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瘤胃脂肪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代谢。其结果使脂肪的质和量发生明显变化:第一,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经微生物作用变成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减少。
第二,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第三,中性脂肪、磷脂和甘油都变成了挥发性脂肪酸。第四,微生物合成的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链脂肪酸增加。
瘤胃微生物消化脂类具有明显的特异性。细菌产生的脂肪酶主要是把甘油酯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后者很快被微生物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细菌分泌的磷脂酶主要分解磷脂类。
原生动物分泌的脂肪酶主要分解半乳糖酰甘油酯。其分解产物中的甘油再由细菌产生的脂肪酶继续分解。有的日粮脂类需要多种微生物产生的酶才能分解。
日粮所含的脂肪酶或磷脂酶在瘤胃中也有一定的消化作用。
生物氢化是瘤胃脂肪代谢消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日粮中90%以上的含多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氢化。氢化作用必须在脂类水解释放出不饱和脂肪酸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氢化反应受细菌产生的酶催化。
反应需要的氢**于nadh或内源电子供给体,也**于瘤胃发酵产生的氢。据调查,瘤胃发酵产生的氢大约14%用于微生物体内合成,特别是微生物脂肪合成和不饱和脂类氢化。胃中90%的c18∶2被氢化变成硬脂酸。
瘤胃微生物合成脂肪所需的脂肪酸主要**于含奇数碳原子的长链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
脂类经过重瓣胃和网胃时,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在皱胃,饲料脂肪、微生物与胃分泌物混合,最后使微生物细胞分解。
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主要是吸附在饲料粒子表面的饱和脂肪酸和微生物脂类。在饲喂保护油脂情况下可存在甘油三酯。未消化而进入小肠的脂类的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同。
已消化的脂类,在胆汁和胰液作用下形成乳糜微粒。
基于反刍动物消化道对脂类的消化损失较小和微生物脂类的合成,进入十二指肠的脂肪酸总量可能大于摄入量。绵羊饲喂高精料日粮,进入十二指肠的脂肪酸量是采食脂肪酸的104%。
瘤胃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壁吸收。其余脂类的消化产物,进入回肠后都能被吸收。呈酸性环境的空肠前段主要吸收乳糜微粒中的长链脂肪酸,中后段空肠主要吸收乳糜微粒中的其他脂肪酸。
溶血磷脂酰胆碱也在中、后空肠吸收。胰液分泌不足,磷脂酰胆碱可能在回肠积累。
反刍动物脂类吸收率高。脂肪和油中脂肪酸80%~90%可以吸收。16~18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吸收比非反刍动物更有效。高脂肪日粮均可有效吸收。
细菌分泌的酶可以降解大豆磷脂吗
2楼:骏宝宝
这里就有很多概念了,什么细菌?什么酶?
水解磷脂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