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微博从吃、穿、住、行到揭露时弊、参政问政,已经涵盖了

2021-01-11 19:07:02 字数 3384 阅读 7242

1楼:小妖丶

(1)微博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也是大众传媒的一种新形式.它以便捷性和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有力地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6分)

(2)①“草根文化”的发展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体现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首先要肯定“草根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②“草根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剔除“草根文化”中的糟粕.倡导和发展那些群众喜闻乐见又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草根文化”.

③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促进“草根文化”发展创新,让“草根文化”真正起到对主流文化的辅助和补充作用.(每点2分)

试题分析:该题以微博的发展与草根文化的作用为材料,从两个角度考查学生对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第一问,要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谈谈对微博的认识。

微博是借助互联网进行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属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故学生需要回答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优越性。第二问,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对待“草根文化”。可以从草根文化的积极作用、对草根文化辩证分析和区别对待、促进草根文化的创新等方面回答。

点评:该题以微博的发展和草根文化的作用为材料,综合考察学生对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课本内容,还要结合对材料的解读和问题的分析进行回答。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互联网产生的时间

2楼:匿名用户

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

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随着接入主机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把inter***作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一些公司还陆续在inter***上开展了商业活动。随着inter***的商业化,其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被挖掘出来,使inter***有了质的飞跃,并最终走向全球。

扩展资料

互联网、因特网的关系是:

互联网包含因特网,因特网包含万维网,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就叫互联网。所以,即使仅有两台机器,不论用何种技术使其彼此通信,也叫互联网。

国际标准的互联网写法是inter***,因特网是互联网的一种。因特网可不是仅有两台机器组成的互联网,它是由上千万台设备组成的互联网。

因特网使用tcp/ip协议让不同的设备可以彼此通信。但使用tcp/ip协议的网络并不一定是因特网,一个局域网也可以使用tcp/ip协议。判断自己是否接入的是因特网,首先是看自己电脑是否安装了 tcp/ip协议,其次看是否拥有一个公网地址。

3楼:匿名用户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

推动inter***发展的广域网是nsf网,它最初是由美国国家科学**会资助建设的,目的是连接全美的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供100多所美国大学共享它们的资源。nsf网也采用tcp/ip协议,且与inter*** 相连。

1991年,第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友好接口在minnesota大学被开发出来。当时学校只是想开发一个简单的菜单系统可以通过局域网访问学校校园网上的文件和信息。

4楼:

互联网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的初期,当时美国国防部实验室将部门中的主要计算机联结起来,并采用一些规则来实现用户间的信息交换。这是互联网的诞生雏型;到了1972年,这个系统已经连接了5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主机。但是互联网的真正发始于1985年

5楼:云南新华电脑学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

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

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work”,简称“inter***”。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6楼:匿名用户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分组交换的研究。196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出于冷战考虑创建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

1973年arpa网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

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创建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这是互联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转为商业运营。1995年随着网络开放予商业.

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bi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网络世界通过超文本协议连结成一个广大虚拟空间1990年代,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在1991年8月,在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瑞士创立html、http和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最初几个网页之后两年,他开始宣扬其万维网(world wide web)项目。在1993年,mosaic网页浏览器版本1.

0被放出了,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学术和技术的互联网上稳步增长。1996年,“inter***”(互联网)一词被广泛的流传,不过是指几乎整个的万维网。

其间,经过一个十年,互联网成功地容纳了原有的计算机网络中的大多数(尽管像fido***的一些网络仍然保持独立)。这一快速发展要归功于互联网没有**控制,以及互联网协议非私有的特质,前者造成了互联网有机的生长,而后者则鼓励了厂家之间的兼容,并防止了某一个公司在互联网上称霸。

互联网的成功,可从“inter***”这个术语的混淆窥知一二。最初,互联网代表那些使用ip协议架设而成的网络,而今天,它则用来泛指各种类型的网络,不再局限于ip网络。一个互联网(inter***,开头的“i”是小写字母)可以是任何分离的实体网络之集合,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

而互联网(inter***,开头的“i”是大写字母)专指美国的前身为arpa网、使用ip协议将各种实体网络连结成此单一逻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