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都有道理啊,从大臣角度来说,你的皇帝来的都名不正言不顺的,给你当个皇帝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你爹想要个皇帝封号确实过分了,从嘉靖角度来说,我都已经是皇帝了,从理论上来说,我爹也是皇帝这个要求很合理~~
嘉靖皇帝大礼议事件的影视作品有哪些?
2楼:懒虫癌患者
几乎没有,除了央视的纪录片。大礼仪本质上不是电视剧或者电影很吃的剧情,加上又是嘉靖早年的事情。现在都关注嘉靖晚年的海瑞去了。
不过央视的纪录片多多少少有提起。例如《纵横历史大明皇帝》以及《明十三陵解密》这些东西比较多
还有剩下的,就是那种比较狗血的宫斗剧里会有涉及,你要吗?香港的有一些关于这个的。大陆的比较少,但是也有。不过多半都是一个宫斗由头然后
嘉靖皇帝为什么要搞大礼仪?
3楼:滋小味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朝历史上一个很典型的皇帝。他非常聪明,城府极深,善于掌控大局。他的这种能力在嘉靖初年就展现的淋漓尽致。
嘉靖朝早期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大礼议”之争。事情的起因是这样:明孝宗朱祐樘只有一个儿子,即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驾崩,年仅三十一岁。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所以由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一个大难题。张太后(正德皇帝的生母)和内阁首府杨廷和商议之后,决定遵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拥立正德皇帝的堂弟、兴王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
朱厚熜当上皇帝后,改年号为嘉靖,所以大家习惯上称呼他为嘉靖皇帝。嘉靖皇帝登基后不久,就发动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大礼议”的核心问题是嘉靖皇帝要给他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追尊皇帝的封号,而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明朝**则要求嘉靖皇帝改换父母,继嗣到他的大伯、明孝宗朱祐樘一脉。
后来经过三个回合的较量,大礼议之争以嘉靖皇帝的胜出告终,兴献王朱祐杬被追尊为献皇帝。
在许多人看来,这场争辩似乎更像是一场闹剧,作为统治阶层核心的皇帝和内阁首辅,放着那么多国家大事不干,却偏偏为一个虚名争了三年时间。那么嘉靖皇帝为什么执意要搞“大礼仪”呢?
其实对嘉靖皇帝来说,“大礼议”之争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名分之争,而是关乎到他皇位继承是否正统的问题。上面已经提到过,嘉靖皇帝明孝宗一脉的子嗣,原本他跟皇位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由于明孝宗一脉绝嗣了,所以在杨廷和等人的建议下,朱厚熜非常意外的成为了大明王朝第十一位皇帝。
朱厚熜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说起来也算是非常近支的宗室,而且他的父亲朱祐杬在明宪宗诸子中排行老二,仅次于明孝宗朱祐樘。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原则,明孝宗一脉绝嗣,所以按照继承顺序,朱厚熜成为皇帝也合乎情理。但问题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皇位必须由嫡子一脉继承。
明宪宗没有嫡子,可是明宪宗的父亲明英宗却有两个嫡子,分别是明宪宗朱见深和崇简王朱见泽。按照“有嫡立嫡”的原则,朱见泽的嫡孙朱厚燿才是更正统的皇位继承人。作为庶出的朱厚熜原本和皇位应该是沾不上边的。
所以,朱厚熜在当上皇帝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发起了“大礼仪”之争,其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要给自己已去世的父亲争个名分,而是要将自己父亲这一脉改成正统。朱祐杬被追尊为献皇帝,作为朱祐杬嫡子的朱厚熜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就可以变得名正言顺了。
此外,借着“大礼议”之争的机会,嘉靖皇帝朱厚熜彻底挫败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将朝政大权全部掌控到了自己手中。这也是他在“大礼议”之争得到的另一份重要收获。
请讲述一下明朝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事件。
4楼:牙牙的弟弟
“大礼仪”事件指的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给亲生父亲的尊号与群臣争锋的事件。
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年仅15岁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前任皇帝的侄子)即皇帝位,继位后嘉靖帝因想追封亲生父母的尊号,但首辅杨廷和等旧臣要求他改换父母而引发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
世宗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
5楼:匿名用户
嘉靖皇帝的继位带来了明朝赫赫有名的“大议礼之争”,这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嘉靖在做皇帝前,一直居住在湖北,因为这里是兴献王的封地。当朝廷决定让他做皇帝后,就派大臣去迎接他。
在嘉靖从湖北进北京时,就与朝臣们就欢迎仪式的规格发生了争执。在封建社会,皇帝家族的传承脉络必须特别清晰,嘉靖皇帝既然做了皇帝,就得要求他和前面的皇帝具有直系亲人关系,于是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群臣认为朱厚熜应该首先过继给已故的明孝宗做儿子,然后再继承皇位。因此他们便要在北京城外搞一个“皇子过继和太子受封”的仪式,然后让朱厚熜以太子身份走东安门入宫。
但朱厚熜认为诏书上写的是让自己来当皇帝,不是来当太子的,而且朱厚璁为人特别孝顺且认死理,本来他亲生老爹已经死了,自己过继给叔叔也没啥,不过他认为自己就是兴献王的儿子,不是弘治皇帝的儿子,怎么也不肯变通。在朱厚熜的坚决反对下,张太后和大臣们让步了:先继位再说。
于是,朱厚熜从大明门入宫,随即登基做了皇帝。三天后,嘉靖皇帝接自己的亲生母亲入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朝臣再次让步。
事情还没有结束。又过了两天,嘉靖皇帝让大臣们讨论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加尊号,要追封其为皇帝。杨廷和等认为,嘉靖既已过继给弘治,就该称弘治为“皇考”,兴献王只能称为“皇叔父”,不可加尊号。
在祭告生父时,还要署名称“侄”。在封建礼法问题上,众大臣表现的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的嘉靖喘不过气来 。就在嘉靖快要让步的时候,进士张璁上了一个奏折,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的批驳了群臣的观点。
这一下皇帝可高兴了,给这位进士加官进爵。随后,朝臣们就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加尊号,叫议礼派;另一派反对,叫护礼派。
嘉靖皇帝支持前者,使得议礼派队伍不断扩大。两派之间的争斗也越来越激烈,终于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
嘉靖三年,1524年,护礼派二百多人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大哭大闹。嘉靖大怒,派人逮捕了几个领头的,没想到这下让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左顺门前出现骚动。嘉靖顿时起了杀心,他派出锦衣卫,逮捕一百多人,八十多人录名待罪。
官阶小点的遭到了廷杖,十多人***,还有几个被充军,左顺门前血迹斑斑。到此,护礼派彻底失败。1528年,嘉靖终于如愿以偿的追封自己的生父为明睿宗,其牌位入主太庙,放在了明武宗之上,自己的生母也被封为皇太后。
嘉靖刚继位时,诛杀佞臣江彬等,并对前朝的弊政进行改革,本来不错,但大议礼之争致使许多正直的大臣或死或引退,佞臣却乘机窃取了朝政大权,使弊政重兴。嘉靖皇帝也树立了威信。
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清朝,同治皇帝死后,同样也遇到了“没有儿子继位”的问题。当时掌权的慈禧太后就把同治皇帝的堂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立为新君,也就是光绪皇帝。
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是慈禧的小叔子,光绪的生母则是慈禧的亲妹妹。所以,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无论从哪边论都是至亲。奕譞知道明朝大议礼之争的事情,所以,自己的儿子继位之初,他就给慈禧上了个奏章,把事情说清楚了,表明自己不需什么封号。
后来果然有大臣提出了这个问题,慈禧把奕譞的奏章拿出来给这个大臣看,事情就解决了。
为求长生不老,嘉靖十分崇信道教,到处搜罗方士和秘方,甚至在选拔人才时也要看谁的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写的好来决定,有人就因此做了内阁大臣,所以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嘉靖朝著名的奸臣严嵩就是其中之一。严嵩在《明史·奸臣传》中被认为是明朝第一大奸臣,他和他的儿子严世蕃把持内阁将近20年,党羽遍及天下,国库亏空。由于嘉靖皇帝专心于修道成仙,所以朝政大多由严嵩和司礼监控制。
其实,嘉靖皇帝还是很懂得驭人之术的,他利用一派势力制衡另一派——打击嚣张的,扶助弱势的。这样虽然很好的确保了皇帝的权威,但却弄的明朝上下腐败,国势日衰。严嵩也了不得,他做事谨慎,而且深得皇帝信任,以至于嘉靖末年,当严党倒台时,所有严党主要成员都受到株连,严世蕃都被处死,但严嵩自己却没事,只是罢官而已。
6楼:匿名用户
说简单点就是,嘉靖要想当皇帝,就不能认自己的亲爹,最后张恩(这个字不认识打不出来)投机仪礼,为嘉靖争取了胜利,
得罪君王不会有好下场,为何还有很多大臣在大礼议中反对嘉靖?
7楼:良人安然
“大礼议”之争,其实不只是礼教的争执,更主要的是政治斗争,是话语权之争,是嘉靖帝与部分大臣的直接较量,是旧臣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嘉靖皇帝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大礼仪的”起因是因为嘉靖帝登基之前是兴献王的儿子,而兴献王生前只是一个藩王,没有当过皇帝,所以死后不能入太庙,但嘉靖帝又非常想要让自己的亲生父亲入太庙,这样子他继承便是名正言顺的了,可这一举措引得大臣们的极力反对。
从朱元璋开始就没有丞相或者宰相了,后来设立了内阁,内阁大学士承担了部分宰相的工作,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重要,慢慢变成事实上的宰相,严格点来说,从独相变成了群相。
于是内阁就成为了分割皇权的一部分,皇权和相权都要争夺一个话语权,皇权弱了,相对应的相权就会强,本次的大礼仪也是如此。
大礼仪的核心之争是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旧臣要求嘉靖皇帝改换父母,而嘉靖皇帝不愿意,他坚持以皇兄的身份继承大统,然而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一场利益之争,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话语权的政治斗争。所以文臣非常反对嘉靖皇帝的做法,谁最终成功,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如果嘉靖帝先服软,以皇子的身份当了皇帝,那么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杨廷和等大臣都会以礼仪的名义要求嘉靖就范,从此嘉靖的权力就会收到制约。
反之亦然,如果以皇兄的身份做了皇帝,那就是嘉靖胜利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可以果断处理政务,而不是时常被大臣们约束。
事实也是如此,最终大礼仪以嘉靖皇帝胜出,而杨廷和也惨淡收场,被迫辞官回家养老,这也奠定了嘉靖皇帝的执政基础,嘉靖在位时皇权更加强一些,虽然嘉靖曾几十年不上朝,但是仍然能够牢牢把握朝政,这也足见嘉靖皇帝的手段。
大礼仪之争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利益之争,更多的是话语权的争夺,是权力的碰撞,大臣们反对嘉靖帝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更多的是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制约嘉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