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解释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并分析“心、气、言”,三者的关系

2021-01-10 12:57:28 字数 5719 阅读 9938

1楼:匿名用户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 说.

孟子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 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 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 响.

孟子认为,知言与养气是必须一起完成的自我生命开展的两个面向.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 存,构成一个无始无

解释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并分析“心、气、言”,三者的关系

2楼:匿名用户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

孟子“知言养气”说同曹丕“文以气为主”说有什么不同?

3楼:fly划过的星空

曹丕、刘勰、钟嵘的气论,虽然都是孟子的养气说发展而来,但其内容却与养气说的本来意义并不完全一致,孟子的气是指以儒家道德观念为核心的人的精神气质,而曹丕等人强调了作家的精神气质,至于这个气质是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核心,还是以其他什么观念为核心,他们并未论及。因此,曹丕等人的气论主要是在形式上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而本质上却没有多少联系。直到唐代的韩愈,始从本来的意义上继承和发展孟子的养气说,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视为学文之道的根本。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乃浩然正气,与文天祥《正气歌》中所载一致;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文者,气之所形”大概就和曹丕的相同了吧。但在我认为,孟子说的是“气”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行、修养中得来,但曹丕更侧重于诗赋中应当有一种“气”,换言之是一种精神贯穿其中,只能说后者是前者的继承。

一个是说做人的节气,一个是说作家的精神气质,一个人多少还是有些精神的好

不一样。。知言养气应该是谈吐而曹丕的应该是说涵养方面。

4楼:匿名用户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是气乃浩然正气,与文天祥《正气歌》中所载一致;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文者,气之所形”大概就和曹丕的相同了吧。但在我认为,孟子说的是“气”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行、修养中得来,但曹丕更侧重于诗赋中应当有一种“气”,换言之是一种精神贯穿其中,只能说后者是前者的继承。

5楼:匿名用户

一个是说做人的节气,一个是说作家的精神气质

6楼:匿名用户

一个人多少还是有些精神的好

7楼:霜勇雪彤霞

孟子的知

言养气来自孔子的“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也就是说能分辨别人的言论对不对上是符合“周礼”的,使他感到能站在周礼的立场而感到是正气,感到理直气壮,正义凛然,这是孟子自我欣赏;曹丕“文以气为主”是指写的文章层次分明,好文章其在“气势”,欣赏文章的的一种感受,这是曹丕对什么是好文章的说明.两气不是一回事.

养气与知言的翻译

8楼:匿名用户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

”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 孟子说:

“有。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

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

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

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

翻译孟子<<养气与知言>>全文

9楼:匿名用户

http://iask.sina.***.**/b/12969329.html

公孙丑问孟子:“老师您要是官居卿相的高位,能有机会实现您的抱负,哪怕从此成就霸者王者的大业,也不足为怪。在这种情况下,您会不会动心呢?”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时就已经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照这样说,那老师您已远远超过古代的勇士孟贲了。”

孟子说:“做到这个并不难,告子的不动心比我还要早。”

公孙丑问孟子不动心的诀窍是什么?孟子用古代勇士养气的方法来举例说明。一是北宫黝培养勇气的办法。

人家刺他的**他一动不动,刺他的眼睛他一眨也不眨,人家动他一根毫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他不愿受辱于平民百姓,也不愿受辱于大国君主。在他看来,刺杀大国的君主,就像刺杀普通百姓一样,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君王值得敬佩,谁骂他一句他就要回敬一句。

另一个勇士叫孟施舍,他培养勇气的方法不同于北宫黝,他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和对待能够战胜的敌人没有两样,估计敌人实力的强弱然后进攻,考虑有必胜的把握然后与敌人会战,他是被敌人的数量所吓倒的人,不是真正的勇士,只是无所畏惧罢了。 孟子对两位勇士养气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孟施舍的养勇有点像曾子,北宫黝有点像子夏,两个人的养勇方式谁更强,孟子也说不清楚,但他认为孟施舍抓住了培养勇气的要领,即一往无前,无所畏惧。

公孙丑又问孟子:“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有什么不同?”孟子回答说:

“告子对于对方语言的意思有弄不懂的地方,便抛开他的话,不必在自己的心里琢磨他的话的意思;对于一件事情的道理心里未弄妥适,就应当抑制自己的心绪,千万不要因此而动气,这样还是勉强说得过去。如果认为对于对方的语言的意思有弄不懂的地方,便应该抛开,不必在自己心里去琢磨,那就不对了,因为思想意志是气的将帅,气是充满人的身体的兵卒。思想意志到了**,气就随之出现在**,所以说,一个人应该谨守自己的思想意志,不要随便意气用事。

”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意志专注于某个方面,他的意气感情就会受到影响,从那个方面表现出来,看看那些摔倒和奔跑的人,这只是体气在支配他们的行动,可是却反过来影响他们的思想,动摇他们的意志。

公孙丑又问孟子:“您最擅长什么?”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研究别人的话,识别他们的是非得失,并探寻出形成它们是非得失的原因,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个很难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道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它作为一种气,在性能上必须与正义和道理紧密配合,否则就会显得软弱无力。这是由于一个人平日行事事事合乎义理,日积月累,然后产生出来的。如果平时不积义,只靠一时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从外面捕捉来,只要你行为中有一件事感到欠缺时,你马上就会变得毫无力气了。

所以说告子从来不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可以从外面捕捉来的东西。如果要培养这种浩然之气,一定要在平日里有所作为,是自然合乎道义,而不要故意做作,从外表上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要每时每刻都不忘记养气的事,但也不要不按它的生长规律去帮助它成长。

”然后孟子用一个宋国 人“拔苗助长”的具体例子来说明违背植物的生长规律,必然导致植物的死亡。

后来师徒二人又讨论了“知言”的问题。

孟子说:“听了偏颇不正的话,我便知道说话人的病根在于有所尘蔽;听了放荡的话,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于有所沉溺;听了邪僻的话,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于偏离了正道;听了躲躲闪闪的话,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于理屈词穷。这四种言词上的病根如果打从思想上产生出来了,便要在政治上产生危害;如果病根从政治设施方面体现出来,便要妨害国家的各项具体工作。

当今或后世即使有圣人出现,也必然会赞成我的这些话的。”

孟子通过对话的方式把自己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表达出来了。

就是这样的~~~~

顺便看看吧,喜欢的话,给点分啊~~~~~~~~~~

10楼:恒尘

公孙丑问孟子:“老师您要是官居卿相的高位,能有机会实现您的抱负,哪怕从此成就霸者王者的大业,也不足为怪。在这种情况下,您会不会动心呢?”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时就已经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照这样说,那老师您已远远超过古代的勇士孟贲了。”

孟子说:“做到这个并不难,告子的不动心比我还要早。”

公孙丑问孟子不动心的诀窍是什么?孟子用古代勇士养气的方法来举例说明。一是北宫黝培养勇气的办法。

人家刺他的**他一动不动,刺他的眼睛他一眨也不眨,人家动他一根毫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他不愿受辱于平民百姓,也不愿受辱于大国君主。在他看来,刺杀大国的君主,就像刺杀普通百姓一样,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君王值得敬佩,谁骂他一句他就要回敬一句。

另一个勇士叫孟施舍,他培养勇气的方法不同于北宫黝,他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和对待能够战胜的敌人没有两样,估计敌人实力的强弱然后进攻,考虑有必胜的把握然后与敌人会战,他是被敌人的数量所吓倒的人,不是真正的勇士,只是无所畏惧罢了。 孟子对两位勇士养气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孟施舍的养勇有点像曾子,北宫黝有点像子夏,两个人的养勇方式谁更强,孟子也说不清楚,但他认为孟施舍抓住了培养勇气的要领,即一往无前,无所畏惧。

公孙丑又问孟子:“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有什么不同?”孟子回答说:

“告子对于对方语言的意思有弄不懂的地方,便抛开他的话,不必在自己的心里琢磨他的话的意思;对于一件事情的道理心里未弄妥适,就应当抑制自己的心绪,千万不要因此而动气,这样还是勉强说得过去。如果认为对于对方的语言的意思有弄不懂的地方,便应该抛开,不必在自己心里去琢磨,那就不对了,因为思想意志是气的将帅,气是充满人的身体的兵卒。思想意志到了**,气就随之出现在**,所以说,一个人应该谨守自己的思想意志,不要随便意气用事。

”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意志专注于某个方面,他的意气感情就会受到影响,从那个方面表现出来,看看那些摔倒和奔跑的人,这只是体气在支配他们的行动,可是却反过来影响他们的思想,动摇他们的意志。

公孙丑又问孟子:“您最擅长什么?”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研究别人的话,识别他们的是非得失,并探寻出形成它们是非得失的原因,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个很难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道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它作为一种气,在性能上必须与正义和道理紧密配合,否则就会显得软弱无力。这是由于一个人平日行事事事合乎义理,日积月累,然后产生出来的。如果平时不积义,只靠一时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从外面捕捉来,只要你行为中有一件事感到欠缺时,你马上就会变得毫无力气了。

所以说告子从来不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可以从外面捕捉来的东西。如果要培养这种浩然之气,一定要在平日里有所作为,是自然合乎道义,而不要故意做作,从外表上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要每时每刻都不忘记养气的事,但也不要不按它的生长规律去帮助它成长。

”然后孟子用一个宋国 人“拔苗助长”的具体例子来说明违背植物的生长规律,必然导致植物的死亡。

后来师徒二人又讨论了“知言”的问题。

孟子说:“听了偏颇不正的话,我便知道说话人的病根在于有所尘蔽;听了放荡的话,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于有所沉溺;听了邪僻的话,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于偏离了正道;听了躲躲闪闪的话,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于理屈词穷。这四种言词上的病根如果打从思想上产生出来了,便要在政治上产生危害;如果病根从政治设施方面体现出来,便要妨害国家的各项具体工作。

当今或后世即使有圣人出现,也必然会赞成我的这些话的。”

孟子通过对话的方式把自己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表达出来了。

孟子在养气章中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气和心志的关系

1楼 云遮世说 1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不要动歪门邪道的心思,要有浩然正气,一个人的思维格局要非常广阔,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境界。君子要把时间用在提升内在的修养上,因为表面的仁义之举是没有用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想着如何做好事,如何与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谁说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什么意思 40

1楼 幻世萌 孟子在这里所说的 浩然之 气 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 浩然之气 是 配义与道 ,是 集义所生 , 无是,馁矣。 有了这种 浩然之气 ,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 人格美。 所谓 善养浩然之气 ,也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 美 大 圣 神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