缇萦救父是孝顺的故事还是忠义的故事

2021-01-12 18:20:52 字数 4997 阅读 4036

1楼:暖暖炊烟袅袅

缇萦救父是一个孝顺的故事

缇萦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时代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

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

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了很多病人。

缇萦救父故事

2楼:王王王小六

仓公,又称太仓公,姓淳于名意(前205-前140年),是临淄人,因其做过齐太仓长,管理都城仓库,所以习惯上称他为仓公。

仓公师从阳庆,阳庆传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他学了三年,给人治病,能预决病人生死,一经投药,无不立愈,因此远近闻名。仓公切脉已臻于神乎其技的程度。

由于求医者众,而仓公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家常失望而归。日久,求医者开始愤懑异常。就象以上所举医案,由于仓公能预知生死,有的病人就无药可医,病人就责怪仓公不肯医治,以致病人死亡。

怨气积久了,终于酿成祸祟。

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权势之人告发仓公,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仓公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

因此,仓公将被押送到长安受刑。

仓公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都去送父亲,相向悲泣。仓公看着五个女儿,长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却没有一个有用的。”

听完父亲的哀叹,十五岁的小女缇萦决定随父进京,一路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一路上父女俩风餐露宿,尝尽人间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长安,仓公被押入狱中。

为了营救父亲,缇萦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请求做奴婢替父赎罪。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

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扩展资料

该故事的出处是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原文如下:

文帝四年,人上书言淳于意受赂,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之长安。

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书闻,上悲其意,此岁即除肉刑法。

译文:汉文帝的四年中,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按照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

淳于意有5个女儿,跟着(囚车)在哭。淳于意生气,骂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危急时没有人能帮忙。

”这时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感到悲伤,就跟父亲向西到达西安。

上书说:“我的父亲担任官吏,齐地的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应当获罪受刑。我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而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

我希望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

她的书信被皇上听到后为她的意愿感到悲伤,这一年也废除了肉刑法。

3楼:匿名用户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

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

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

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

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

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读完“缇萦救父”的故事,你想对缇萦说什么?

4楼:匿名用户

缇萦,你真勇敢!我要向你学习!我还要和你一样孝敬父亲。

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当处以肉刑,被逮捕拘压在长安诏狱。他的小女儿缇萦向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他犯了罪,按法律应判处肉刑。

我感到悲痛伤心的是,死人不能复生,受刑者残肢不能再接,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没入官府做官婢,以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使他得以改过自新。”

文帝很怜悯和同情缇萦的孝心,五月,下诏书说:“《诗经》说‘开明宽厚的君主,是爱护百姓的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还没有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有的人想改变行为向善,也无路可走了,朕很怜惜!

肉刑的残酷,以至于切断人的肢体,摧残人的皮肉,使人终生无法生育,这是多么残酷和不合道德!难道这符合为民父母的本意吗!应该废除肉刑,用别的惩罚去代替它;此外,应规定犯罪的人各依据罪名的轻重,只要不从服刑的地方潜逃,服刑到一定年数,就可以释放他。

制定出有关的法令!”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制定这样的法律条文:“原来应判处髡刑的,改为罚作城旦和城旦舂;原来应判处黥髡刑的,改作钳为城旦、钳为城旦舂;原来应判处劓刑的,改为笞三百;原来应判处斩左脚的,改为笞五百;原来崐判处斩右脚以及杀人之后先去官府自首的,官吏因**、枉法、监守自盗等罪名已被处置但后来又犯了应判处笞刑的,全都改为公开斩首。罪犯已被判处为城旦、城旦舂的,各自服刑到一定年数后赦免。

”文帝下达批准文书:同意

“缇萦”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缇萦救父”的故事是什么内容?

5楼:匿名用户

缇萦救父

西汉初年的文景时期是一个刑罚宽舒、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尤其是文帝,对减轻刑罚做了许多努力。比如他下令废除了秦朝一些严酷的型法,如连坐、肉刑等。

“连坐”就是一个人犯法,不但罪犯自己要按法律的规定受刑罚,就连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姐妹也要陪着受处罚。汉文帝觉得一个人犯罪应该由他自己承担,而不应该把他的家人都连累上,于是便下令废除了“连坐”的刑罚。老百姓对这项政策十分拥护,因为他们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受别人牵累而受刑了。

另一种刑罚叫“肉刑”,是一种伤残犯人肉体的刑罚,如在犯人脸上刺字、割鼻子、砍断犯人的手脚等,非常残酷。这种酷刑被废除,中间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据说当时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叫淳于意。淳于意曾被封为太仓令,但他不愿意巴结官场上的人,就经常到民间给老百姓治病,老百姓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次,一个有钱的商人请淳于意给他的妻子治病。商人的妻子已经病得没有办法医治了,没过几天,病人就死了。大商人用钱贿赂了官府,坚持说是淳于意把他的妻子害死了。

县官收了商人的钱,不问青红皂白,就断定淳于意有罪,判他受“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临走时,他伤心地说:“可惜我没有儿子,遇到急难时也没人帮助。

”淳于意最小的女儿只有十几岁,名叫缇萦。她既替难过,又有些不平:“为什么女孩就不能替父亲分忧呢?

”于是缇萦偷偷地跟随父亲来到长安,求人**了一份告状信,又到宫门口求守门的人帮忙,传到了汉文帝的手中。

汉文帝收到告状信,听说告状的人竟是一个小姑娘,感到十分惊奇急心拆开信看。只见缇萦在信上写道:“我父亲淳于意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这次他被人诬陷,要被处以肉刑。肉刑太残酷了,受刑的人肢体残废,以后再也不会复原。刑罚的目的是为了让犯人能够改过自新,可受肉刑以后,犯人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

为什么要用这种刑罚呢?”缇萦还说,她愿入宫做奴婢,替父亲赎罪。汉文帝觉得缇萦说得很有道理,就和大臣们商量:

“犯了罪应该受刑罚,但也应该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现在的肉刑不能帮助犯人改过自新,你们快想个办法代替肉刑吧!”

大臣们商量之后,就决定用打板子的办法来代替肉刑。原来应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原来应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汉文帝正式下令用打板子的方式来代替肉刑,这样,缇萦的父亲终于免受肉刑之苦了。

参考资料:http://****wuyishan.gov.**:8080/ygwy/shownews.asp?newsid=1354

缇萦救父废缇萦是怎样的人

1楼 山海轩 缇萦是西汉王朝 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 时代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 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 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

故事寓意事什么,故事的含义是什么?

1楼 百度用户 故事的寓意就是指故事所隐藏的内容,他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什么精神,给人以什么启发! 2楼 匿名用户 就是故事所要说明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故事的含义是什么 3楼 梦男 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 旧业 先例 典故等涵义,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

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名人的成长故事,最好是

1楼 梁梁梁梁梁 成功就是用板砖铺路 相声演员郭德纲演相声独树一帜,常常是一票难求,当主持驾轻就熟,诙谐幽默,演影视也顺风顺水,颇受欢迎。但郭德纲也一直都是个有争议的人,批评他的板砖和赞美他的鲜花差不多一样火爆,有人预言 这小子就是个泡沫 ,兔子尾巴长不了,有人指责他的某些作品风格低俗,类似二人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