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信心清净,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怎样算是生实相?那是一种什么感受?

2021-01-11 22:05:15 字数 5922 阅读 1452

1楼:手机用户

张少齐居士著 金刚般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只仅仅八个字,已把这两个问题答覆得清清楚楚。

无所住,就是不住于四相,所谓我人众生寿者;不住于空,也不住于有,更不住于断常生灭等相。虽不住于种种诸相,但此心并不是寂灭的,它仍有它的生命的活动,所以在‘无所住’下,有‘而生其心’的一句。应无所住是空,是无相。

而生其心是有,是常,是生。般若经上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无不包含空有,或非空非有的深义在内。 假如要把无住生心四个字的奥**释得明白,那就得引证**不可了。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 这一段文是佛陀答覆须菩提如何降心的方法。 因为一般众生都免不了一种我与人的心理潜伏著,所以每每做一点有益于人的事,得到别人的赞扬,或对方的感谢,总有一种津津自喜,或骄傲的感觉。反过来说,假如他的这种善举,在别人的眼里认为无所谓,或者对方也没有什么感激的表示,那他就以为别人忽视他的善行,生起气来。

这样的人,他的心永远也不会平静下来的。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又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度众生是修学菩萨道而达成圆满正觉阶段中一个必须的工作,但怎样使这个工作做得恰如理想,那就必须做好布施等六度的工作,而后始能克尽度生的目的。

然而要做好这件工作,又谈何容易?就拿布施来说吧,第一要忘记施舍的自己。第二要忘记被施舍的对方。

第三要忘记所施舍的物体。同时在你正当施舍的时候,除了怜愍众生的动机以外,不能带有任何其他(就是不著色声香味触法)的要求。这在佛教的述语上教做三轮体空。

根据般若经说:不能忘却我人,而存有希望的施舍,不会有多大功德的,因为这是属于有形色的(有相)。既有形色,就有限量,以有限量的因,要想得无限量的果实,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住相(没有形色的作意)的施舍,因为施舍的心胸广宽,心理上根本不存有能施舍的我,也没有被施舍的人,更不存有所施舍的物体。以此无限量的因,方能得到无限的果实。 任何一个人能够在某一种正当的行为以后,没有任何的存心,那就表示他的狂心已歇,信心清净了。

般若实相自然而显。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古德也说: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又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凡此种种,皆属显示降心住心,和信心清净,而生实相的道理。

一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核心要点,即尽于此,以后所说,皆属此要点的注脚。 还有一点我要特别提出来说明的,就是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表面看,无所住就是无相,也就是空,既一切都是空而无相,那就不可能在空中去讨活趣,还有什么心可生呢?然而不然:

修菩萨道的人,虽然了知诸法因缘生,当体即空,但不肯舍离悲度一切有情的作意。菩萨以度众生为职志,离众生即无工作可做。 翻开三藏十二部教典,每一部经论都是以慈悲度生为主题。

因为诸佛菩萨与众生同体而二,众生对于这个共同的法性之体,迷昧不觉,故有众生之身;菩萨觉而未尽,诸佛已觉,故有佛与菩萨之别。众生未能全体得度,共同之觉性不克圆显。所以诸佛菩萨虽住无相,而不离度生作意。

这教作无住生心。 生心的生字,也可作显现二字解。因为能够做到离一切相,本具的妙明觉心,即可于豁然之间圆满显现。

这是重要关节,读者不可不知。 有关其他文章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怎样算是生实相?那是一种什么感受?

2楼:匿名用户

实相无相,若有个境界在,尤未入门。信为道远功德母,深具信心,依教修行,万缘放下,舍无可舍,寂然常照,即是六祖所说的:内心常生智慧。

这种境界不是思维感受所能体验,唯有见性人方知。师兄欲契入实相,当自修行,莫向心外寻觅,不可妄想思维,才能见道。

3楼:佛经_僧伽吒经

(个人见解)

觉法无碍。能所双亡。慧妄皆空。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4楼:匿名用户

若见诸相非相

即可算生实相

一个人开六通

见人五藏六腑

看人有何感觉

5楼:烦恼即菩提

实相不是生出来的,本来就在,信心清净就能见他,做到信心清净,你就能体验它。

6楼:自语录

信心 也是自信或真诚的一种

清净 也是纯净或平静的一种

实相 也是真实或本质的一种

信心清净 则生实相

自信纯净 无疑惑 无忧虑 无扰乱 方便自己专心做事情 没有阻碍

则生 真实或本质 能容易看见 事物掩盖下的隐藏的 的真实因由 真实道理 真实需求 真实面目

什么样的感受 天下世间万事万物 任由我得 任由我行 任由我知 任由我见

自由 自在 逍遥快乐 潇洒洒脱 畅快舒服 没有懈怠 没有阻挠 没有犹豫 没有烦恼

现在 主要的 感觉就是 纯洁 纯净 清净 平静 安详 宽容 包容

豁然心胸开朗 明目见性

7楼:now__谁主沉浮

实相非相是名实相,即是如来真实相也是一切众生皆有的法身,得此实相法身能不再被外境幻境所迷转,如大日当空能照破一切惑非,世出世间法通达无碍,明理亦能行,恒处觉中永不迷闷,六度圆满,得为三界雄

8楼:___阿弥陀佛

学佛的目的:获得智慧!

智慧:所有一切相的本质,本质即一切相这一集合体,即站在全面角度上!

我们凡夫不得智慧,是被相迷惑,而站到片面角度上了!即相的角度上了!

相即迷惑在全面【中】!

离开一切相,即从全面【中】解脱出来,回到全面!

实相即是全面角度!

什么感受?

即是大彻大悟,明白了相的片面。

不取全面【中】的任何一点。因为一旦有取,取到的必然是全面【中】。而不是整个全面。

所以老实念佛:阿弥陀佛!除此念外不起别念!

一旦有别念,必然是在全面【中】!

至于什么感受?

即是真正老实念佛了!

阿弥陀佛

9楼:匿名用户

【心至清净 心无所染 心离相 则无一切相 无-就是无生无灭 无生有

故知万物一切所谓的实相 万物一切实相皆是生灭的幻相

心不清净的感受是; 连幻相都看不清楚 】

10楼:匿名用户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11楼:默ス默

没什么特别感受,只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然后你对这个宇宙万物都明白了,一切坦然。

12楼:匿名用户

佛法学习

智慧的点我名字,再点空间上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阿弥陀佛

13楼:曹典之

应当是一种无比幸福的意境。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信心清净是怎样的情况?

14楼:匿名用户

本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者,无相无不相。

即谓真如法身,亦即空不空如来藏。生者,现前之意。云何现前,由心清净。

云何清净,由于无住。无住者,离一切诸相是也。离一切诸相,即是空、有不著,亦即一空到底。

15楼:匿名用户

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内心又很充实。只要提起一件事,很快就能集中精力进入状态。也就是万缘放下,清净心现前,所提起之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是什么意思

16楼:银刃

「尔时」,这时候,就是当问话的时候,须菩提听了这个经典的感受,听了佛说般若成就法门的感受。「深解义趣」,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这四个字,大家念经时,很容易轻易把它念过去,深解义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这个理解到是我们现在讲的话,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个道。

后世禅宗门下,把它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所知所见到达了,但是还不是普通的学术思想所说的理解,而是这个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一种境界。所以他说深解义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谈证悟。

「义」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证至高无上的道理,义也就是义理,义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就是向那个方向,到那个路上,目标的趋向。佛经上经常看到这个「趣」字,趋向,已经到达这个境界,已经进入了这种情况。

深解义趣是一件事实,不是文学上空洞的赞叹名辞。须菩提深解义趣以后哭了,他为什么哭呢?人往往喜极而泣,高兴到了极点,会痛哭流涕。

人所追求的,始终没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会哭起来;这个哭是无上的欢喜,所以也是一种悲心的流露。

学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净面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这是自然的现象,否则就是一个疯子了。当这个人性自然的清净面,所谓本性,本来的面目呈现的时候,自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找不到欢喜的痕迹,自然会哭起来。而你问他哭什么?

他并不伤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说,自己失掉的东西忽然找到了,那个时候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也没有欢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泪悲泣的感受。

因此,须菩提一边哭一边讲,希有世尊啊!伟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难得的佛啊!

这都是赞叹之辞。「佛说如是甚深经典」,他说,你现在讲这样高深的道理,什么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这个经典重点在这里。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这位须菩提,是佛**有名的谈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说,自从我有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从没有听到过这样深刻究竟道理的经典。

讲到这里,又加上称呼了,等于我们讲话,经常说老兄啊!老弟啊!「世尊。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

即生实相。」他说:假定有一个人,听到这个般若波罗密经,听到佛说的如何以智慧来自度、成佛的这个法门,「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这八个字是这一品重点的中心,千万记住。也就是我们后世众生,要想成佛的必经之路,必要的法门。达不到这个程度,与成佛的距离还很大,只能说你刚开始在学,一点影子都没有。

达到了这八个字的程度,也可以说你进入了般若之门,建立学佛的基础了。

信心清净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专讲个人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为什么不是迷信呢?因为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

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礼拜,那不能说他是不信;不过,严格的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著手修持。所以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深解义趣,这个信心才是绝对的正信,这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众生,自求解脱成佛之路。

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就无比的清净。佛的一切经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显教的止观、参禅、念佛或是密宗的观想、念咒子各种修法,都是使你最后达到清净心。清净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萨阶级地位的不同,修学程度深浅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别程度不同。

说到信自心,我们都信得过啊!我的心烦得要死,这个信心烦恼,就是绝对的凡夫。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

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

所以说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看了这个**,知道须菩提明白的告诉了我们,因为他自己了解,才能说出这个道理,让别人以及将来的人,听到佛说这个道理,信心清净,能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个人,研究这个经典,而到达这个程度,他说,这个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谁?我们在本经前面已经看到,须菩提赞叹佛:「希有世尊」。

换句话说,这个人学佛就可以到达佛境界,因为这个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这个道理我们先要把握住。下面,他解释什么叫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