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细水长流荫远堂
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大迁移,看看当年我们的家族祖先的迁徙轨迹。
第一次:西晋“永嘉之乱”时期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
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二次: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七年零二个月的时间里主要战场基本上都是在北方,而南方则繁荣依旧。
南方重镇如金陵、广州等很多地方,照样有着大批来自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来大唐做生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第三次:两宋末年时期北宋末年“靖康之乱”,金邦女真人乘宋朝国力空虚,乘机大规模南下,因无非忍受金邦的**和高压政策,山东、河南等地的汉人纷纷跟随着朝廷大批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到南宋末年,忽必烈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第四次:明初大移民为了维护统治,朱元璋不得不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移民,命令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在明朝后来多数的史籍记载中,往往可以看到“国朝初,人稀少”的字样,但经过这次大移民,华北、华中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到永乐年间,北京、开封等城市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第五次:湖广填四川,“填出康乾盛世”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顺天府尹张德地擢升为四川巡抚,此时的四川经历了明朝末年以来数十年的战乱,已是“十室九空”,重庆城中不过数百户人家,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户。人口稀少的后果之一是四川境内老虎横行,顺治年间,南充县曾招来500多人开垦定居,被老虎吃掉了228人。
向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在**的鼓励下开始了。政策上对移民的奖励颇为诱人:移民入川,五年内不用纳土地税。
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还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
第六次: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到了近代,中国还有同一时期三个不同方向的移民潮,人们习惯称之为“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跟“湖广填四川”不同,这三次移民,都是民间自发的。
闯关东:关就是山海关,关东也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康熙年间,东北实行封禁,不许汉民进入“龙兴之地”垦殖、采矿,但是私闯关卡,到禁区开垦土地的农民,依然难以禁绝。
到了咸丰末年,封禁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关内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东北。到**之后,闯关东的移民潮越来越高涨,每年移到关外的民众多达数十万,最高时,一年有上百万河北、山东的居民举家迁往东北。走西口: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经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走西口”流民潮持续了300年。
下南洋:这一批前往海外的移民,也成为最早拥有近代化思维的一批华人。自清代晚期以来,南洋华人中的杰出人士就不断反哺大陆,开办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许多南洋子弟都在后来回到中国,投身革命与抗战。
抗战期间,仅在滇缅公路服务的华侨就多达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牺牲在那里。中国历史上这六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对促进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发展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姓氏源流、谱志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也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次人口大规模迁徙,其原因和意义是什么?知道的答一下,越详细越好!
2楼:浔觅悻褔的回忆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四、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规模宏大的官方移民。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
六、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10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七、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
八、山东、河北、河南的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九、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
十、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的移民路线。
3楼:然若错
(1)秦代和西汉秦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国的人口迁移史上,是属于先驱性的,对以后历代的移民政策影响很大。除政治流放外,其内容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实关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
第二类是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
(2)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
移民中不少学者、士大夫后来均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周瑜、鲁肃、张昭等,原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加,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少数民族的迁入,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为随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动乱埋下了伏笔。
(3)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大糜烂、大破坏的时期,迁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动乱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仅据官方统计,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
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
”“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
“晋永嘉二年,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4)“安史之乱”隋、唐两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迁移上的作为却远不如秦、汉,原因在于人民在此之前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动乱,饱尝流离之苦,安土重迁,从心理上对人口迁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汉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垦戍边,大多未能终善其事,往往利未见而害先行,教训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组织的人口迁移甚少。
直至震憾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触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至此,中国南方的人口规模第一次达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
“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自北方,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弃疾等。
(6)元末明初中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从“靖康之难”到元末的两个多世纪中屡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与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极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对人口迁移的现实需求,再加上开疆卫边的需要,使明初出现了人口迁移的一个高潮,但其性质与前几次因动乱产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后不久即着手组织人口迁移,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等。故史籍称“太祖时徙民最多。”明初为了巩固边防,在长城一线设立了称为“九边”的9个镇,在国内其它战略要地,也设立了许多驻兵设防的卫,仅洪武朝三十一年设卫即达136处。
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明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7)清代对台湾的移民台湾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后不久,郑成功即率兵一举收复。此后郑成功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不长时间内移民数即达20万人,在全岛总人口中占了大部分。
清朝统一台湾后,对移民问题采取了暧昧的态度,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使之难以在台湾生根,目的乃在于防止台湾人口日增,羽毛丰满后重蹈郑成功在台湾抗清的“覆辙”。直至清代中叶,因大陆人口压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1811年台湾汉民已逾200万人,比一个半世纪前猛增了六七倍。
清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8)清末和**时期对东北的移民在历史上中国的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满人倾族入关后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为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并在辽宁境内筑起“柳条边”,严禁居民越界垦殖。同时又把东北作为流放犯人的场所,这些所谓“流人”,对东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加上违禁前来的农民,全区总人口至清代中叶仍有明显增长。进入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源源流入东北,至1840年全区总人口已突破300万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这时全国人口已达4亿人,人口压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而在国际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皇**对东北一直虎视耽耽。
在此形势下,满清朝廷遂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如此既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为朝廷开了一项财源,又充实了边防。此外,对移民还“酌量给以工本”。所有这些都促成了一股“闯关东”的狂潮,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已增至1800万人以上,比1840年增长近5倍。
**建立后,“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九一八”以前估计年均移入约25~30万人,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两省,此后移入人数仍很可观。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区总人口巳近400万人,比1910年再翻一番。纵观中国整个人口迁移史,清末民初对东北的移民,强度最大,效果最佳,无论对中国人口地理还是经济地理,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9)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迁移
1、50、60年代从沿海地区、特别是从沿海城市向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如三线建设企业内迁、支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等;
2、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劳动力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运动;
3、以及因工程建设项目而形成的工程移民。
与通常的人口迁移不同,工程移民是非志愿移民(involuntaryresettlement)。这类移民是由于水库、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而造成的。以水库建设为例,50、60年代建设的新安江水库、三门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均产生了数十万的移民,目前在建的三峡工程动迁人口达百万之众。
据估计,建国后我国因工程建设而形成的非志愿移民总数在4000万人以上。因此非志愿移民已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结构重构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原因下雨的主要方向及影响人文地理
1楼 匿名用户 中国目前人口迁移,主要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特别是向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出三角钱钱一 影响目前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2楼 du知道君 自然环境因素 1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 植被和水文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淡水,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