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实验用于检测中性粒细胞功能

2021-01-11 22:09:39 字数 6156 阅读 5155

1楼:哊点坏

一、细胞运动功能的检测

中性粒细胞的运动有随意运动和定向运动之分,可根据其细胞面积判 断中性粒细胞活动的强度。严重酒精中毒及某些肿瘤患者,其中性粒细胞 的随意运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中性粒细胞的定向运动表现为趋化运动, 测定方法大同小异,原理相同。

(一)体内试验法(**窗法)

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开始时间、程度和形态变化。健康人白细 胞在皮窗处 2~3 h 开始聚集,细胞数达 50~100 个,6 小时可达 1 000 个 以上。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单核细胞逐渐增多。

(二)体外试验法

1.滤膜小室法(boyden 小室法)

用油镜检测细胞在透明滤膜内通过的距离,求其趋化单位。

2.琼脂糖凝胶平板法

将琼脂糖制成凝胶平板,在**孔加中性粒细胞悬液,两侧孔分别加 趋化因子或对照培养液。经 37℃温育 2~3 小时后,染色测量细胞运动的距 离,按下式计算移动指数。

移动指数=趋化移动距离/随意移动距离

二、吞噬和杀菌功能的检测

(一)细胞内杀菌功能的检测

将待检细胞悬液按一定比例混和,加活的白色念珠菌悬液,保温后加 美蓝溶液作活体染色,取样涂片镜检。如胞内白色念珠菌呈蓝色,表示已 被杀死。共计数 100~200 个细胞,按下式分别求其吞噬率和杀菌率。

吞噬率(%)=(吞噬细菌的细胞数/计数的细胞数)×100%

杀菌率(%)=(胞内含着染菌体的细胞数/计数的细胞数)×100%

溶细胞法能更直接反映细胞杀菌情况。将待检中性粒细胞悬液与已经 新鲜人血清调理过的细菌(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按一定比例混 合,置 37℃,每隔一定时间取定量培养物,经稀释后接种固体平板培养基, 37℃培养 18 小时后,计算菌落数,按下式计算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

杀菌率(%)=(1—(30、60、90min 的菌落数/0min 菌落数)×100%

正常情况下,吞噬指数接近于 1,吞噬率 61%~64%。对大肠杆菌的 杀菌率大于 9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大于 85%。

(二)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试验

本法用以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由于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耗 能剧增,其耗氧量亦随之相应增加,细胞内磷酸己糖旁路代谢活力增强, 葡萄糖 6-磷酸酶氧化脱氢。此时加入 nbt 可接受所脱的氢,使原呈淡黄色 的 nbt 还原成点状或块状颗粒,并沉积于胞浆内。

在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内 有蓝色甲膳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正常参考值为 5%~10%。

(三)化学发光测定法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经调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过程中,出现呼吸爆发, 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oxygen redicals),它们与细胞内杀菌作用密切 相关,同时又能产生微弱的发光现象。在反应体系中加_米诺能起增强效应, 使发光效率大为增强,可用化学发光仪测定。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血液常规检查)?

2楼:喜欢芥末的猴猴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

3楼:筱津

14.1 中性粒细胞概述

中性粒细胞**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

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

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跑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成令忠,1993)。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粗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

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刘约翰等,1993)。

14.2 寄生虫感染引发体内中性粒细胞改变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寄生虫感染后,机体中性粒细胞水平发生改变。

adhikari等(1994)对印度某地煤矿地区和非矿区人群的调查显示,班氏微丝蚴阳性者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而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而且中性粒细胞的降低与淋巴细胞的增高具相关关系,提示感染者免疫系统失平衡。

对持续性贾第虫感染患者的观察显示,血中中性粒细胞数目显著增高,早期及晚期玫瑰花结形成中性粒细胞数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说明患者体内持续存在炎症过程(niyamva等,1995)。在肝片形吸虫实验感染羊的实验中发现,在肝组织中虫体部分与正常组织相连,部分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所包围(chauvin,1996)。

以猪蛔虫受精卵实验感染小鼠,感染鼠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中性粒细胞于感染后2天升高,至17天降低,而后又逐渐升高至对照组水平(pramanik等,1996)。以γ射线照射伊氏锥虫免疫大白鼠后,再行攻击感染,免疫鼠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地增加,而中性粒细胞数目下降(swarnker等,1993)。以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分泌物和成虫浸出液注入脉鼠皮内,可见注射后l小时局部组织中性粒细胞开始增多,4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48小时降至最低,提示卫氏并殖吸虫对豚鼠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活性(段义农等,1996)。

中性粒细胞在机体的防御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吞噬及氧依赖或非氧依赖机制杀伤入侵的微生物。寄生虫感染过程中,机体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改变,预示着中性粒细胞参与了机体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过程。同样,对寄生虫感染,中性粒细胞既发挥着吞噬、adcc等有效免疫作用,也会导致机体的炎症损伤,两方面作用的调节、平衡在不同虫种有所不同。

14.3 中性粒细胞对寄生虫的杀伤作用

14.3.1 中性粒细胞吞噬杀伤疟原虫

关于中性粒细胞杀伤寄生虫的研究在疟疾感染中报道较多,最初研究中性粒细胞体外杀伤恶性疟原虫的工作是由trubowitz等(1968)报告的,该实验末采用抗体及补体的调理作用,证实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对恶性疟原虫具有吞噬作用。celada等(1983)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了人多形核白细胞(pmn)对p.f感染红细胞的吞噬作用。正常人pmn对p.f感染红细胞的吞噬作用较正常红细胞强,在培养液中加入流行区人群的免疫血清可显著增强这种吞噬活性,以蛋白a凝胶柱预处理吸收igg后,免疫血清的增强作用消失,说明抗体的调理的作用增强了pmn对感染红细胞的吞噬。

但在培养系统中加入初次急性p.f感染者恢复后的血清。未发现有吞噬增强作用,说明重复感染者的血清与初次感染恢复者血清中抗体不同。

对疟疾获得性免疫的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参与了疟疾的保护性免疫,而且认为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活化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杀灭虫体,是t细胞控制疟原虫生长并消除感染的机制之一。kumaratilake等(1991)进行的实验表明,细胞因子可显著加强中性粒细胞对感染红细胞的吞噬杀灭作用。以ifn-γ、tnf-α。

或淋巴毒素预处理中性粒细胞,均可加强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而ifn-γ和tnf-α的作用浓度为淋巴毒素之1/10时,即可达到相似的结果,说明ifn-γ和tnf-α作用较强。在ifn-γ作用下,106中性粒细胞与5×106寄生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共育20分钟后,42.5±8%的中性粒细胞内至少吞噬一个恶性疟原虫,比对照组(13.3%± 5.8%)显著增加。将不同剂量的tnf-γ与中性粒细胞作用30分钟后,与恶性疟原虫共育,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对各期疟原虫的吞噬加强,而且加强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与tnf剂量是正相关(kumaratilake等,1990)。

当反应系统内同时存在细胞因子和免疫血清时,中性粒细胞的杀虫活性达到最高。说明t细胞可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抗疟活性。而由活化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则表示了宿主加强中性粒细胞抗疟活性的另一途径。以重组的人gm—csf预先处理中性粒细胞,在正常血清(含补体)、免疫血清、纯化的igg(来自免疫血清)或加热灭活的免疫血清存在下,均可显著加强其杀虫作用,而且,也可加强中性粒细胞对寄生虫的吞噬作用及cr3、fcγrⅱ和fcγrⅲ受体的表达。gm-csf和tnf共同预处理中性粒细胞,可协调加强其吞噬作用和杀虫作用。

这些结果提示,gm—csf是人体调节中性粒细胞抗疟活性的细胞因子网络中的一个构成部分。与其它细胞因子加强中性粒细胞杀虫活性机制有所不同的是,其它细胞因子如ifn-γ和tnf,只有在抗疟抗体存在时,才可促使中性粒细胞表现出最佳杀虫活性,而gm—csf诱导中性粒细胞的最佳杀虫活性并不依赖抗体的存在。说明gm—csf的作用克服了促进中性粒细胞杀虫活性必须依赖特异性抗疟调理抗体的问题,因此,在特异性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发生之前,gm—csf对刺激非特异免疫反应便十分重要(kumaratilake等,1996)。

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与人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观察人中性粒细胞对p.r裂殖子的反应以及补体、抗体和细胞因子如lt(淋巴毒素)、tnf-α或ifn-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热灭活正常血清存在时,裂殖子与中性粒细胞共同培养对中性粒细胞的化学发光值无影响。加入含正常补体活性的正常血清,则产生显著的影响。

加入抗p.f抗体而无补体时,裂殖子同样可诱导中性粒细胞发生显著的反应。以tnf-α、淋巴毒素或ifn-γ预处理中性粒细胞,可显著加强其对免疫血清处理的裂殖子的反应,化学发光值的初始峰值增高并持续增长。说明细胞因子处理中性粒细胞和免疫血清调理裂殖子具有协同作用,抗体和细胞因子在强化中性粒细胞对p.f裂殖子杀灭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细胞因子均可加强中性粒细胞的杀虫活性,如il—4便不能改变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杀虫作用(kumaratilake等,1992,1994)。

关于细胞因子如tnf、ifn-γ等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及杀虫作用的机制,一些作者认为ifn-γ和tnf是通过增强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和c3bi受体的表达,从而加强了adcc效应(berger等,1988)。另外,tnf的作用也可能与中性粒细胞表面存在有高亲和力的tnf受体有一定关系,imamura等(1987)等的实验表明,在每一中性粒细胞表面约有200tnf受体。而且tnf可刺激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吞噬作用及adcc效应。

gm-csf可增加中性粒细胞cr3、fcγyrⅱ(跨膜分子)和fcγrⅲ的表达,从而在补体或抗体的作用下,增强中性粒细胞对p.f的结合和摄入(kumaratilake等,1996)。

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发生呼吸爆发能够产生许多反应性氧中间产物,包括过氧化氢(h202)、超氧根负离子(03-)、单氧根负离子(o-)和氢氧根离子(oh-)等。对疟原虫具有很强的毒性作用,细胞因子如ifn-γ能够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活性氧代谢,有效地杀伤疟原虫,而且还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氧化氮(no),no在体内迅速转换成n02-/n03-,后者对疟原虫有很强的杀伤作用(rockett等,1991)。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1楼 匿名用户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病原 。病毒性肠炎一般不需病原 ,可自愈。 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一般也不应用抗菌药。侵袭性细菌性肠炎,最好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患细菌性痢疾时,因痢疾杆菌对常用抗菌药广泛耐药,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楼 匿名用户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

桥梁功能性检测都有哪些项目,桥梁常规定期检测检测什么项目?

1楼 独殇黯然的老巢 桥梁检查分为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要求不尽相同。 一般桥梁检测包括 一般检测和特殊检测。 一般检测指外观检查 线形检测等。 特殊检测包括无损检测 静载试验 动载试验等等。无损检测又包括砼强度检测 裂缝检测 钢筋锈蚀 碳化等等。 桥梁常规定期检测检测什么项目? 2楼 海上叔 参考《...

数学建模中用于检验回归问题的模型有哪些

1楼 回归模型需要经过显著性检验。因为回归模型建立后的目的在于应用和对问题做出结论。没有进行显著性检验,没有理由来说明你的回归模型的合理性。 统计显著性低,不是没有意义,而是说明在你做回归模型目前为止,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撑 模型变量之间相关显著 的结论。 数学建模中用于 的模型有哪些? 2楼 罗罗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