景。而且校园招聘的时候可以用硬指标如学校和学历来卡很多人,也较少受各种关系的影响,相对更容易找到自己真正想招的人。
网友五:
国企、央企不要往届毕业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工作岗位不够,应届毕业生竞争都如此激烈,加个往届的会更头疼,毕竟上头有强压的指标要完成啊!第二是因为往届生如果在第二年还在和应届生抢机会,那基本都是剩下的歪瓜裂枣,不值得招聘。
校招是有指标的,对比私企和国企的校招大家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企校招年年有,而且不仅招聘场次多,招的人还多。为什么?
是因为国企缺人吗?别闹了,就国企那个体制会缺人?是因为国企每年都背负着国家促进就业的指标。
去过国企校招的人都知道,国企校招除了技术岗等位置以外,招的最多的都是管培生。根本原因就是,除了技术岗,那些管培生其实国企都不需要,只是为了完成上面的任务罢了。
网友六:
1、国家指标,不多说。
2、应届生是白纸,可塑性强。而且没沾染很多社会陋习,不是那种老油子员工。
3、国企等招聘的员工,都是从基层开始干,基层工作对专业性要求不高,毕业生就可胜任,然后可以慢慢学习。
4、基层工资偏低、工作较忙,让一个在社会摸爬几年的人来干未必肯干。
5、私营企业招人主要考虑上来就顶用。而国企一般都几十上百年的历史,招人不需要立刻顶上,考虑更长远,这样一届届的招聘,企业的年龄结构会更合理,将来不会出现断层。
4楼:中公国企
其实现在很多国企是既有校招也有社招的,只不过校招占大部分。那么招聘如一张白纸一般的应届生有什么好处呢?答案是:很多。
历史沿革
第一点可能跟好处没有太大关系,是历史沿革问题。大家都知道,早前的很多工作是包分配的。
大学毕业后(等同于现如今的“应届生”),国家会给你分配工作,分配到某某国企上班。只要你不辞职,可以在这个单位干一辈子。在你退休之后,你的职位还可能由你的孩子**。
“铁饭碗”称号就是这个时期由此得来的。
很多国企还是沿革这一历史进行招聘,例如国家电网、烟草专卖局、三大运营商、中农工建交五大行等,这些国企连招前一年的毕业生都很少。
应届生的用人成本低
一方面,企业并不会给应届生提太高的工资;另一方面,当代应届生大多还是很谦逊的。知道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应届生的身份,最大的劣势就是没有工作经验,所以找工作时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积累经验,对于工资方面的要求并不会过高。
**补助或减税
不得不说,这些年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在背后做出了很大努力。为了提高就业率,国家对企业招收应届生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对企业的贷款金额有一定的优惠;给予企业减免税金、岗位补助、一次性奖励、办公用地优惠等等。
我们在上边也说过了,应届生成本低,还能收获很多国家给予的优惠及补贴,企业何乐而不为呢!
人才储备and上升空间
当代社会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企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始于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大多引进应届生),毕竟这是一项投资不高,但回报可能很高的蓝筹股。
另外,一张白纸,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应届生的可塑性很高,他们年轻又有冲劲儿,思想新颖且能够加班(或者说肯吃苦),上升空间很大。
年轻人还是有梦想的,只要他认为这份工作值得,再苦再累都是甘愿的。这在一方面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国企招聘的年龄上限是35周岁。
5楼:吉祥的戢
今天来谈谈为什么有些企业招聘一定要211和985院校毕业的?。
1、 概率学事件。
我在2个公司上过班。高管团队基本上是985。第一家公司高管东大为主。
甚至各个岗位的的核心leader也基本上是985为主。我第一任主管南大毕业的,法国留学回来的。第二家公司ceo清华,cto南开。
这两家公司都很重视学历,尤其第一家,应届生基本只考虑985。我和他们的思路基本上一样的,从概率学事件来看,985的学生比其他的学生,成功率会高些。(这帮人要么聪明,要么努力,要么全占)为什么高,且听我娓娓道来。
2、 学习能力。
985的学生,考试成绩好,是千军万马脱颖而出的。他们的学习能力肯定是更强的。而学习能力是职场中必不可少的。
聪明的人,你和他沟通,简单省事,他触类旁通,你只需要点拨下。
聪明的人,他会模仿,举一反三,可能你做一件事情,他就立马想到第二步。
聪明的人,他会学习,研究,会思考,会复盘。
3、 努力程度。
985的学生,大部分是很努力的。回想我当年,从小学开始就竞赛,竞赛小分队在学校待的很晚,周末有时候还要去学校。回到家非常累。当然,这个也为我现在的努力打下了好的基础。
4、 抗压能力。
经历过小学竞赛考试,中考,高考,搞定985的,肯定是抗压能力强的。我记得我那会读书,神经都衰弱了,一有响声就睡不着。这样的抗压能力到职场中,也是没问题的,不会轻易被打倒,不会被压垮。
所以回想我即将对子女的教育,小时候对子女要求严格些,以后会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5、 综合素质。
985的学生是好学生,那么在学校会守时,守信,执行力高,听话,讲道理。对应到职场也是一样的。你看那些散漫的,多半不是985出身的。
现985院校暨南大学指定招生点百年智培训中心,推出暨南大学助学金计划,确认符合条件,即可领取2000-3000元的助学补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