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沐雨萧萧
是 人物的:
(神态描写),
2楼:水边云猫
表情描写啊,或者说说神态描写
3楼:小迈子
是正面描写和神态描写
描写英雄人物的好词好句好段
4楼:夜空
好词:一身正气 无所畏惧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挺身而出
临危不惧 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 勇冠三军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大智大勇
光明磊落 化险为夷
义无反顾 久经沙场
身先士卒 身经百战
勇往直前 视死如归
所向披靡 坚贞不屈
好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
我愿用我作部的生命,从事研究科学,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 —— 巴甫罗夫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 《巴甫罗夫选集》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 马蒂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么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大江歌罢掉头东》
好短:描写感动中国素材--**中最震撼的12大英雄
1、人民教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地 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 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2、消防战士荆利杰:舍身救人立三等功 跪地大哭“再救一个”
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危险!快撤!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
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就在此时,他听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
荆利杰跪在了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现场所有人都哭了……
荆利杰本人说过,自己不知道到底救了多少人,但是他脑海里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救人,赶快救人!
3、人民教师袁文婷:为了孩子将青春定格在了26岁
袁文婷,一个算得普普通通女孩的名字,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没有多少人知道她是谁,一位来自于汶川震灾地区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的一位教师。
汶 川震灾发生时,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学的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 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用这样的语言美丽地记录了袁文婷最 后的时光——“青春定格在26岁”。
就因为袁文婷的为了不让正处于花朵般的孩子们凋谢,她才一次又一次冲入危险的教室共救出13名孩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袁文婷能够如此镇定,救护孩子,不亚于那些战场上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袁文婷完全可以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楷模。
4、13岁女生何翠青: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被压废墟下50小时 失去右腿
5 月12日**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 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何翠青是木鱼中 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
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 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5、人民教师向倩: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
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朝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原本,只需两秒种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当她在疏散学生们离开教室时,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向倩义无反顾地大步跨近学生,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去,可此时,整座教学楼已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
6、9岁小林浩:**时救出两同学
林 浩,9岁半,**前在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小学二年级。**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我使劲爬,使劲 爬,终于爬出来了。
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 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在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声音很稚嫩,连用几个“拿”字,他就是在平平静静地叙述这 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7、人民教师严蓉:女教师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 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
一岁半的小雯欣不停地号哭:“救爸爸,救妈妈”。
“救—妈妈!救—爸爸!”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
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8、卧龙森林副局长王刚: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牺牲时带出60张平安纸条
5月16日是王刚42岁的生日,但抢险要紧,救人关键,生日早就抛在了脑后。这天一大早,王刚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上午9时许,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运送救援物资和接送人员的***降落在卧龙镇临时停机坪,王刚带领民警负责现场的警戒任务。
悲剧发生在9时37分。在救援***卸载救灾物资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尾翼悄然逼近一位正在***旁摄影的女记者,来不及过多的言语,王刚纵身一推……
王刚牺牲时,身边的战友从他身上找到一叠皱巴巴的平安纸条,这些纸条大小、材质不一,有的甚至是烟盒、收银条。每一个信息,都可能让正在备受煎熬的亲人松一口气。
牺牲的当天,王刚准备将这些写满了思念和牵挂的纸条交给***上的飞行人员带出去。而他的突然殉职,平安纸条成了他的遗物。
在生死边缘,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9、人民教师女教师周汝兰:震中4次冲进教室 全班52人脱险
面 对灾难,人的本能就是逃生。但是,在这次**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抛弃她的学生而逃生,而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 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过去了,看着整整齐齐蹲在地上的孩子们,周汝兰的泪水和着汗水顿时喷涌而出。
几天来,神州大地传诵着几个人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苟晓超、吴忠洪、杜正香……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那一刻,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10、公安部授予女警蒋敏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抗震救灾斗争中,蒋敏同志在惊悉母亲、女儿等10名亲人不幸遇难的噩耗后,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11、人民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当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 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 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12、一个小女孩在汶川**时孤身跳下6楼成功自救,随后又返回废墟里救出了好几个老师。这个女孩就是11岁的康洁。
有人觉得嗓子发紧,发干,有哽咽感存在的么
5楼:
典型的心理应激.每个人都有,这是你在进行会引起你情绪紧张的事情时必然的事情.有的人应激反应很大.
这个是可以经过熟练而改变的.比如说球员,nba的球员在万众瞩目的情况下依旧能很好的发挥水平,主场效应下更能超水准发挥.他们熟悉这些.
应激会让他们的精神更集中,技术更好.而新手在那个情况下只会因为应激反映而连自己平常的水准都打不出来.
人在突发事件时,应激反映各不一样.有好有坏.你有一个更良好的心态是关键.学会如何去面对那些事.而不是被自己的反映击败.
名家散文精选
6楼:牙牙的弟弟
1、《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2、《春》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3、《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4、《海上日出》
《海上日出》是巴金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习。
5、《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