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分析一下怎样度过有

2021-01-17 08:31:15 字数 5992 阅读 2999

1楼:匿名用户

1、生活中坚持科学唯物主义观点,就是要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存在的、运动的,自觉地认识并遵循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要承认精神、意识、静止服从于物质的关系,并认识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确立一个正确的看待世界视角,让我们所观察的世界和事物更加客观真实。

2、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最主要的就是可以教会我们,联系地、发展地看待世界和世界中发生的一切;可以运动矛盾的运动规律来看待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最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一切尊重客观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会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即要看到好的、更要看到坏的.辩证法可以给我们一个正确看待世界的方法,还生活一个本来的面目。

3、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就是让我们知道认识是永恒发展的,其发展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断走向更正确的,是无限地趋近于绝对真理的.其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而英雄的行为只有与人民的意志相符合,才能够成就英雄的事业。

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一个时事热点

2楼:好好学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普遍推行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

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了解本国的基本国情。这就需要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概括。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的基本概括。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是基于对基本国情的正确分析,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者,如何正确对待各国经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的哲学世界观)概括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的普遍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指南。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

还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结合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论述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他们的著作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在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哪些是普遍的、共性的东西,哪些是特殊的、个性的东西,避免犯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错误。

3楼:匿名用户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譬如说 利用wto规则实行**保护,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内,

4楼:光着脚上树

郑大工学院 大三的吧 你不用找了,这篇文章已经被发现了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结合实际及分析一种社会现象

5楼:蜀人蜀菜

谁是历史

的创造者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紧密相联。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由如何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所决定的。不同的立场,以对人民群众作用问题就有不同的回答。

所以,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群众作用问题上,表现为英雄史观。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必然主张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社会历史,否定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基本上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唯意志论”。它把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夸大到了极端,认为历史是由帝王、将相、英雄、智者等个别杰出人物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类的历史是由英雄豪杰所任意创造的。甚至帝王的一时喜怒、英雄的某个偶然动机,都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而人民群众则被他们污蔑为消极被动、毫无秩序、缺乏理性和无所作为的“群氓”,只能是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者宣称“意志支配世界”,他们认为历史的创造者只能是受过教育的智者,“愚昧无知”的群众不能进行独立的历史创造。十九世纪末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是“唯意志论”的典型代表,提倡一种“超人”学说,说什么“超人”更高贵的人种,它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别就像人与猿一样。

尼采认为,人民群众都是“一大堆多余的废物”。在中国的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称管理国家的方法是“驭民之术”,广大群众是可以随意驱使的。

另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它和“唯意志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认为历史不是由个人任意创造的,而是由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力量决定的。至于这种神秘力量究竟是什么东西,各种说法都有。

例如:有的认为是“上帝”、是“神”,中国古代的唯心论则认为是“天命”、“天道”,黑格尔则认为是“绝对精神”的力量。虽然说法不一,但都是“宿命论”。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神秘的精神力量总是在人间寻找帝王、英雄豪杰和智者,来作为**人,由这些**人去实现由客观精神已安排好了的历史进程。其特点,是在于把个别的英雄人物来神化,实质上是主张英雄豪杰创造历史。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自称为“天子”,也就是认为是天意的安排和体现者。

黑格尔认为,拿破仑这样的英雄人物就是主宰世界的绝对精神的代表者,而人民群众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创作材料。

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虽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都是以共同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为前提,都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颠倒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一切唯心主义者,不论是哲学上的还是宗教上的,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都相信灵感、启示、救世主、奇迹创造者,都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为什么能够长期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地位,而且至今也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呢?追究其根本原因,应于它有着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首先,有认识根源。我们考察任何事物,都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认识和掌握它背后的本质关系和内在规律。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动规律与自然界不同,自然自身的运动规律可以没有人参入也照样存在,而社会历史就不能没有人的参入。

一切社会历史都是人的活动,而人又是具有一定动机和目的,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们在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时,往往被社会发展这个特点所迷惑,易于片面夸大人的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把社会发展的根源归结于少数英雄杰出人物的思想动机,常常会造成一种历史的错觉。例如:

把克伦威尔的出现看作是十七世纪英国革命的原因;用华盛顿在美国历史**的出现来解释美国的独立战争,等等。往往把历史事件完全归结于杰出人物的活动,而看不到这些英雄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条件;只看到英雄杰出人物的个性、意志等偶然因素的作用,而看不到这些个别人物背后的广大群众的巨大力量。历史的记载者,又往往过分称赞英雄杰出人物,这就容易把人们的认识引入歧途。

其次,有社会历史根源。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之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人们单个生产分散和疏远,广大人民群众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聪明才智很难发挥;而统治阶级则在各方面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文化教育上享有特权并且掌握信息资源,把人们的才能差别进一步扩大。在这种制度下,人有贵贱之分,大大增强了产生英雄史观的现实可能。

再次,有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历代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已的统治地位,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剥削,总是从自已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出发,有意歪曲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一方面采取***策,极力美化剥削制度,以维护统治;另一方面极力夸大与神化统治者与个别的英雄杰出人物,有意地抹杀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历来就是剥削阶级的精神支柱,在剥削阶级文人的笔下,世界历史就是伟大人物的传记。经过这种有目的的长期的歪曲宣传,就使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产生由可能变为现实。

但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歪曲不了的,假象终究要被剥去,被颠倒了历史一定要恢复过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带来了社会历史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正确地说明了人民群众与英雄杰出人物的关系,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根本问题,第一次全面地彻底地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社会发展的实际过程看,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人民群众正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只有在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政治、科学、艺术、教育等等活动,创造人类的精神财富。

同时,正是人民群众在生产斗争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提高劳动技能,改进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于社会实践,而人民群众正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的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同时,如果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作基础,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无从产生。

那种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性方面抹杀人民群众巨大作用的偏见,只不过是剥削阶级的伎俩,是同社会历史的真实情况相背的。

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作为社会变革物质基础的生产力,而且自身构成了社会变革中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通过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社会变革来实现的。

人类的社会发展史证明,一切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无一不是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结果。

故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补充:对中国历史或现状的问题立论,主要是所掌握的资料须充足。因个人的信息资源有限,加之需有很深的研读并有造脂,故一般人不会议论。望你能够理解。在爱问这样的栏目,为解你问,再论一题。

论题: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所实现的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它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制定,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问题的科学解释,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根本标志,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彻底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结束了唯心史观长期独占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同时,克服了以往唯物哲学的不彻底性,使它飞跃、发展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是半成品的唯物主义,即在自然观上的唯物而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哲学唯物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从此形成了彻底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就是以唯物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后,对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地作了科学的论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现实科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富于革命实践意义的伟大贡献。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指明了资本主义灭的不可避免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它使人们不再象空想社会主义那样,把社会主义只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剥削罪恶的道德愤慨、对未来社会的理性追求上,而是建立在以科学的历史观对资本主义的客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并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

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故此,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胜利地指导了过去,而且也是指导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