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感觉过年没意思,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

2021-01-10 14:57:21 字数 5395 阅读 4696

1楼:匿名用户

年纪越大,越来越丰富,对过年的感觉就不那么深了

另外,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以往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穿到用到的东西,现在随时随地可以得到,于是对过年的感觉肯定会更淡的……

为什么越长大越不想过年,越长大年味越淡

2楼:匿名用户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打不起过年的精神,对过年越发没有了那种热烈的情趣与兴致?为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享受也越发富足的今天,我们却对传统节日丢失了一种兴致勃勃的情怀?这个问题不只是关乎着大家过年能否开心,更关乎着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是谁抢走了我们童年对过年那种眷恋情愫,又是什么让年轻人过年不乐观,反而“压力山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颇为成熟的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

是啊,因为长大了,我们肩头多了责任与使命,更添了烦恼与忧愁,儿时过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逝在成长之路上。小时候,过年吃顿饺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头上插朵花,这些今天看来似乎再平凡不过,甚至老土的过年方式,就足以让过来人大发怀旧之情。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来只有过年才会操办添置的东西,现在分分钟都能得到。

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随时去回来;而成年人新衣服更不是过年的“专利”,现在只需轻轻点下鼠标就能搞定;原来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饭”也可以在饭店订个**,免去油烟之苦……这些种种,让人们对过年没了期待,也迷茫着过年应该要干什么,“年味”慢慢变成了“乏味”。  一到过年,我们就会在网上发现很多吐槽,大家相互问候这过年还剩下啥,恍若只有对儿时的怀念。过年很累,压力很重。

就业、、婚嫁,这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种现实压力。当下,80后普遍成家立业,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体“被剩下”,他们在大城打拼,却难有归宿感,身份与子是留在这个城似乎难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牺牲青春来打拼未来。在80后情何以堪的时候,90后步后尘而来,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成为年轻人头顶望尘莫及的两座大山。

过年不是不愿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让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对亲友们那些不知所以然的问候。结婚了么?孩子有了么?

在哪工作?收入还行吧?子了吗?

这每一个问题似乎都量十足,难以招架。在社会压力普遍增加的同时,人们无暇对过年倾以太多的情感,年假顶多是难得休息几天。  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过年赶大集变成了逛超,过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个纠结的话题,庙会文化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经说不出过年的来历,我们传统佳节却丢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我们从串门拜年到用拜年和传真拜年,后用电子邮件拜年,再用拜年,现在连也不用了,用;甚至我们连红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支付宝红包”。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涣散了、消解了、搞乱了。

春节的民俗被一个个地消除,以至于今天我们中国老百姓似乎已经不会过春节了。  年确实变了,以前的东西只剩下怀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实还在。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该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为什么越长大年味越淡?

3楼:智妍63764郧桶

“又要过年了。”21岁的我说出这句话确是满满的惆怅。忘了曾几何时,对于过年越来越不期待。如今还越发厌恶。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新年了。早早的就买好新衣服藏到自己的小衣柜,实在忍不住想穿就在晚上没有外人的时候穿上那么几分钟,在镜子前左右晃晃,好像穿上新衣服就能变成仙女拥有魔法。过年的前一天上午,帮着爸爸妈妈贴春联。

妈妈在屋里把自己熬好的浆糊涂到春联上,我拿着有浆糊的春联跑向家门外的爸爸,爸爸小心翼翼的贴好春联,生怕一不小心就贴皱了。晚上,妈妈会炖肉。提前煮好15个鸡蛋,我兴冲冲的帮着剥皮,最后放到炖肉的锅里。

对香喷喷的肉毫无抵抗力的我,在肉还没顿好就跑到锅旁边静静的等着。眼瞅着肉一出锅,就伸筷子夹起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边吹边放进嘴中。可又不敢多吃,怕吃多了过年就没肉吃了。

最令我期待的还是一道过年才会吃的菜——糖醋鲤鱼。平常我家很少吃肉。以前在婚宴上吃到糖醋鲤鱼,回家就非嚷着还要吃。

于是每年过年妈妈就会给我做这道菜。

过年前,村里还会在各个街道挂上小彩旗,平淡无奇的小村庄瞬间焕然一新。这时我们一帮孩子会聚集在一起穿过大街小巷数哪条街道的小彩旗最多。

过年的晚上,拿出提前买好的烟花。点燃的瞬间,烟花是魔法棒把黑夜照亮。“糖墩儿,糖墩儿。

”这时候我们就知道卖糖葫芦的叔叔来了。他新年会在晚上来买糖葫芦。买上几串糖葫芦坐在沙发上看春晚是新年最享受的事情了。

而如今,家从村庄搬到城里,从平房住进高楼。生活条件变好了,想吃什么随时都能吃,想买衣服随时都能买,不一定非要等到过年。家中四人,过年更显得清净,与本该热闹的节日格格不入。

春联也只是在门口贴上那么两张。因为住在楼里,过年吃饭前也不能放鞭炮了。少了很多仪式感。

也或许是年纪大了,过了太多的年,过腻了。觉得过年反而不如平常自在。

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没有年味了

4楼:匿名用户

随着越长大,需要关注的东西越来越多。同时小时候过年属于放假期间,追求的是大家在一起。而长大后基本上都是年二十九放假,这个时候个个人想着跑出自己的城市游玩,在一起的人少了,就感觉不同于以前,年味就少了。

仔细想想总说年味没有了,那么自己认为的年味到底是什么?是大家聚在一起,还是自己对过去已经回不来的时光的过度追忆呢?

春节的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

5楼:匿名用户

春节年味越来越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人们变的不像过去那样单纯了,年也就复杂了,所以年味就被冲淡了;

2.一到过年就要想着送礼、请客,年味也就变淡了;

3.匆匆忙忙的快节奏生活,不能能细细品味“年”的气息;

4.新思潮,新流向,新时尚,传统被慢慢的隐去;

5.一年里每一天的吃喝穿用都如此相同,凸显不出年的不同,物质生活的提高也消减了年味的与众不同。

春节的习俗: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3.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5.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6.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6楼:谬囡囡辜略

许多年前,当我们还在憧憬一次一次的年关的时候,还在好奇为什么大人们对过年似乎没有我们那样的感冒。

而在长大的过程中,过去看的很淡的东西韵味渐渐的浓了,过去看的很重的东西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重量,从我们的心中慢慢飞升而去,留下的只是幻像在迷惑我们而已。当我们有一天重新回过头来寻找昔日的感觉时,或是当幻象渐渐消失了时,我们才猛然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多少次身不由己的在遗忘,把年味遗忘了,以至于最后失去了辨别年味的能力。其实,年味并没有消失,去看看那些小孩吧,他们就能感觉得到,而我们,不得不面对没有年味的年,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的味道会回来的,只是我们要久等而已……

7楼:隐卉利珹

社会物质富裕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阶段,这固然让人欣喜。但,物质富裕能否掩盖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人都认为,过年没了年味是因为社会进步了,平时的日常生活与春节的水平也相差无几,那么过春节就没有意义了。但,人类的需求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我们的物质需求渐渐的都能够被满足了,精神需求却突然变得非常空洞。

但是,让人感到异常的是,我们的春节越发的变得无人问津起来,但类似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却在中国大受追捧。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遭受抛弃,而西方节日却大放异彩?我想这与大部分中国人的虚荣心态有关,啥叫圣诞节?

我们开始好奇,好奇了就开始研究,研究了就开始体验,体验后就越发的感受到一种新鲜感,越发的感觉到自己与国际接轨了,自己越来越有面子了。但是,到底是什么理论认为我们能够过一过老外的“春节”就一定是现代人了?反而,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极度不尊重的行为。

其实,过年是生活本身的结晶,因而它也应该在生活中随缘。城市有城市的庆贺,农村有农村的期盼。许多东西,你不去刻意强求它,它也还是存在,年味儿同样如此,重要的是用心去品味。

过年是一种休憩。忙碌地走了一年,需要暂时歇息一下,开春了再走。过年是一种企盼。

子女求学求职在外,过年就是回家,长辈盼望见到子孙,过年就成了愿望。过年是一种乡愁。浪迹天涯、绝少归期的海外游子,在客乡复制了传统的春节,西方国家唐人街的庆贺倒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庆典仪式,以满足游子对家乡和故土的怀念,年节的欢乐中夹杂着淡淡的乡愁。

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体贴细心地守护着她。

笔者认为,在将来的几年中,国家相关**机关定会为春节遭受冷遇的情况出谋划策。但是,我们要弥补的不是表象,而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现在能有多少人记得除夕的由来?

特别是这一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习俗都不了解都不尊重,哪来的现代化?哪来的国际尊重?

是物质文明了我们就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不是我们过几个老外的节日就说明我们与国际接轨了。真正富有的国家,他们的风俗会受到国民的尊重,受到国民的礼遇,而不是遭遇问人问津的冷遇。

有时候,我们愤愤的对韩国申遗的卑鄙行径感到愤怒,但是我们是不是自己还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节日风俗?人家申了端午节,看看韩国人在端午那天是多么虔诚的祭拜屈原?虽然他们的行径无耻,但那个民族的风尚又不得我们不佩服。

总而言之,春节为什么在中国越来越冷?这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民族风俗的尊重,对于自身存在的那一点点虚荣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什么感觉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因为当今社会人们过年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以前放鞭炮,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而现在不同了,人们习惯发红包 扫福字,也没有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了。 所以,感觉年味变了。 其实不是过年越来越没意思,而是人们过年的方式不同了。 2楼 匿名用户 现如今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高,现...

为什么感觉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

1楼 匿名用户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 对新鲜事物认识越 来越多,已经熟悉 过年的程序,对过 年的新奇已经慢慢 变淡。物质越来越 丰富,不必过年就 能吃到想吃的东西。 穿到漂亮的衣服, 所以,对过年的渴 望就消失了。 为什么感觉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 2楼 匿名用户 因为当今社会人们过年的方式发生了一...

皮影戏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了,春节的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

1楼 纯洁冰天蓝 皮影戏 shadow puppets ,又称 影子戏 或 灯影戏 ,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