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农奴制改革对我过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2021-01-11 10:10:15 字数 5763 阅读 7964

1楼:匿名用户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度,农奴便获得了人身自由,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从此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对农民进行了大肆掠夺,还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楼:匿名用户

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那时候一定要改革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适时进行改革。

3楼:匿名用户

改革 要以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为标准~~~ 任何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要除掉.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1861年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楼:韦痴春

农奴制改革以后,**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可是,由于统治阶级实行的这次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封建农奴制残余。 首先,改革既没有改变封建**政权的阶级实质,也没有改变地主土地占有制。

贵族地主继续掌握着国家政权,照旧控制着大量土地。地主的土地占有制是农奴制残余的经济基础。根据1877—1878年的统计,在欧俄49省的9,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即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

改革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相反,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割去了1/5以上,有些省份甚至达40%以上。同时,地主霸占良田和整块的土地,将零星土地和沙地分给农民,地主的土地还像楔子一样楔入农民土地之中,致使农民不得不以**租种地主的这种楔形土地。

其次,工役制农奴经济是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另一表现形式。八十年代中叶,在欧洲43省中,17个省是工役制农奴经济占优势,7个省是混合制经济占优势,另有19省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可见,工役制农奴经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农民在缺乏土地的情况下,为了使用地主耕地、牧场和草地,被迫以最苛刻的条件向地主租佃,接受工役制剥削。 工役制剥削与资本主义剥削不同。它的基础不是私有主的资本,而是土地;不是自由雇工,而是带有高利贷性质的盘剥。

工役制是徭役制的直接残余,是从徭役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形态。列宁在分析工役制时指出:“工役制的实质就是农民用自己的农具和牲口耕种地主的土地,从而得到一部分货币报酬和一部分实物报酬。

” 封建农奴制残余,使农民在改革后仍然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他们政治上仍然受压迫,经济上照旧依附于地主。他们承担着赎金、贷款利息和赎买手续费的盘剥以及土地税、自治税和村社捐税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的重压。

因此,广大农民仍然常年在饥饿线上挣扎。 尽管如此,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毕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使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许多部门中得以确立。**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状态。

所以列宁认为,“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的开端”。 在农业方面,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明显地表现在农民阶级的分化上。在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他们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土地资金,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

他们不仅购买农民所出卖的份地,而且还买进地主所**的庄园。另一方面是分化出了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而且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沦为农村中的无产阶级。这些农村无产阶级和农奴制改革所造成的无地农民就形成了一支雇佣大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九世纪末,根据全俄人口调查材料,**雇佣工人大约已有1千万。 农民的分化促进地主经济循着资本主义道路演进。农民破产后,由于失掉了马匹和农具,不能再为地主服工役了,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农民的分化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农村和市场的联系也日益频繁,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工业方面,资本主义也同样得到了迅速发展。1861~1881年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

1860~1890年,生铁的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250万普特增至5,2000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特。1866年**的工厂不到3千个,1903年已近9千个了。 随着资本主义在工农业中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铁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长。

1865~1895年,**的铁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走上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了继英法美之后的一大工业强国。

但此时,**的**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沙皇**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异同

5楼:匿名用户

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远东。1840—1842年、1856—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1853年美国伯利率舰队驶向日本,中日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同时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应对危局两国也几乎是在同时搞起了两场自强运动------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三十年后,也即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在洋务运动中组建起来的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日本挤身于资本主义列强行列,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而中国殖民灾祸进一步加重,险些遭受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中日这两个曾站在近代化同一起跑线上的国家,何以三十年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中探寻其中的原由。

一、 两国背景之比较:

中国向以**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这也可从两国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发出的变革纲领性文件中看出。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日本1868年天皇颁布五条誓文阐明新政权的目标。强调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除旧习。......

求知识于世界。这种认识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其后的行动。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的统治。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二、两国领导力量之比较: 中国为清**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他们对当时掌握清**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保护清**统治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然而其实她仍然是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犹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洋务运动犹如大海中无人掌舵的大船,摇摆着不知驶往何方。

而且洋务派也根本不懂得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他们只是想借用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传统文明。维护清**的统治。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下级武士总是与较高职务无关,许多确有才华的下级武士极为不满。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物价**,幕府中的将军、**和各藩国的大名,常常感到国用不足。

于是,他们不时压低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这更使下级武士恼怒。不少下级武士生活于贫困之中,只得寻求别的生财之路。搞起了手工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变为小商品生产者。

这既是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阶级属性的变化。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

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接触了兰学。即西方启蒙学说。令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

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三、两国变革措施之比较: 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集权。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逐渐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层的人民之间通婚,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19世纪70至80年代,**还颁布了其他一些律令和法典,引进欧洲刑法、民法和商法。1889年日本颁布了以普鲁士军国主义宪法为蓝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日本国家制度和统治机构的合法化。宪法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中国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尤为重要的是**的腐败日趋严重。 经济方面:

日本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先是由**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后来,**又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甚至无偿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

期间,日本制定法规,禁止行会垄断、废关卡,整顿币制,统一汇兑,奖掖**,发展运输和通讯事业。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

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

导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不顾农民的激烈反对,以处罚为手段,强迫家长送年满6周岁的子女上学,奠定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础。

中国则仅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

就这有限的几所新式学校也成了顽固派攻击的目标,他们喊是可忍,孰不可忍!豁出老命来拼了。奕忻虽曾力驳士大夫们把师法夷人说成是国耻,大呼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

但他要驳到的不只是几个守旧官僚,而是整个士大夫阶级。 军事方面: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的重点在军事方面,先是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后又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队。中国确实开始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尤其是北洋舰队吨位居亚洲第一。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设立,曾受到世界的瞩目,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此为比强兵劲旅更可怕的**。

然而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治的腐败导致军事成果最终化为乌有。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当时就认为,30年后日本回兴旺起来,中国回更加衰弱下去。根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注意的是讲求政法,兴办工商,研究学术。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装备精良。

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参考资料:a href="publishblog.

blogchina/blog/tb.b?diaryid=1291336"publishblog.

blogchina/blog/tb.b?diaryid=1291336/a

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日本的大化改新对当时的日本有什么影响?有何启示??

1楼 匿名用户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发展方向。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律令制政治体制,使日本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楼 匿名用户 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日本的大化改新对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