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大企业税收征管的效能简,如何转变税收征管方式提升征管效能

2021-01-12 14:51:50 字数 5807 阅读 4616

1楼:绿水青山

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从顶层设计上对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改革进行了部署,要求对纳税人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区分不同风险等级分别采取风险提示、约谈评估、税务稽查等方式进行差别化应对。同时,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层级,对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企业,将其税收风险分析事项提升至税务总局、省级税务局集中处理,将分析结果推送相关税务机关做好应对。

一是推进税收立法进程,明确税务审计与稽查职能定位。税收法律、法规是税务机关执法的依据。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尚没有税务审计方面的明文规定,税务审计缺乏法律依据。

同时,税务审计与税务稽查的职责、定位如何划分,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我国目前的稽查力量,承担了很多的日常检查,其履行打击涉税犯罪的法定职责,被繁重的日常检查所束缚。建议从法律层面,确定税务审计的法律地位,区分日常税务审计与税收违法调查(税务稽查)之间的职能定位,将税务稽查打击涉税犯罪的法定职责归位,将原有的日常检查力量充实到税务审计工作中来,税务稽查与税务审计并行,共同提升大企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二是借鉴国内先进经验,“两个结合”开展税务审计。审计对税务部门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在国内其他部门并不新鲜。审计署、财政专员办、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组织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审计工作。

从其经验来看,现阶段大企业税务审计工作应该做到“两个结合”,即全国范围的“兵团作战”与小规模专业团队作战相结合,针对一个行业或者一户企业的综合审计与针对同一类型风险点的专业审计相结合,从而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质效。

三是培养专业化审计人才,试点推行驻厂税务审计。大企业大多人员素质较高,财务核算健全,纳税遵从能力较强。同时,大企业管理区别于中小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大企业涉税问题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大企业跨国交易、税收筹划、跨地区的集团式经营和商务模式的不断创新等方面。

管理信息不对称、管理人员质量与数量不足,制约了大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建议培养优秀的审计人才,根据企业规模和审计工作量,组成审计小组到大企业总部试行持续不间断的驻厂税务审计。

四是探索个性化服务措施,建立事先裁定制度。个性化服务是未来大企业纳税服务的发展方向,其核心在于事先裁定制度。对于该制度,目前国内尚无成文规定,但相关研究已经开展多时。

建议税务总局适时出台事先裁定制度,由税务总局大企业管理司集中受理定点联系企业涉税事项事先裁定,组织相关司局分工协作,及时对企业申请的交易或特定事项的税法适用进行确认,发布解释性文件,提高税法适用的确定性,增强税法的透明度,帮助大企业有效防范和控制税收风险。

如何转变税收征管方式提升征管效能

2楼:匿名用户

转变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

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的永恒主题。

伴随税收工作的不断发展、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也一直在路上。

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着力解决税收征管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问题”是税收征管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征管高效”的要求。

如何实现这一要求?《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指明了方向: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转变税收征管方式,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加快税收征管科学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改革后,征管方式更加科学,管理手段更加有力,带来的优势也将更加凸显。

放管结合:风险应对更精准

分类分级:税源管理更高效

信息管税:税收征管更科学

日益增长的征管矛盾倒逼着改革。如何化解“以票控税”带来的问题?

《方案》提出,推行“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全面推行电子发票、加快税收信息系统建设、发挥税收大数据服务国家治理等诸多要求,实现“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转变。

为进一步加快税收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明确,在2016年全面完成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任务,统一国税、地税征管操作平台,形成覆盖所有税种及税收工作各环节的信息系统,并逐步实现征管数据向国家税务总局集中。

随着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和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和规范运行,税收征管科技含量显著提升,标准更加统一规范,将为信息管税插上腾飞的翅膀。

**于网络

如何激发税务干部积极性,提升税收征管效能

3楼:一生花一火花

我国税收征管中信息化现状及政策建议 2009-7-10 13:38 赵一丽 毛林 【大 中 小】【打印】摘 要: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对税收信息化建设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数据采集、传递、存储有待完善,信息不能共享,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当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税收信息化管理的新理念,拓展数据采集领域,提高数据准确度,改进数据存储手段,整合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推行信息人才战略,推进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业务流程重组等建议。

4楼:匿名用户

制定一套奖励机制和严格的考核责任追究办法。

5楼:匿名用户

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双管齐下,必有成效。

**怎样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

6楼:南阳王韵皓

大企业是指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购销量大、管理规范,经济地位重要,税源举足轻重,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量较大的企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跨区域经营、市场覆盖面广、内部结构复杂、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业越来越多。传统的低层面、分散型的税务管理已无法满足需要。

对大企业实行分类、有效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成为当务之急。国家税务总局审时度势,在市级以上国税机关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着力加强对大企业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可谓正当其时。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大企业税收征收管理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大企业的特点及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

(一)大企业的特点。一是生产经营和资产规模大,生产、营销和管理机构层叠庞杂;二是生产经营流程长,税源结构复杂且有跨度性;三是购销业务量大、市场覆盖面广,进销核算具有规模性;四是企业管理结构较为完备,资金、物流管理十分规范,内控机制较为健全;五是依法纳税和维权意识较强,财务税收专业化水平较高;六是经济地位重要,税源举足轻重,税收收入所占比重较大。

(二)传统的大企业税收征管模式。市级国税机关未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以前,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一直由市级国税机关下属的区、县级国税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别进行。在管理模式上与中、小企业一样,即由企业自主到办税服务厅或网上申报纳税,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催报催缴、日常检查、纳税评估等日常性工作,相关业务部门按税种分别对其进行纳税辅导,稽查部门针对其纳税情况实施专项检查等。

二、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和现实问题

(一)管理部门重叠。大企业具有它的独特性,在税务征管模式上,一直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当前提出为大企业提供国际化、现代化、专业化纳税服务的要求下,原有的征管模式很难适应新的要求。

管理分散,造成管理水准不一;管理部门过多,很难为纳税人提供便捷的服务;内部管理细化,难以降低征纳双方的税收成本;多层次的管理,往往是管而不实。

(二)征收与管理脱节。在日常的征管中,一般认为大企业财务健全,账务比较规范,依法纳税意识较强,故在办税服务厅进行申报纳税时,基本上是无异议审核。税源管理部门对大企业的税收征管精力主要放在完成催报催缴工作任务上,对大企业的日常检查、纳税评估、业务辅导、政策咨询等很难落到实处。

(三)人员素质不适应。大企业生产经营、购销核算、组织管理机构复杂;业务量大,管理环节多,涉及多个行业且跨地域经营,专业化分工细致,信息化程度很高。为了提高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大企业培养、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与之相比,国税部门现有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明显不足,精通法律、财会、计算机、英语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匮乏,且税管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人员数量和素质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对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力不从心。

(四)信息平台不对称。大企业目前普遍使用财务软件,财务核算高度集中和规范统一,数据质量和专业知识水平很高。国税系统虽然实现了全国联网和区域联网,但征管软件在税源分析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

如:综合征管软件只能记录日常征管业务操作,无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的功能;没有衔接好总、分、子公司之间及关联企业之间的财务税收核算关系,因此也无法对关联企业进行监控;企业的财务数据无法读取,税收征管层面及企业的海量信息无法充分运用等。

三、加强对大企业税收征收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管理理念。大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生产经营状况与地方经济发展好坏紧密相关。作为一个地区的龙头企业,其自身所具有的较为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是建立在一整套规范化财务管理机制和信息化平台基础上的,因此具有较强的依法纳税和维权意识,主观上不存在主动偷税的可能。

为了规避和防范税收风险,不断降低纳税成本,维护企业的形象,其纳税遵从度是很高的。但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其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可能与税务机关不一致,因此需要加强征纳双方的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各级国税机关应转变税收管理理念,充分借鉴国、内外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经验,对大企业采取与其他中、小企业有别的管理办法。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正确处理优化服务与加强管理、正确处理专业管理与属地管理、正确处理大企业管理部门组织协调与其他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关系”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地区大企业管理的特点,建议针对本地区大企业税收管理中的不足,在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确化的基础上,以纳税服务为前提,以深层次专业化管理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纳税评估和防范税收风险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大企业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强化物流、资金流动等动态信息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销核算、资金运用和纳税能力,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税收收入,提高大企业的纳税申报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二)配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购销核算、组织管理机构情况复杂,要求税收管理人员必须精通税收政策,掌握现代企业财务、金融、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等方面知识,具备不断学习、吸收和运用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的能力。因此,在人员配备上,要根据一个地区大企业管理的特点,积极培养大企业税收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适当增加专业管理人员编制,通过引进、调配、培养等方式,配齐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整体队伍素质。

同时,要立足现实,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培训,针对大企业的特点,重点进行财务分析、电算化会计、纳税评估和防范税收风险分析方面的培训,特别是要熟悉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掌握财务软件中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规则,能找出重点监控的会计科目及相关凭证,从而提高电子查账的能力。

(三)明确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大企业跨区域生产经营、内部管理水平较高。在市级国税机关以上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模式下,按照总局“三不变”的管理原则,一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划分好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规模标准;二是要明确管理的大企业所属行业及户数;三是要明确大企业管理的内容及目标;四是要制定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大企业管理工作职责。

(四)理顺管理的流程和相关关系。结合大企业的特点,一是要大力推行网上认证、网上报税和网上申报,将申报征收环节前移至企业端,充分发挥好企业自主申报纳税的意识;二是将纳税服务、税政法规、收入核算、税源管理等部门进行整合,按照信息采集、审核评析、调查核实三个环节设置管理流程和岗位,从而建立起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三是减少资料多头报送和涉税事项的审批环节,相关资料统一由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牵头集中处理,降低纳税人的负担,提高服务效率。

(五)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税源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大企业税源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应立足于开展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需要,全面采集涉及企业组织机构、生产经营、关联交易、物流和资金流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要拓宽采集渠道,建立与地税、审计、工商、银行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制度,利用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资源,丰富税源管理信息库。

要建立与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增进理解,加强联系,保证信息的畅通。

(六)开发大企业税收管理平台。面对大企业的高度信息化,没有相应的管理信息平台的支持就难以实现有效管理。目前,综合征管软件中缺乏对大企业组织结构、关联业务的记录,更缺乏对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支持。

因此,建立大企业税源管理和分析平台十分必要,也是实现集中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开发的平台中应具有:一是大企业组织机构、关联企业的基础资料库;二是大企业的申报资料库,从而实现汇总申报数据与所属单位申报数据的比对;三是与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便于从财务软件中提取数据;四是外部信息资料库;五是大企业的分析预警指标库;六是大企业的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