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的整句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的整句诗 10

2021-01-19 09:57:02 字数 4481 阅读 4322

1楼:匿名用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句“黑云翻未遮山”后面一句

2楼:野兔兔

1、简述:

“黑云翻墨未遮山”的后一句是:白雨跳珠乱入船。

2、原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楼:佳人醉月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4楼:北港

一切的一切都在你自己!这么

黑云翻墨未遮山诗句是说?

5楼:匿名用户

“黑云翻墨未遮山”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写乌云翻滚如墨,夏日的阵雨云尚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但如跳动的珍珠般的雨点也扑天盖地地打向了船舱。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解说』象墨瓶打翻似的黑云还没有把山头遮满,白色的雨点打在船上就象珍珠似的乱跳,旋风将雨点吹得飞来飞去,望湖楼下的西湖水苍苍茫茫与天空连成一片。

6楼:羽化登仙的猫

象墨瓶打翻似的黑云还没有把山头遮满,白色的雨点打在船上就象珍珠似的乱跳,旋风将雨点吹得飞来飞去,望湖楼下的西湖水苍苍茫茫与天空连成一片。

7楼:三国之长空

一、黑云翻墨未遮山,

诗句是说: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只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作品简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一共有5首,其中以第一首最为著名。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

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3、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8楼:匿名用户

黑云翻墨是个倒装,顺序应当是翻墨黑云,意思猪都明白就不说了,未遮山是一个动态的表述,首先想未遮的状态应该是远远的黑云翻滚而来自山后慢慢铺开的情景,这就等于是把一个静态的景色灌入了时间,把景给写活了!这才是这句是的妙处所在

9楼:匿名用户

象墨瓶打翻似的黑云还没有把山头遮满

黑云翻墨未遮山这句诗句用四字词语来形容

10楼:木子子木

用山雨欲来这四个字来形容

望湖楼醉书五绝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山雨欲来

白雨跳珠乱入船 倾盆大雨

卷地风来忽吹散 风卷残云

望湖楼下水如天 水天一色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翻滚的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群山在乌云间若隐若现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11楼:匿名用户

山雨欲来

【解释】

指预示有事情发生。

“黑云翻墨未遮山”的下一句是什么?

12楼:匿名用户

“黑云翻墨未遮山”出自: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鉴赏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

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so.gushiwen.***

13楼:陀昶庄会雯

望湖楼醉书五绝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作品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2.作品译文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2]

作品鉴赏

该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该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3.作品解读

该诗描写了夏季西湖阵雨的情景。人们常说“六月天,孩儿脸”,形容夏日天气的阴晴不定、变化无常。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饮酒,恰好看到了阴晴变化的整个过程。

晴朗的天空忽然之间就乌云滚滚,电闪雷鸣。诗人使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翻滚的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群山在乌云间若隐若现,乱跳的雨点像白色的珍珠,乱纷纷地跳进船里。

一阵大风吹过,满天乌云散开,雨过天晴,风平浪静,水天一色。形象的比喻,生动的笔触,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4.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的诗豪放自然,富有情趣。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

14楼:丹煦舜萍韵

白雨跳珠乱入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5楼:荣顺綦济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6楼:匿名用户

黑云翻墨未折山,白雨跳珠乱入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