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兰亭序的地位或影响,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生么重要影响?

2021-01-08 10:25:38 字数 6738 阅读 3382

1楼:裴丽斯安娜公主

王右军之“兰亭(集)序”被唐太宗定为:“天下第一行书。”

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

王羲之由此成为一代书家之冠 被定为“书圣”

兰亭序的飘逸飞扬,游丝飞空导致后世争学王,影响中国书法审美观念二千多年。

2楼:轻舞飞扬

中国书法史上有一座座高峰,王羲之就是其中之一。他一人独揽了书圣,他所书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3楼:匿名用户

《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生么重要影响?

4楼:

对人生的感叹与感悟,对生死的洒脱与超脱,对自然的赞美与热爱

王羲之为什么要写兰亭序

5楼:三自斋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抄353年 )三月袭三日,王羲之bai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du来到兰zhi亭举行“修禊dao”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6楼:lz竹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郭沫若如何评兰亭集序

7楼:落第童生

《兰亭序》自从被唐太宗钦定为王羲之的“真迹”后,受到了当时的重臣和士大夫的附和和吹捧与后来历代帝王和文人的推崇,把《兰亭序》奉为书法中的“神品”、“顶峰”、“楷模”,甚至把《兰亭序》“神化”,把王羲之尊为”书圣“。长期以来,对《兰亭序》的迷信,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影响之深,及至今日。虽然偶有人提出疑议,但也未受到重视。

1965年,郭沫若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即:“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兰亭序》与老庄思想”、“驳议的商讨”。1972年又发表了“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

郭沫若并不否认《兰亭序》是一件上乘的书法作品,也不否认王羲之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但他经过详细考证,断定《兰亭序》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而是后人的“依托”,就是冒王羲之之名的伪作,连序文也是掺了假的。

郭沫若的主要论点有二:“《兰亭序》在思想上既不合乎王羲之的思想,在书法上也不合乎王羲之的时代。”

一、不合时代

中国的书法分篆、隶、楷、草四大体系,它们各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一般来说,秦以前流行篆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法有了改变。据晋朝卫恒《四体书势》写到“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一直流行到南北朝末期,到了齐梁之间才有楷、草出现,这已经是晚于东晋一百多年了。到了唐朝,楷书趋向成熟,遂代替了隶书盛行起来,直到今日。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正是隶书流行时代,晋书《王羲之传》也说:

“及长,辨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因此,当时不可能冒出一位楷书圣人王羲之来。

经郭沫若考证,近年出土的晋代墓碑,皆为隶书。新疆出土的晋人手抄本《三国志》也完全是隶书体。王羲之《豹奴帖》、《十七帖》也都有隶意,而《兰亭序》的书法则是唐代才流行的楷体(或称行楷),毫无隶意,可见是后人之作。

《兰亭序》的笔势也与王羲之的大不相同。梁武帝的《书评》对王羲之的评语是:“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但《兰亭序》的字势却没有雄强的味道。而是相当妩媚。这与王羲之的笔法和性格都不相符。

二、不合思想

《兰亭序》在东晋时期是史无记载,世无传闻的。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收尽了历代名人佳作,但也未收此序文。直到南朝梁学者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才提到了此序文。

全文较短,包括最后的附注,共153个字,称为《临河序》。到了唐代才改称《兰亭序》,并在序文中增加了一大段话,共167个字,但把附注删掉了。由此可见,唐朝的《兰亭序》是在梁代《临河序》的基础上加以删改、扩大而成的,因此说,序文是掺了假的。

《兰亭序》所增添的这段话,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怀念情绪,如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增添的这段话,既与前文相矛盾,也与兰亭欢聚的气氛不合。前文说:“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娱目骋怀,信可乐也。”增添的文字却突然把“信可乐也”转变为“痛哉”“悲夫”。《兰亭序》写的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修禊事也”。

修禊是古代联欢性质文人聚会。从序文后面所附的26人的诗作(包括王羲之的两首)中所表露出来的也都是欢乐气氛,并没有增添文字中的悲观气息。

增添的文字与王羲之的思想、性格更不相符。晋书《王羲之传》说他“以骨鲠称”,就是说他的性格是以正直刚强而出名的。他自己也是以忧国忧民的志士自居。

《兰亭序》作于东晋永和9年,当时王羲之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官居“右军将军”。当时征西将军庾亮称赞他为官清廉高尚。晚年,他辞职还乡,游遍了名山大川。

他感叹道:“我卒当以乐死。”就是说,他将以快乐告终。

综上所述,在兰亭修禊时,他断然不会冒出悲观厌世的情绪来。

结论只有一个:序文既是掺了假的,就不会是王羲之的原作,更不会是王的真迹了。

究竟谁是做此依托之作的人呢?据郭沫若考证,最大的可能是隋代僧人智录。智录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书法家。

他写的《千字文》与《兰亭序》的书法极为一致,有的字简直就象翻印的。据《兰亭考》记载,前代也有人说过:“《兰亭修禊前序》世传前僧智永临写。

”“右师实右军末裔,颇能传其家法。”据说智永临书三十年,能兼诸体。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如说,向他求书的人非常多,连门槛都被踩破了,故不得不加层铁皮保护,人称“铁门槛”。

智永出家为僧,当然有着看破红尘之感。《兰亭序》增添的一段话,也很合乎出家人的遁世情绪。因此从思想上说,两者也是相符的。

郭沫若的文章,在六十年代曾引起很大争论。有人同意他的观点,如启功、龙潜、史树青等;也有人不同意,如章士钊、高二适、商承祚等。孰是孰非虽然至今仍无定论,但郭沫若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确实令人佩服。

他这四篇文章涉及的历代著作多达近百篇, 他考证的碑帖和书法也有六十多种。他不仅逐句逐字加以考证,甚至每个字的用笔轻重,用墨浓淡也都不放过。真不愧为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

两晋时期的文风

三国两晋时期,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又是文学独立自觉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在内容上抒**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切结合;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多样化。

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建安黄初、魏晋之际、西晋、东晋几个阶段。

建安黄初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成就,以地区而论,曹魏为最,吴、蜀次之。以体裁而言,主要是应用文字,论辩散文次之。近人刘师培认为,曹魏散文与汉代散文不同之处在于:

书檄之文,骋词以张势;论说之文,渐事研求名理;奏疏之文,质直而摒华(《中国中古文学史》)。此外,笔札之文,意真而语畅,也是这时散文有别于前代的一个方面。

曹魏散文名家,首选即曹氏父子。曹操文章清峻通脱,质朴简约,如《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整齐风俗令》、《军谯令》、《祀故太尉桥玄文》等。曹丕以书札见长,如《与吴质书》、《与繁钦书》、《答曹洪书》等,清丽卓约,富于情韵意趣,对后来旷达一派有一定影响。

曹植表章,“独冠群才”(《文心雕龙·章表》),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多有哀怨;其《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亦富于抒情意味,辞藻比其父兄华美。“建安七子”中,孔融文章多寓讥讽,如《与曹公书》、《难曹公制酒**》,而像《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则奋笔直书,刚劲锋利。陈琳檄文最为出色,如《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校部曲》,铺张扬厉,贯古及今,是传世之作。

阮□亦擅长符檄,文思敏捷,下笔倚马可待。其他书札,如繁钦《与魏太子书》,吴质《答魏太子□》、《答东阿王书》,皆文笔轻灵,属辞自然,情致委宛。

蜀国散文家有诸葛亮。其《出师表》,言辞诚恳,志笃文实,叮咛周详而几于涕零,感人至深,被认为是章表之英;又如《与群下教》、《诫子书》,内容充实,说理透辟,精确简练。其他如谯周、□正、秦宓也都有文名。

吴国作家中,薛综、诸葛恪移文书札,率直明晰,不事藻饰。稍后韦昭、华□、薛莹等则渐趋骈俪。华□《谏盛夏兴工疏》,取贾谊《治安策》意,慷慨深切,颇有气势。

建安前后有一部分子书。早期有荀悦《申鉴》,多借古讽今,攻击曹操。其后有蒋济《万机论》、杜恕《体论》、刘邵《人物志》。

比较重要的是徐□《中论》,立论确凿,类比切当,繁富绵密,不取辩论之体,而多雍容典雅之姿,深受曹丕推重。这个时期子书在内容上不独尊儒术而颇杂名法老庄,其学术价值超过文学价值。

魏晋之际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论难散文,其次是书序之属。其内容,或为玄理之辩,或多嫉世之辞,而后又转化为超然物外之音。其文体风格,或清峻通脱,或富艳宏阔,但都析理严密,浑厚典重。

这是由于时势险恶,情多压抑,虽以老庄为旨趣,却不敢汪洋恣肆,而蓄气于内,更显得狷急深邃。

这时散文家,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阮籍、嵇康,一为王弼、何晏。阮籍长于论辩,名作如《大人先生传》,语重意奇,惊风骇俗,发前人所未发;其他如《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乐论》等,多阐发道家之绪,而才藻艳逸,托体高远,行文奇偶相成,散体之中或用韵语。嵇康散文使气骋辞,明快犀利,立论新颖,如《管蔡论》,借管蔡事为□丘俭起兵反对司马氏辩护;《与山巨源绝交书》,名为与友人书信,实为对统治者的抗争,公然“非汤武而薄周孔”;《难自然好学论》,竟斥仁义为“臭”“腐”、“六经未必为太阳”;《声无哀乐论》、《养生论》等,析理之美,优于前代,对南朝论辩散文深有启迪。

“竹林七贤”中,刘伶有《酒德颂》,思想、语言都近乎嵇康,而文体则颇似辞赋。王、何的文章不多,深辨玄理,言约意深,虽曰精微,而动人心魄之力却远不如嵇、阮。竹林七贤像南朝墓砖画

李康《运命论》亦颇有名。文章引证大量史实,反复论述人生命运之理,多用排句铺陈,气势磅礴,语言畅达。夏侯玄的《乐毅论》上承《史》《汉》传赞,是当时盛行的历史人物论中的代表作。

陈寿《三国志》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有许多成功的史传散文,如《诸葛亮传》、《华佗传》等。文笔简洁质朴,上承《史记》、《汉书》,下启范晔、沈约。

书序类中以李密《陈情表》最出色。剖陈衷曲,辞语恳切,笔调哀婉,通篇以情感人,连晋武帝也不能不为之动容。向秀的《思旧赋序》,即景生情,寥寥数语,却凄神寒骨。

西晋时期西晋散文一个突出特点是骈偶化越来越严重,骈文作为一种文体这时已臻于成熟。有的文章通篇皆用对句,建安时期的疏散之气逐渐消失。文体越来越多,赋序甚至独立成为一种专门体裁。

散文名家,首推陆机、潘岳。陆机被认为是骈文的奠基者。他的《豪士赋序》、《叹逝赋序》、《吊魏武帝文》等,说理与抒情结合,是当时骈体文的典型。

潘岳尤善为哀诔之文,如《马□督诔》、《夏侯常侍诔》、《哀永逝文》,都富于感情。

晋初笔札,首推张华。现存多为短制,信笔写去,自然洒脱,不假雕饰。陆机的《与赵王伦□荐戴渊》,音韵和谐,词藻华丽,是整齐的骈体。

陆云的《与兄平原书》30余篇,多讨**章写作之事,娓娓如道家常,纯用散语。刘琨的《答卢谌书》,悲凉慷慨,充满不平之气,语句整饬而错综,介乎骈散之间。这些文章,都风格各异。

西晋时期言意之辨、有无之辨十分激烈,是当时议论散文的一个主要内容,其中欧阳建的《言尽意论》和裴□的《崇有论》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此外,刘毅有《请罢中正疏》,王沈有《释时论》,二人都猛烈抨击九品中正制。江统《徙戎论》指出迁徙少数民族于内地必有后患,预见深刻,文亦质直。

其他如陆机的《辨亡论》,效贾谊《过秦论》,排偶有过,而气势不及;其《五等论》与曹□《六代论》同样有名,但都主张复古,思想不足取,词句尚明快清晰。

西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俳谐文字,如张敏《头责子羽文》,陆云《嘲褚常侍》、《牛责季友》,石崇《奴券》,鲁褒《钱神论》等。时人纷起效尤,拟作数以百计,一时成为风气,它们上继扬雄、王褒,寓讽刺于嬉笑,形成了散文中一个新的门类。其中《钱神论》对金钱崇拜的揭露堪称淋漓尽致。

东晋时期东晋文坛盛行骈文,不过,有少数人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前期如王羲之,后期是陶渊明。

王羲之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名篇如《□亭集序》,由叙事而写景,用感物以抒怀,笔势飘逸,一如其书法。后世很多人想学而不可及,只有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独得其妙。

他的书信如《与会稽王□》、《报殷浩书》、《遗谢安书》等,均得自然之体。其杂帖文字,短小精悍,文约义丰,气清辞美,隽永有味,是六朝散文中不可多得者。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也是重要散文家之一。他的文章自然淡泊而内涵丰腴,在内容上一扫魏晋间玄学佛理的虚缈空幻,代之以山水田园、人情物态的清新淳朴,革除嵇、阮以下的压郁愤懑而归于真率超脱;在辞句上则摒弃潘陆的骈偶雕砌,返于明白省净。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序》、《五柳先生传》、《与子俨等疏》、《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其中有的是传诵千古、家喻户晓的不朽名篇。

归去来兮图卷(局部)明代夏芷作

东晋时期思想界很活跃,传统的“三玄”研究与对佛学义理的追求使玄学有六家七宗之多,佛学因释子们对般若学真谛的探索亦勃然兴盛,道教理论也日趋系统化,因之出现了大量阐述或论辩玄理的散文。玄学家中孙盛的《老聃非大贤论》、《老子疑问反讯》,王坦之的《废庄论》,对老庄哲学提出严厉批评。戴逵的《释疑论》驳斥佛教因果报应论,《放达非为道论》批评魏晋名士的放达作风,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佛教理论家有道安、支遁、僧肇、慧远等。僧肇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析理精密而又极富文采,远过西晋诸论。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当时和稍后论辩文中有一定代表性。

葛洪是道教理论的奠基人,其《抱朴子》内篇论道术,外篇论儒学,文字整饬,有骈有散。书中所摘录的鲍敬言的《无君论》,可以看出是一篇尖锐批判封建君主**的重要政**。

东晋的应用文字中,庾亮的表奏靡密闲畅,如《让中书监表》。温峤的书记循理清通,如《重与陶侃书》。孙绰的碑铭择言雅洁,当时大臣王导、郄鉴、庾亮、庾冰诸碑文都出自他之手。

东晋历史散文中,纪传类无可称道者。史论类中,干宝的《晋武帝革命论》、袁宏的《三国名臣序赞》等,有一定影响