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建设者为了祖国的发展奉献了自己。改为比喻句

2021-01-09 17:21:26 字数 5317 阅读 9825

1楼:市丸亿昕

边疆建设者就好像红烛,为了祖国燃烧了自己

祖国的发展真快改(为比喻句)

2楼:衮初掰毒

祖国的发展真快

改为比喻句

改句如下:

祖国的发展真快,好像脱缰的野马,一日千里.

3楼:不是人间憔悴客

祖国的发展犹如火箭升空,真快呀,一跃千里。

4楼:匿名用户

祖国的发展犹如旭日东升!

边疆建设者的故事

5楼:匿名用户

设者人民解放军是那么的伟大。哪儿需要他,他就在哪儿出现。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边疆,不后悔,也不后退。

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不管是严冬腊月,还是骄阳似火,你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的边疆,人民解放军为了人民的安危,不管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暴制匪,他们总是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

石油工人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他们一到了这些荒原、野地就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创业劳动中去。机器声、人声、歌声、欢笑声,打破了这儿的寂静。

哪儿洋溢着建设的足音,哪儿就闪耀着他们的身影。不管烈日炎炎让人心悸,不管冷雨飘飘令人寒蝉,祖国建们总是在为辉煌蓝图激扬色彩!哪儿洋溢着建设的足音,哪儿就闪耀着他们的身影。

不管烈日炎炎让人心悸,不管冷雨飘飘令人寒蝉,祖国建设者们总是在为辉煌蓝图激扬色彩!人民解放军是那么的伟大。哪儿需要他,他就在哪儿出现。

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边疆,不后悔,也不后退。

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不管是严冬腊月,还是骄阳似火,你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的边疆,人民解放军为了人民的安危,不管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暴制匪,他们总是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

6楼:阿西噜啦

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不管是严冬腊月,还是骄阳似火,你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的边疆,人民解放军为了人民的安危,不管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暴制匪,他们总是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

7楼:匿名用户

在人们的心目中,青藏高

原是遥远的、圣洁的、神秘的。她雄踞祖国的西南边疆,养育着世世代代的高原子孙,在离上苍最近的地方,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安宁。

她是那样的博大,长江源头,巍巍昆仑,世界屋脊,地球绝顶,都在她的怀抱之中;她又显得那样高不可攀,多少人带着激情和梦想,把血肉之躯交付与她,让灵魂游弋于神圣的雪山与碧蓝的天空之间。

但今天,青藏高原却距我们如此之近。

即将于7月1日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就像青藏高原的一根大动脉,已经开始有力地搏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建设,它一寸寸延伸、延伸,缓慢而又执著,把遥远的雪域高原拉近到我们面前。

仿佛是宿命,跨越世界屋脊的进藏铁路,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一举世罕见的浩大工程,将注定要与中华民族的国运相系相通,有着难以言传的标志性和象征性意义。

早在百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立下修建青藏铁路的志向,并写进了他宏大的救国强国蓝图——《建国方略》。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把铁轨铺上青藏高原,就成为几代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远瞩、总揽全局的决策焦点。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动工兴建。此后的几十年里,限于经济实力和高原、冻土等技术难题,工程两上两下,格尔木成为这条新兴之路的休止符。

新世纪之初,***、***审时度势,经过缜密论证,毅然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战略决策。2001年6月29日,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工程全长1142公里,计划投资262亿元。

2005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铺轨全线贯通,即将正式运行。

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天路终于打通,圣城终于拉近,**不通铁路的历史正式终结了。以此为标志,我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贯通铁路。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从风华正茂的科技人员,到铁骨铮铮的筑路工,正是几代决策者和建设者,让百年梦想成为现实。

曾经与世隔绝的洪荒高原从此连接上了祖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这千余公里的铁路绝不仅仅是铁轨的延伸,也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跨越,更是国家建设的跨越、民族复兴的跨越。

曾有外国人预言:100年内,中国不可能建成青藏铁路。的确,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自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包括西宁至格尔木和格尔木至拉萨两段。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

西宁至格尔木段全长814公里,于1984年投入运营,为单线铁路,现正进行增建第二线及电气化改造工程。

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新线建筑长度1110公里。这段铁路自格尔木车站引出后,向南经西大滩、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垭口后进入**自治区境内,途中在温泉至安多间穿越了134公里的唐古拉山无人区,然后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

可想而知,面对天路,每一寸铁轨上都凝结着过硬的经济实力和过硬的科技能力,同样凝结着万千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青藏铁路纵贯青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直达我国西南边疆,是沟通**与内地的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是拉萨通向北京及西北、华北、中原等地的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最快捷的途径。早在2005年10月,200余辆满载着大米、面粉、煤炭、钢材、化肥等援藏物资的列车车辆平稳抵达拉萨,把全国人民的温暖情谊送到藏族同胞的手中。

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对我国保护****和领土完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和经济意义。可以说,青藏铁路这条“天路”,是“世纪之路”,是“奉献之路”,是“科学之路”,还是一条将给沿线地区经济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的“**之路”。

我们是记者,当历史在躁动时,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们,走近它,抚摸它,见证它,记录它,传播它。面对中国发展史上这一彪炳千秋的辉煌史诗,我们悉心聆听一个个亲历者、奉献者的故事,把珍藏在他们心中的一串串发光的记忆记录下来,把我们民族的雄壮灵魂书写下来。

为此,我们组建了近30人的报道团队,其中十几名文字和摄影记者,走出北京,走上高原,寻找那些曾见证青藏铁路步步艰辛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去感受他们的血汗留下的热度,去体验他们用生命铸就的辉煌。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们也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和精神的锻造。他们行程数千公里,穿越无人区,在高原上颠簸,体验空气稀薄和头痛欲裂。记者们住进了“三星级宾馆”——路边用煤炉取暖的木板房,在缺氧的环境中遭遇一氧化碳污染,何况青藏高原上本来就有5月飞雪、6月严寒。

而这一切,与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所经受的艰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一切,我们的记者才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对建设者们表现出的拼搏精神有了最真切的感受。这对于记者,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一组雄浑的史诗,而我们愧不能有诗人一样的笔触来铭刻它们。何况,比起整个工程中升腾的雄心、意志、拼搏、血汗,任何语言又都显得如此苍白。我们唯有用自己的脚走一走那片高寒峭拔的土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那些经历过轰轰烈烈而愈发沉静的平凡人生。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气冲斗牛的豪气:一大批青藏铁路的施工和科技人员,不能在父母病床前尽孝的儿子,儿女“相见不相识”的父亲,把血肉之躯融化在雪域的年轻人,那连骨灰也要撒在青藏线上的老将军。这条铁路,分明是一条写满奉献的路;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自主创新的力量:多年冻土,跨山越涧的挑战,高寒缺氧条件下的施工难度,高原病的防治,新型列车的引进等等,在无数的世界级难题面前有无数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难以掩饰的期待:铁路修通了,发展舞台已经搭就,但是,沿线区域经济如何飞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共处?

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仍有一连串的问题摆在大西南人民面前。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富有远见的关怀: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能承载“铁路”这个庞然大物吗?藏羚羊的迁徙线路会不会中断?冰清玉洁的高原环境会不会改变?我们的对策是否周全?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我们沿着铁轨走过青藏铁路的11个站点,来到工人的驻地,走进藏族居民的家庭,踏上生命禁区的巅峰,走过藏羚羊和野狼游弋的雪山圣湖,甚至“混”上了一趟试运行的列车,和铁道部长一起体验青藏线。格尔木、玉珠峰、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和拉萨,这些串在青藏铁路上的明珠将一一展现它们神秘而迷人的风姿。

8楼:匿名用户

当代“白杨” ——“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徐本禹只是一个平凡的大学生,而且正在做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事——像许多志愿者一样,在贵州的一个乡村小学支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山东聊城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正以他质朴得还带着泥土芳香的那份平凡,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们。

徐本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激发了人们对献身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

事迹:徐本禹,男,山东聊城人。华中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教了一辈子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正式教师后基本工资才到了800元。

这点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2005年,徐本禹返回华中农业大学读研。

9楼:恶魔狂风恶

徐本禹,男,山东聊城

人。华中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教了一辈子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正式教师后基本工资才到了800元。

这点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2005年,徐本禹返回华中农业大学读研。

在青藏铁路10万建设大军中,活跃着一支“红色娘子军”,她们就是由中铁十一局26名女职工组成的排轨生产队伍,被誉为“进入生命禁区的雪莲花”。这群来自“鱼米之乡”的姑娘们,笑言“睡觉半梦半醒、吃饭不觉饿饱、不知是男是女”,却创造了高原排轨日产量世界纪录,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五一巾帼奖”等多项荣誉。“夫妻交流靠短信,骄儿见面竟称姨。

”一幕幕感人的细节,令台下听众心动不已。“参与青藏铁路建设,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是一次灵魂的升华”。应广军以一首改编的军旅歌曲《为了谁》作为报告会的结束语:

“为了谁,为了西部的腾飞,为了祖国大地美。手牵银线到拉萨,迎来雪域高原汽笛长鸣铁龙腾飞。我虽苦我虽累,为了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今生无悔!”

祖国的发展真快改(为比喻句),祖国很美改成比喻句

1楼 衮初掰毒 祖国的发展真快 改为比喻句 改句如下 祖国的发展真快 好像脱缰的野马 一日千里 2楼 不是人间憔悴客 祖国的发展犹如火箭升空,真快呀,一跃千里。 3楼 匿名用户 祖国的发展犹如旭日东升! 祖国很美改成比喻句 4楼 匿名用户 祖国就像一幅美妙的画卷,在淡淡的笔墨中氤氲出一片出尘绝世的美...

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改为反问句

1楼 月照星空 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改为反问句可以是 1 我们难道不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吗? 2 莫非我们不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吗? 2楼 匿名用户 反问句 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吗? 他实现了自己的理解 为祖国的富强之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为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