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中地数媒
一、研究思路
在充分收集、消化和吸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地球科学和成矿理论为指导,并综合矿床学、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岩(矿)相学与矿床地球化学相结合、矿物学研究与同位素测试相结合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对两个典型矿床开展全方位剖析,并进行对比,总结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研究工作基础上,以哈达门沟金矿床和金厂沟梁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手段,深入剖析金-钼(铜)矿床(点)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以确定金-钼(铜)矿床的矿床类型和成矿机理过程以及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和演化规律,**岩浆活动和金矿成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找矿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包括矿区地质勘查报告、研究报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著和文献,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重点对两个典型矿床开展详细的矿床学研究,开展以路线地质观察、典型剖面测量,了解工作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演化特征,查明它们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重点观察研究含矿地质体及矿体的产出特征、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矿石类型和热液蚀变特征。在以上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集岩(矿)石标本样品。
(3)选取代表性岩矿(石)标本,磨制光(薄)片,碎样,挑选单矿物,为开展室内研究和各种地球化学测试做准备。
(4)对代表性金矿矿石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进行温度、压力、盐度和成分测定,查明成矿流体的主要物质组成,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推断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演化,揭示成矿作用过程。
(5)对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特征研究,揭示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特征以及与区域岩浆活动的关系。
(6)对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锶-钕-铅同位素研究,确定成岩(矿)物质**、源区特征和演化过程,了解壳、幔物质在含矿侵入岩和金属矿体中所占比例。通过氢-氧-硫同位素的研究,对成矿流体的产物(矿石和蚀变岩及其所含矿物)进行系统分析,阐明成矿流体**和运移过程以及成矿物质聚集机理,揭示地壳不同期次演化阶段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
(7)开展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通过锆石shrimp u-pb和la-icp-ms u-pb方法对岩体年龄进行约束,通过辉钼矿re.os,绢云母和钾长石等含钾矿物ar-ar年龄测定来确定成矿作用的时限。
(8)综合研究,结合本次野外观察和室内测试成果,对矿床产出的地质环境、矿体特征、矿床成因开展解剖性研究工作,**矿床成因和成矿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展两个典型矿床的对比研究工作,并结合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深化对华北板块北缘金矿成矿规律的认识,为区域金矿找矿勘查提供指导。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原则
2楼:中地数媒
本书主要宗旨在详细研究煤层顶板沉积特征及构造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以及不同的思维理念,详细地分析煤层顶板稳定性并对之进行评价与分区,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如下。
1.4.1 研究方法
岩层受沉积环境的控制,沉积岩体的岩性、岩相及其组合特征在垂向上有旋回变化,在侧向上发生增厚、变薄甚至尖灭,即沉积相变现象; 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沉积岩体发生变形与破坏,使沉积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化; 煤层顶板稳定性是由煤层顶板岩石 ( 体)本身的力学性质和裂隙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岩体结构、岩层组合特征控制着岩体的力学性质,因此,评价煤层顶板稳定性需要考虑沉积岩体组合结构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包括顶板岩性变化,断裂构造和采动条件下断裂过程以及地下水、地应力等因素。由于岩体结构力学效应的复杂性,使用单一手段均难以揭示其本质,因此需要采用实验室实验研究、理论分析、现场观测与理论计算等手段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
本书采用沉积 - 构造研究方法对煤层顶板的稳定性问题进行评价,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的定量化处理和编图工作。
1.4.2 研究思路流程 ( 图1.6)
研究思路流程见图1.6。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 对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分析研究,包括顶板岩性差异、胶结类型、岩层组合方式、层理,以及古河流的冲刷侵蚀作用。
2) 对区域地质构造,如断层、节理和褶皱的发育规律,以及产生的次级小断层、节理、裂隙的分布情况和滑动构造特征等进行分析。把油气勘探中的储层**方法与煤田**资料的特点相结合,将**属性技术、相干/方差技术进行综合并应用到**资料的构造解释过程中。利用三维**资料,查明采区内落差 5m 左右的小断层,提高现有的**解释精度与可靠性,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3) 岩体力学性质、强度特性参数表现在岩体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以及岩石的坚固性方面。变形特性参数主要表现在弹性模量、泊松比、流变性等方面。强度高的岩体相对强度低的岩体稳定,变形小的岩体相对变形大的岩体稳定。
4)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顶板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确定影响顶板稳定性的不同因素,分配权值,通过层次分析对不同地区、不同影响因子作出顶板稳定性分区评价。
图1.6 研究思路流程图
5) 运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顶板稳定性分析。
6) 多源信息**煤层顶板稳定性的方法研究。从三维**数据体中提取对断层和裂隙发育带反应灵敏的属性参数,结合相干/方差体技术,对煤层的地质构造和裂隙发育带进行解释。通过**反演,获得波阻抗数据体,对煤层顶板岩性和裂隙发育带进行解释。
利用 gis 平台,把三维**、地面钻探、测井和井巷工程等多源信息进行复合、综合分析后建立**与评价模型。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3楼:中地数媒
考虑到煤矿山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研究区实际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煤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分析;
2)采空塌陷问题及综合治理;
3)煤矸石和矿坑废水污染、占地综合一体化处理;
4)土地复垦的生态地质技术;
5)利用煤矿山湿地实现废水资源化的生态地质技术。
采用的研究思路为通过煤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研究采矿活动引起岩土体结构改变和将古物质输移到地表所产生的地质环境效应,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提出煤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科学思路,据此,课题研究(图1.1)。
图1.1 课题研究思路框图
人工采掘岩土和煤炭使地下物质亏空,导致地面变形和塌陷;采空塌陷问题综合治理就是对覆岩变形方式和过程加以控制,包括事先预防控制和事后治理修复。首先研究地面变形机理,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分析地面变形稳定过程,确定风险分析和稳定性评价方法;然后对规划开采区段进行采后风险预判,对已有采空塌陷区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根据风险预判结果调整开采方案或采取搬迁避让等措施,对采空塌陷风险实施控制和预防;根据地面稳定性动态评价,确定适宜开展治理的时间和空间区域,以确保塌陷区治理与煤炭生产过程和地面变形发展态势相协调。
对建设用地,根据煤矸石、黄土介质的扰动情况,提出地基处理的力学设计参数;对农业用地,依据不同生活型植物与其地境的有机联系,确定农田复垦的覆土土质、覆土厚度。
人工采掘活动在造成地下物质亏空的同时,将古物质输移到地表,参与现代地球表生带物质能量循环,产生煤矸石和矿坑废水污染、占地问题,本课题提出综合一体化处理思路予以解决。对煤矸石山、废水排放系统的空间位置进行重组,将矿坑废水排放出口上移至煤矸石山上游方向,变煤矸石山、矿坑废水多源污染为单源排放,形成一个由废水排放出口→煤矸石山→地表水组成的一源一汇的流动系统,将污染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向煤矸石山掺加黄土,使煤矸石、黄土、矿坑废水混合,通过对环境介质作用过程的控制,使混合液达标排放,同时煤矸石被淋洗后可加快贫化过程利于煤矸石山绿化;混合液排入地表水后,对原有湿地进行扩容,运用植物、底泥、水体等水域生态要素的共同作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在煤矸石山顶部进行复垦或绿化,解决煤矸石山占地和表面扬尘、冲刷淋洗污染问题;依据植物与其地下生存环境的关系,确定煤矸石山复垦绿化和湿地扩容方案。
塌陷区土地复垦和煤矸石山复垦绿化,是一种植物恢复与地境的重建过程,采用生态地质学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开展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然后进行植物根群调查,以确定不同生活型植物与地境层片的对应关系;通过土壤剖面调查,分析地境内生态因子特征;根据适于植物生长的地境深度确定不同生活型植物复垦的覆土厚度,根据地境内生态因子确定适于植物生长的肥力参数,进而选择复垦的覆土土质;据此开展塌陷区土地复垦和煤矸石山复垦绿化,可将植物与其地下生存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
矿坑废水经综合一体化处理达标排放后,仍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水质仍然较差,不能充分利用;二是多年来的矿坑废水直接排放,使王河湿地受损严重,虽然废水达标排放后可改善湿地生态,但依靠自然演替的修复过程极其缓慢,因此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加快湿地生态演替。基本思路是通过湿地生态建设实现废水资源化。根据湿地植物的植株、根系、底泥、水体对有害组分的吸收、截留、埋藏矿化等作用,确定现有湿地的除污能力;根据综合一体化处理后混合液资源化的要求,对湿地除污能力进行规划,配置合理的缓水湿地面积和植物生物量。
湿地植物的配置,同样按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地境深度、地境内生态因子的要求进行。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4楼:中地数媒
1.2.1 主要研究内容
以遥感、地质、航放、重磁、dem 信息处理分析为基础,以多源信息深入挖掘和深化应用为目标,以相山地区进一步找矿方向的厘定为目的,重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图 1.1 相山矿田铀矿分布略图
1.2.1.1 相山火山- 侵入杂岩总体形态研究
主要研究其形成背景、基底构造、形态特征、与区域地层构造的关系和成因定位机制。相山火山- 侵入杂岩的总体形态研究是深部成矿条件研究的基础。
1.2.1.2 新构造运动研究
通过 landsat-7etm+多光谱数据的图像融合和 rgb 合成,对相山地区地貌景观、岩性、线状构造和环状构造进行全面分析,并重点研究线状构造的第四纪活动形迹,**新构造运动对该区成矿幅度和矿床保存的影响。
1.2.1.3 相山西北与东南部的对比研究
相山铀矿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东部很少。笔者将进行构造岩浆发育特征、遥感影像、重磁表现、基底形态、成矿特征的对比分析,探索相山铀矿空间分布差异性的主控因素。
1.2.1.4 侵蚀作用和保存状态研究
矿床是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矿床形成后还会经历各种变化和改造。相山矿田全盲矿床很少,矿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作用。虽然以往矿床成因研究成果颇丰,但矿田的侵蚀深度以及保存状态研究薄弱,因此笔者开展了侵蚀深度或侵蚀程度的评价研究。
1.2.2 研究思路
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前人丰富资料、成果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数据库技术、信息集成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对相山火山- 侵入杂岩总体特征及矿床保存状态进行研究,为相山矿田深入找矿提供依据。
(1) 调研、收集国内外遥感、地质、航放、重磁、dem 技术的发展态势和技术资料,了解多源信息集成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现状和动态,明确技术关键,确定研究重点及所采用的 gis 技术平台。
(2) 系统地收集相山地区区域地质、遥感、航放、航磁、地面物化探和水文地质等资料以及相关**、专著。了解研究区的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成岩成矿方面存在的问题。
(3) 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数字化和影像化,构建相山地区空间数据库。
(4) 在空间数据库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支持下,首先对相山地区积累的多源信息逐一进行单信息分析,然后进行多源信息集成处理。通过信息挖掘,发现规律,形成认识,并应用于勘查实践。
技术路线框图见图 1.2。
1.2.3 研究方法
在文献调研、资料收集、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以下技术方法:
(1) 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新构造运动的调查,重点观察主断裂的活动形迹。
(2) 地质、etm、航放、重磁、dem 单信息分析。etm 图像处理在 erdas imagine8.6 平台进行,通过增强处理、比值分析、主成分变换,提取线性构造和蚀变异常并进行地质分析; 航放信息采用能谱参数计算、图像编码等技术方法; 重、磁信息则采用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和方向导数处理; dem 主要采用地形形态分析等方法。
图1.2 技术思路框图
(3) 在空间数据库等相关技术的支持下,将遥感信息与地质、航放、重磁和 dem 数据进行集成处理,开展相山火山- 侵入杂岩总体特征和侵蚀状态保矿条件研究。信息集成是本次研究将要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遥感与航空放射性信息的集成,遥感与重磁信息的集成,遥感与地球化学信息的集成,遥感与地质地理信息的集成。
(4) 采用 c 语言和 matlab 软件开发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对地学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
(5) 以基础地质信息的深入挖掘为主导,结合其他地学信息和集成处理成果,开展相山地区关键地质问题的综合应用研究。
本选题的创新点主要有:
(1) 研究思路上实现两个转移,即从单信息研究到多源信息的对相山地区的总体研究; 从成矿作用研究为主到成矿作用和保矿研究并重。
(2) 在研究内容上,注重了新构造运动和剥蚀状态研究。
(3) 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多源地学信息的综合运用,其中传统的地学研究方法与空间数据库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相结合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楼 中地数媒 1 2 1 主要研究内容 以遥感 地质 航放 重磁 dem 信息处理分析为基础,以多源信息深入挖掘和深化应用为目标,以相山地区进一步找矿方向的厘定为目的,重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图 1 1 相山矿田铀矿分布略图 1 2 1 1 相山火山 侵入杂岩总体形态研究 主要研究其形成背景 基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楼 影影老师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自身的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的。 1 五要素 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 其群体差异...
定量研究方法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楼 度度 定性研究 qualitativeresearch 和定量研究 quantitativeresearch 的根本性区别有三点 第三,定量研究者的目的在于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对各种环境中的事物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解释 与此相反,定性研究则试图对特定情况或事物作特别的解释。换言之,定量研究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