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飘雪
中金公司9月22日发布研报指出,标普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误诊”。此次评级下调并不表明中国信用风险上升或是基本面恶化。恰恰相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增长放缓后开始显现企稳向好的迹象,企业盈利则迎来了强劲增长。
此外,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反映中国经济结构再平衡有了实质性的推进,经济增长比5年前更加健康,可持续性更强。因此,部分海外观察人士,包括其评级机构,在评估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时候显得有点滞后。
看好中国仍是主流
相较于标普的草率,更多国际机构则是选择基于中国经济的表现给出合理评价。9月20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最新预估称,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的预估分别从6.6%和6.
4%上调至6.8%和6.6%。
算上oecd在内,今年以来,已有国际货币**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摩根大通、野村**、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10余家国际机构选择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对中国经济也表达了乐观预期。路透社近**道称,路透企业调查显示,51%的受访者预期中国经济将大约维持当前的增速,还有14%的受访者预计经济将加速增长。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内生动力也在不断增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的活力越来越强,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更好的作用,执行与落实能力不断增强,这在推动经济增长、防控风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和市场均表现良好促使中国经济发展更稳定、风险持续减少,为中国保持较强的经济增长韧性提供了重要支撑,并给市场带来信心。”赵锡军说。
为什么说标普下调中国评级是误诊
2楼:世代荣昌乐太平
标普9月21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标普在其报告中指出,“长时间的强劲信贷增长提高了中国的经济金融风险”。
此次标普下调中国评级的时点正当中国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处在2016年年中开启的新一轮复苏途中。今年上半年,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长6.9%,较去年的6.
7%回升。而名义gdp回到两位数的增长,上半年增速11.4%比去年全年的8%上升了3.
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长37.5%;年化roe提升至8.
9%,为近11个季度最高水平;资本开支同比增长9.7%,是近5年来的最快增速。
中国的债务gdp比率在经历了多年的加速上升后,其增速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回落。目前的m2增速甚至降至名义gdp增速以下。受益于经济基本面改善,海外中资股今年以来实现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也逐步企稳。
我们过去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债务率问题的根源做过多篇研究,总结如下:
中国债务率高企主要是因为高储蓄率和金融部门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市场)带来的效率缺乏。由于中国储蓄率高而企业缺乏有效的股权融资渠道,当经济下行时,企业依靠自身盈利补充资本金的能力下降,因此债权融资在整个融资中的比重必然上升。不对金融领域进行有效的结构性改革而仅靠收紧货币政策来降杠杆,其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公共部门高储蓄表现为不断积累的**存款,加剧了中国的“杠杆率问题”(图表1和2)。截至8月末,**部门持有的财政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总量高达30.9万亿元,相当于gdp的40%。
尽管财政存款增速明显放缓(8月同比增长0.9%),机关团体存款仍然在以两位数的增速增长(8月同比增长12.1%)。
如果**主动改善自身资产负债表,利用现金存款偿还债务,降低税费征收,或是增加国有企业股本金,则可以实现在大幅降低中国杠杆率的同时避免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拖累经济增长或损害企业部门。
尽管企业部门债务率高达160%,其中的一半亦可以用其在手现金偿还。而且,企业存款有三分之二是由国有企业持有。因此,通过国企改革来改善企业治理和盈利能力,也有助于降低中国的杠杆率,而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拖累。
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煤炭、黑色、有色、化工等国企集中的重工业行业,企业已经开始偿还或核销有息负债。
标普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可以提醒中国应当关注经济中存在的效率不足并认识到加快推进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此次评级下调并不表明中国信用风险上升或是基本面恶化。恰恰相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增长放缓后开始显现企稳向好的迹象,企业盈利则迎来了强劲增长。
此外,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反映中国经济结构再平衡有了实质性的推进,经济增长比五年前更加健康,可持续性增强。因此,部分海外观察人士,包括其评级机构,在评估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时候显得有点滞后。
为何说标普调降中国评级会危害全球?
3楼:小青蛙跳着走
据报道,近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下调至a+,相关人士对此表示,标普调降中国评级是不解实情妄做评判,会误导投资危害全球。
报道称,调级后相关人士表示,作为专业评级机构,严谨性与客观性应是其基本要求。但纵观标普这次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但是此次很难找到这些令人信服的部分,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给出如此草率、不负责任的评价,对广大投资者是一种误导,对全球经济也是危害。
中国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近年来,面对经济增长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的变化,中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稳固,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形势下,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令人费解。
不少分析人士表示,标普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误诊”,此次评级下调并不表明中国信用风险上升或是基本面恶化,其实恰恰相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增长放缓后开始显现企稳向好的迹象,企业盈利则迎来了强劲增长。
目前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反映中国经济结构再平衡有了实质性的推进,经济增长比5年前更加健康,可能部分海外观察人士,包括其评级机构,在评估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时候显得有点滞后。
外媒称标普下调中国信用评级不靠谱是什么情况?
4楼:匿名用户
9月22日外媒称,中国财政部称,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是对中国经济的误读,中国仍将保持较强的经济增长韧性。
9月22日援引某**刊登的新闻稿称,标普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全部计入**债务,从法律上是不成立的。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完全可以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标普关注的信贷增速过快、债务负担等问题,多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老生常谈’,这种看法忽视了中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特点,忽视了中国**支出所形成的财富积累与物质支撑。”财政部称。
财政部表示“很遗憾”,称“这是国际评级机构长期以来所持的惯性思维与基于发达国家经验对中国经济的误读。这种误读也是对中国经济良好基本面和发展潜力的忽视”。
财政部称,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高于预期目标,经济增速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中高速区间。
“未来,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国仍将保持较强的经济增长韧性。”
针对标普特别强调中国信贷增速过快,会削弱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财政部回应称,高储蓄支撑了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银行贷款一直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据主体地位,只要审慎放贷、强化监管,防控好信用风险,完全可以保持好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