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晋国为什么能够打败楚国呢

2021-01-10 19:05:58 字数 5657 阅读 2018

1楼:漫阅科技

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前

期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名的战例之一。

城濮之战以前,楚国不但纵横于汉水、长江一带,而且它的势力差不多已经达到了黄河流域。它拥有的土地、军队和附属国,从数量上说,都超过了晋国。这次战争一开始,晋军退却九十里,口头上说是为了实行晋文公的诺言,实际上也正反映了当时楚军居于优势地位。

从表面看来,这次战争的结局应该是楚国胜利,晋国失败。当时,子玉和其他一些将领们正是这样估计的。

然而,事实同这种估计相反。城濮大战的结果是原来居于劣势地位的晋国胜利了。晋国为什么能够打败楚国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以晋文公为首的晋国统治集团,有发愤图强、创立霸业的决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在政治、军事方面作了许多准备。在政治上,晋文公能够注意收揽人心。

例如,对内,他不是专以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而是较多地注意了对人民的“教化”,这自然就相应地得到人民的好感。对外,他不仅把周天子这张王牌抓到手里,用“尊王攘夷”的口号对各国诸侯作一般的号召,而且还善于利用楚国同齐、秦以及其他一些诸侯的利害矛盾,争取齐、秦等国的合作,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城濮战争开始的时候,晋文公以实行诺言、报答楚成王的恩惠作借口,命令晋军退却九十里。

这一行动本身,也使晋军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在军事上,他早在回国即位的那年(前636),就着手训练军队。在以后的两三年里,晋国君臣又采取种种措施,来提高晋军的士气和作战能力,就是在伐卫攻曹和城濮大战的过程里,也没有忽略这方面的训练。

晋军将领不但勇敢,而且有智谋,有策略。晋军“退避三舍”,从军事方面说,是劣势的晋军为了保存力量、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重要步骤。这样,晋国就避开了在不利条件下同楚国决战,达到了积极防御、激励士气的目的。

决战的时候,晋军避开了敌人强大的中军,选择了力量比较薄弱的两翼冲击,使自己在局部上占据了优势。一战而胜,再及其余,终于打了胜仗,从局部的优势转变为全局的优势。另外,晋军以竖大旗和拖树枝扬灰尘的方法,假装失败逃走,造成敌人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这也是晋军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以致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原因。

其二,在楚国方面,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对晋、楚斗争形势的估计和主张不尽一致。楚成王一方面认为晋国太强大,要打败它很困难;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晋国阻碍自己霸业的发展,想同它较量一番。所以,当子玉坚持要同晋国打仗的时候,他又怀着侥幸求胜的心理,不坚决加以制止。

子玉倒是坚决主战的,但是他又过低地估计了晋国的力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骄傲轻敌,对这次战争没有足够的准备。楚国君臣这种战略思想上的矛盾和错误,是楚军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大战以前,楚国虽然纠合了陈、蔡等几个小国的军队,但是这些军队都是临时拼凑而成,组织涣散,战斗力不强。

子玉没有加以整顿。在决战的时候,他又放松了对左右两翼的加强,所以战争一开始,两翼就立刻崩溃了。楚军的战术也不像晋军那样机动灵活。

晋军已经集中兵力向自己的左右两翼进攻了,强大的中军仍旧按兵不动,坐等晋军把自己的左右两翼各个击破。这样,自己的优势就逐渐变为劣势,终于全面失败。

城濮之战以前,楚国威风一时。齐,桓公虽然曾经联合鲁、宋等国向它问罪,但是并没有摧毁它的势力。城濮一战,晋军才给了楚军有力的打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局势。

晋国的霸主地位也从此确定了。

晋、楚城濮之战,同春秋时期各国间的其他争霸战争一样,是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战争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勒索贡赋。不管谁胜谁败,给人民带来的都是灾难。

因此,交战双方,很难说谁是侵略者,谁是被侵略者;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不过,在城濮之战的前夕,北方的狄族和戎族仍旧严重地威胁着黄河流域各国,号称“南蛮”的楚国的势力也正在向北方扩张。这对黄河流域各国说来,对它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是不利的。

经过城濮战争,晋国不但迫使楚国的势力退回南方,而且解除了狄族和戎族的威胁,使黄河流域各国比较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就这方面来说,晋国取得战争的胜利,对当时黄河流域各国的历史发展,还是起了一些积极作用的。

如果晋国在城濮之战中被楚国打败,会发生什么情况?

2楼:孙瑞沣

也不会发生什么大情况,无非就是中原的一帮小国像郑、宋、卫、曹等都臣服楚国,不向晋国进贡而已。

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有本质区别。春秋时期还处在奴隶社会,打仗主要为了抢夺人口,主要是为了争霸。而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打仗为了抢夺土地,就成了兼并战争,必须把对方灭掉。

春秋时期诸侯国还比较多,没有哪个大国有实力去灭掉其他大国,所以即便是楚国打胜了,也不可能灭掉晋国。从历史上看,整个春秋时期晋楚经常打仗,谁赢了谁是霸主,仅此而已。

城濮之战楚国为何为败给退避三舍的晋国

3楼:笔尖朝下

城濮之战开始前,晋国就定 下 了 “ 楚始得 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 、 卫, 楚必救 之,则 齐、 宋免矣” 这样一 个总 的作战方针。

第一阶段先从卫 国下手,初战取胜, 为晋、齐之盟 奠定了基础, 也逼迫鲁国从楚的阵营中分化出来。

第二阶段围曹,入曹。至此, 附于楚国的曹、卫两国都被征服,大 地削弱了楚国的力量。接着又用先珍之谋使齐 、 秦两国 “ 喜 赂怒 顽” , 与晋结为联盟拒楚 , 以解除晋 国的 后顾之 优。

在第 三阶段与楚国的正面交 锋中, 晋 国恰当 地选择了 战场 , 避开楚国主 力部 队的 锋芒 , 以下 军之 佐首 先对组成楚右翼部队 的陈、 蔡两**队 发起进 攻, 楚右师战败。 然后 以 “ 伪循 , 诱敌深 念 以上军合攻楚左翼部 队, 楚左师 溃。 这样晋 国就造成了事实上对楚的优 势, 掌握了主动权 , 使自己处于有利的 战略地 位 , 从而取得了最后 决 战的胜利。

《左传》 城溉之战的描绘令人信服地

使我们看到,晋国的每一步胜利,都是同充分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作用,适应客观规律,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分不开的。战争是敌我双方力皿的 竟赛,但力量在战争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变 化的 因素。人的主观努力 , 指挥员的能动作用的 发挥,战略战术的恰当运用 , 对于敌我力盆的转 化, 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孙子主 张在作战指导上 要 “ 致人而不致于人 ”,主张 “ 庙算” 。 孙膑主张 “ 变” 、 “ 权” 。 《左传》通过城濮之战记叙,在主 、 客观关系的间题上,形象地反映了和孙子、孙膑同样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

“城濮之战”一为何楚国惨败?

4楼:百度用户

发生在2600多年前山东大地上的城濮之战,论规模的话便算是春秋时期最大的一场战役

了,该战役成功组织了南方的楚国文明向北发展的趋势。如果把视角定位于当时来看,这场战争不愧为“东方的世界大战”。

故事的大概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

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

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

然而,细读史书,便能读出一些不寻常的东西来。首先,楚军的统帅为什么是子玉,楚王**去了?其次,为什么城濮之战楚军**人员当中只有子玉的若敖六卒,其他的楚军**去了?

在城濮之战中,粗略的统计下,参战的国家多大13个,总兵力超过30万人,晋军联盟(晋、秦、齐、宋、下鄀),楚军联盟(楚、曹、卫、郑、鲁、陈、蔡、许)。

春秋诸国

从历史趋势上看,该场战争的结局便决定了中华文明到底是中原走向还是还是吴楚走向,从文学上来看更是诞生了如表里山河、知难而退、退避三舍这些成语。无论从后世的哪个角度看,这场战争都是次大的转折点。

让我们把视角放到2600年前的楚国统帅子玉身上,子玉是何人呢?子玉出身于当时楚国势力仅次于楚国王氏的若敖氏家族,显赫的家室和卓越的能力使他获得了当时时任楚国令尹的子文的青睐,面对这位同样是若敖氏家族的后起之秀,子文是大力提携。而面对这样的举荐,当时的成王只能“从其请,乃命子玉为尹”。

就这样,若敖家族再次攥稳了权柄。

晋军方面,为救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拿下了卫国和曹国,距离宋都商丘已不足150里。可见晋军战斗力之强,中原霸主实力实至名归。

吊诡的是,楚王撤了。只剩下不到600乘的战车继续围困宋国,并且大多数都是疲惫之师。光凭实力对比来看,晋军和楚军的实力对比能达到2:

1。更吊诡的是,晋文公也停下了进攻的脚步。何解呢?

晋文公看到楚王大部队撤走的时候也觉得此次军事恫吓达到效果了,毕竟“吓”走了楚王,但搞不懂的是又留下了一小撮人马在围攻宋国,此时的晋文公一头雾水。

许久许久许久之后,楚王不耐烦了,派人来直截了当的问子玉“行不行啊,不行撤啊!别在那耗着了!干脆回家吧!

”多次催促之后,子玉承受不住若敖氏家族名声带来的压力了,毕竟如果看到敌人不敢迎击,将来回去怎么见家族父老,若敖氏家族的名声岂非丢大了?更何况还有个“过三百乘不能入”的谣言等着他呢。此时的子玉,需要一次胜利来铺就回家的路。

“不就是只有600乘战车么,那又如何,对面的我王,你给我看好了,我子玉是如何实现若敖氏家族的光辉的!”

子玉在思想上做好与晋军开战的准备后,向楚王乞求增兵,子玉上表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楚王什么反应呢?“王怒,少与之师”意思就是象征性的给了部分老弱残兵,就这种老弱残兵还只给了一点。

此时的子玉后援彻底断绝,无奈的子玉只能私下通过外交途径和晋文公商议:只要曹、卫两国复国,双方各退一步,楚军便罢兵回国!但是,子玉的算盘打得太精了,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晋文公不会答应这个看起来让楚国获利的意见。

便再次堵上了子玉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国际争端,荣归故里的通道。于是,那就只有战了!

这时候,前有强大的晋军,后有阴险的我王,子玉这时候的选择依然是向前,向前!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子玉也要去闯一闯,不负他若敖家族的名声!相信此时,子玉内心是愤怒的,他的愤怒,不仅仅是对晋文公的,更是对楚成王的。

作为国君,一兵不发,坐山观虎斗。如果赢了,楚国得利,楚王是赢家;败了,楚王阴谋得逞,还是赢家。代价呢?

确实几万条若敖氏族人的生命!而子玉需要的,仅仅是一条带自己跟族人回家的路,他需要在绝境中找到生路。围困宋都,已经是败局了,早晚被人夹击而死,不如干脆跟晋军来一次决战,万一打赢了呢?

于是,子玉率领五万大军,五万疲惫之师北上,与晋军决战!

楚武王之子楚文王(前689年—前677年)时,迁都于郢(今宜城楚皇城),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国(故址在今河南南阳),申成为楚国的一个县。返回时灭邓国(今湖北襄阳)。公元前684年,楚文王派兵攻打蔡国(今河南上蔡县),蔡侯献舞被楚师俘获并被带回郢都。

同年灭亡息国(河南息县)。公元前679年楚文王举兵伐郑(河南新郑)。楚文王的扩张使楚国的边界达到中原的汝水流域。

公元前677年,楚文王伐巴,在津(今湖北江陵县)打了败仗。同年,楚文王伐黄国,黄国是淮河水上游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南潢川县,胜之。同年六月,将在返回郢都的路上,突发疾病,死在渊地。

楚文王之子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时,灭亡贰(湖北广水市)、谷(湖北谷城)、绞(湖北郧县西)、弦(今河南信阳光山县)、黄(河南潢川县)、英(今安徽金寨)、六(今六安市北)、蒋(河南省淮滨县)、道(河南确山县)、柏(河南舞钢市和西平县部分地区)、房(河南遂平县)、轸(湖北应城县)、夔(湖北秭归)等国,楚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楚成王还攻打郑国(河南新郑)、许国(今河南许昌)、江国(今河南驻马店正阳县)、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宋国(河南商丘)、齐国。公元前632年,晋军在城濮打败楚军,成为新的霸主,楚成王怒杀楚将子玉。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想废黜太子商臣,改立职为太子。商臣率军包围楚成王,逼楚成王自杀。楚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再死,但商臣不答应,楚成王上吊自杀。

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

“城濮之战”一为何楚国惨败,城濮之战 总结楚国失败的原因

1楼 百度用户 发生在2600多年前山东大地上的城濮之战,论规模的话便算是春秋时期最大的一场战役 了,该战役成功组织了南方的楚国文明向北发展的趋势。如果把视角定位于当时来看,这场战争不愧为 东方的世界大战 。 故事的大概是,周襄王二十年 公元前632年 ,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 今山东...

楚庄王为什么能问鼎中原,楚国能够问鼎中原的原因是什么

1楼 cxs雪时 看法我个人有三种 一 楚庄王问鼎中原时,东周说客王孙满一番话就让他退了,而楚国向来是人治高于法治,说明楚庄王这个人物如许多史家所言 够贤明。 二 关于楚庄王有一鸣惊人的故事,从中可看出楚庄王性格沉稳隐忍,谋而善断,这样一个人物在王孙满几句 周德虽衰,然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