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mm的半透明绿色墟很像蚂蚱没有翅膀触须

2021-01-19 08:27:59 字数 6721 阅读 9967

1楼:狂放不激

螽斯若虫吧,就是蝈蝈。喜食豆科植物的嫩茎与嫩果实。以后发育会有翅膀,附图

2楼:匿名用户

应该是螽斯类,处于若虫阶段(身体很小,翅膀没有长出来或很短)。昆虫的触须学名叫“触角”,只有1对,你说的头顶那对长的就是。嘴上方短的那对叫“下颚须”,是口器(嘴)的一部分。

3楼:匿名用户

这个应该是蜻蜓幼虫哦,我见过。

这虫子很像蚂蚱,但居然有很长的触角,和分叉的长尾巴,这是什么种类的昆虫?

4楼:爱转角的悲伤

蟋蟀 。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

--------满意请采纳------

5楼:匿名用户

这是---雌性屈曲,尾部比雄蛐蛐多一根针,是产卵器。

6楼:匿名用户

蟋蟀(xī shuài)蟋蟀(xī shua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

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

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

7楼:琉璃夏

你家里潮湿才会有的没事

这是什么虫子,绿色,透明翅膀?1厘米左右

8楼:陈柏樟

小蝽(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

半翅目昆虫,体小至中型体壁坚硬而体略扁平,刺吸式口器,着生于头的前端,不用时贴放在头胸的腹面。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达的小盾片。前翅基半部革质或角质,称为半鞘翅,一般分为革区、爪区和腹区三部分,有的种类有楔区。

很多种类胸部腹面常有臭腺,可散发恶臭。

本目昆虫属于不完全**(渐**)。多为植食性,刺吸植物茎叶或果实的液汁,是重要的园艺害虫;部分种类为捕食性,为天敌害虫。卵多为鼓形或长卵形,产于植物表面或组织内

9楼:匿名用户

从形状上看,这是只蝽,具体是什么蝽,有条件你可以找解剖镜,再借本检索表,检索一下是什么物种。

我从外观上看与稻绿蝽比较相似,但不太确定,你可以自己看看具体的。http://baike.baidu.***/view/1063637.htm

这是什么虫子(图)

10楼:无事梦周公

1、土狗别名蝼蛄、拉拉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昆虫。将活蝼蛄,埋入石灰中处死焙干,即成为中药材土狗。由于烘干后的蝼蛄身体紧缩,头向腹部弯曲,六足紧抱,形状像条卧着的狗,故取名土狗。

土狗具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内服可治水肿、小便不利、石淋、跌打损伤等症,外用可**脓疮肿毒。

雌蝼蛄产的卵大约经过十天左右,就孵化成和老蝼蛄的相貌完全一样的幼虫。三天以后,就有很强的活动能力了。

土狗在广东德庆一带比较多,也算是当地的一道养生食材,可炒可炸,风味独特,如果处理得当,没有任何异味。据说,这种东西非常具有阳刚之气。

11楼:匿名用户

蚰蜒[scutiger],拼音(yóu yán)

蚰蜒是百足虫的一种类型,节肢动物,像蜈蚣而略小,体色黄褐,有细长的脚十五对,生活在阴湿地方,捕食小虫,有益农事。黄褐色比普通的蜈蚣小,触角和脚部很细很长,毒颚很大,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

12楼:守护甜心

molecricket

拼音:lóugū

直翅目(orthopt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约65种昆虫的通称,生活在地下,湿土中可钻1520公分深。前足适於铲土,体圆柱形,头尖,体被绒状细毛。有翅,夜间可出洞。

产卵管不突出。产卵於土穴内,穴内存放植物作为孵出若虫的食物。欧洲蝼蛄(gryllotalpagryllotalpa)有护卵和若虫的习性,吃植物根,大量发生时,损害作物和园林。

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

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

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应该是东方蝼蛄,发生遍及全国,一般在长江以南东方蝼蛄较多)、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

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

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

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

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

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

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

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

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1代。

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5~6月产卵。

蝼蛄都营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作物根部,对作物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地下害虫。通常栖息于地下,夜间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动。潜行土中,形成隧道,使作物幼根与土壤分离,因失水而枯死。

蝼蛄食性复杂,为害谷物、蔬菜及树苗。非洲蝼蛄在南方也为害水稻。台湾蝼蛄在台湾为害甘蔗。

据国外记载,某些种类还取食其他土栖动物。如蛴螬、蚯蚓等。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2、药剂防治:a、施毒饵;b、堆马粪c、施毒土

3、灯光诱杀,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4、挖窝灭虫(卵)

附中药蝼蛄:

释名: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杜狗。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1、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忌盐一百日。

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又方:

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捣烂,露一夜,晒干,共研为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

2、大腹水肿。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又方:

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

三天后,照

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3、鼻消水(头面乳肿较重)。用蝼蛄一个。轻粉二分半,共研为末,每次取少计,入鼻中,以黄水出尽为效。

4、石淋用痛。用蝼蛄七个、盐二两,在新瓦上焙干,研为末。每服一匙,温酒送下。

5、大小便不通。用蝼蛄、蜣螂各七个,男取虫头,女取虫身,瓦上焙焦,研为末。以樗皮煎汁送服。极效。

6、胞衣不下。用归蝼蛄一个,水煎开二十次,灌入即下。

7、牙齿疼痛。用蝼蛄一个,裹旧糟中,湿纸包好煨焦,去糟,研末敷患处。

【别名】蝲蝲蛄、杜狗

【**】蝼蛄科昆虫蝼蛄gryllotalpaafricanapalisotetbeaurois或大蝼蛄g.unispinasaussure的成虫全体。夏秋捕捉,开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

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头圆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

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节膨大,第2节以下较细。复眼一对,卵形,黄褐色;复眼内侧的后方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口器发达,咀嚼式。

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呈卵形,背**有1条下陷的纵沟,长约5毫米。翅2对,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仅达腹部**,略呈三角形;后翅大,膜质透明,淡黄色,翅脉网状,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超出腹部。足3对,前足特别殳达,基节大,圆形,腿节强大而略扁,胫节扁阔而坚硬,尖端有锐利的扁齿4枚,上面2个齿较齐白石工笔画大,且可活动,因而形成开掘足,适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

后足腿节大,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背面棕褐色,腹面色较淡,呈黄褐色,末端2节的背面两侧有弯向内方的刚毛,最末节上生尾毛2根,伸出体外。

生活于潮湿温暖的沙质土壤中,特别是在大量施过有机质肥料的地中更多。春、秋两季,最为活动,常在晚间出动开掘土面成纵横隧道,白天隐伏洞中。趋光性强,能飞翔。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

【性状】干燥的虫体,多已碎断而少完整。完整者长约3厘米,头胸部呈茶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而有光泽;翅膜质,多碎落,足亦多折损不全,腹皱缩,浅黄色,有的呈黑棕色。疏生短绒毛,或**,质软,易碎。

有特异的腥臭气。以身干、完整、无杂质及泥土者为佳。

【化学成份】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有13种,其中丙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中的游离氨基酸有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其中以脯氨酸浓度为最高,天门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为最低。尿中的氨基酸有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以及未详的氨基酸等;此等氨酸,亦为血淋巴所有。

精囊中未找到精氨酸和赖氨酸。

【药理作用】蝼蛄粉混悬液灌胃,对家兔不能证实其利尿作用。蝼蛄长期喂饲,对家兔与小白鼠并未见中毒现象。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焙至黄褐色用。

【性味归经】咸,寒。有小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

入胃、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阳经。"

【功能主治】

利水,通便。治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难产,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③朱震亨:"治口疮。"

④《纲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疬,骨鲠。"

⑤《玉楸药解》:"清利湿热。"

【用法用量】3~5只,焙干研粉,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体虚及孕妇忌服。

【备注】(1)用于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实症,可与大戟、芫花等配伍。如用治尿闭,可用蝼蛄焙焦,趁热研碎,用黄酒或开水调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蝼蛄的“方言”

蝼蛄养殖技术

(一)形态特征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昆虫,俗称拉拉蛄、土狗子等。不全**。蝼蛄的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宽阔粗壮,适于挖掘,属开掘式足前足胫节末

端形同掌状,具4齿,跗节3节。前足胫节基部内侧有裂缝状的听器。中足无变化、为一般的步行式后足脚节不发达。

覆翅短小,后翅膜质,扇形,广而柔。尾须长。雌虫产卵器不外露,在土中挖穴产卵,卵数可达200~400粒,产卵后雌虫有保护卵的习性。

刚孵出的若虫,由母虫抚育,至一龄后始离母虫远去。我国大陆上所产蝼蛄有二种:即非洲蝼蛄(gryllotalpaafricanapal.

debeauvois),分布遍及全国,其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可活动的棘3~4枚;华东蝼蛄(gryllotalpaunispinasauss),分布在华东地区其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可活动的棘一枚或无。

(二)药用价值蝼蛄的药用部分为蝼蛄的干燥成虫。体形较大的若虫也可以入药。当采到或用光诱捕到虫体后,应尽快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备用,但应防发霉虫蛀。

也有记载将活虫埋入石灰中焙干备用。蝼蛄有利尿、消肿、解毒功能。内服5克~10克,可消水肿,利尿治淋及治跌打损伤;可**脓肿疮毒等症。

在进行动物试验过程中,发现本虫有小毒,但未见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三)蝼蛄的饲养技术中药材中应用的为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在自然环镜中,这两种的发生量都很大。在野外用灯诱方法采收成虫,常能获得较好效果,足以满足药源**要求。

但随着治理农业害虫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农药及施药的方法不断改进,作为重要地下害虫之一的蝼蛄,虫口数量已显著减少。为了保证药源**,在掌握药材市场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人工饲养还是必要得。群体饲养蝼蛄,以长300厘米、宽200厘米、深200厘米以上的大饲养池为好,池的四周用砖砌成,以水泥抹平,下部填100厘米厚的壤土,稍作压实,为其创造深入越冬或挖掘产卵、育儿的环境;再填入20厘米厚的湿润疏松含农家肥或腐殖质的土,这样的土质适应蝼蛄的“跑湿不跑干”、“跑松不跑硬”的习性;表面撒上一层发酵后的马粪、碎麦杆、谷糠等作为保护层,以供成虫、若虫潜入,挖掘遂道,觅食,寻偶交配或躲避天敌的袭击;再在上面松散地放上一层长麦秸、玉米芯、稻草等,作为遮荫、保湿用。

池中罩上铁窗纱盖子,防止成虫晚间逃逸。

典故《荀子》有云:“鼯鼠而技穷”,据说实际上就是蝼蛄,它有飞,缘,游,穴,走五种本领。但前翅短小,飞不能越屋脊;前足可以挖掘,却不能从土中取食;能爬却爬不上屋顶;落水能游却游不过小河;能走却跑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